> Broetry is a post style popular on LinkedIn immediately recognizable for its strange, poetry-esque line spacing. These posts typically begin with a clickbait opener like “Is outbound sales dead?” and end with a cliché like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In the middle, the poster tells an emotionally charged anecdote portraying themselves in an overly flattering light.
蠻好奇長篇文章怎麼再製成短內容的。他的公式是什麼、可行麼
好的!
最近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在時間不夠的焦慮中在 Kindle 上逛到了《Buy Back Your Time》這本書
雖然我仍然是受雇者,所以書中的觀念得轉換後使用,反過來說推薦給老闆們
(絕對不是要你們實驗這本書說的有沒有用)
喔對了,這本書的前言一兩頁作者年輕時的故事根本拍電影!有夠好看!完全不是此書重點!
前陣子也有看到曼報 Manny 在推這本欸,我有買,還沒看
絕對要來實驗一下的了
interesting ! 謝謝!
對您上過Content OS的課有興趣。🙏🏼
好的沒問題!
決定什麼才是最重要的,这个是真的是防止过劳有效方式。我也想和自己说,80%的动作和项目都是冗余的,别浪费力气了。
真的唉
不過也在思考,會不會有些目標就真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打磨一件事
有,长期项目。但是哪怕是长期项目,切分到每一天,也可以抓主要矛盾优先。
剛好我最近也寫了一些跟保持初心有關的電子報。
我也知道 Justin 講的是對的,大部分內容不會被推到讀者面前,而大部分人就算看到了,也不會記得自己曾經看過什麼。
但我還是很排斥做短內容再製,或許只是因為我不需要靠寫作賺錢才能這麼自命清高吧。
我其實剛買課看到內容時,也有點排斥
因為整個真的是機械到不行,有想法之後的創意成分趨近於零
但是,確實是一種確保自己可以大量產文的方法
(甚至,他的框架可能有潛力訓練 AI 長內容再製)
若把原文當做是創作、把後面的機械化短文重製當做是廣告的 creative (banner),或許就比較能接受這種作法了。
但一般人用這種框架的風險在於做久了會本末倒置,把廣告成果凌駕於初衷、覺得那些短文產出才是創作的主要部分;話說回來,或許買他課程的多數人本來就是要賺錢,我已經看到很多創作消費化的情況,或許創作在未來的人類文化當中本就該滅亡。
嗯嗯,他的這種短文體我昨天才發現是有名字的,叫做Broetry。
通常是「2019 年我投入 500 萬做某某生意
但錢全賠光了
直到2023 年我遇到一個人生導師
改變一個方法,我才開始穩定獲利
(往下繼續閱讀👇)」
這類的。
因為太好讀了,轉換率擴散率都很高,以至於美國KOL圈一堆用這種文體但內容空洞的。
這種的內容產出真的就是來收割而已。
文體本身沒錯,空洞內容才有錯。
剛剛查了一下才學到這個單字,感謝!
> Broetry is a post style popular on LinkedIn immediately recognizable for its strange, poetry-esque line spacing. These posts typically begin with a clickbait opener like “Is outbound sales dead?” and end with a cliché like “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 In the middle, the poster tells an emotionally charged anecdote portraying themselves in an overly flattering light.
目前我正在思考着我的写作流程,你的这篇文章对我的帮助很大!
加上被你那句 「我有買他的課,你會想要看我做的筆記嗎?想看的留言一下讓我知道。」勾了魂,让我更想知道你对Justin的content OS的笔记。
我假设透过你的个人的笔记和间接再加上Justin Content OS的课程,我能从中参考和帮助到我的写作流程,期待你的分享!
嗨嗨 Reeve:
那個筆記已經發文囉,在這:https://chiukaun.substack.com/p/c52
謝謝圓子!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