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Comments
User's avatar
瑞瑞's avatar

我還真猜到了是工程師....

Expand full comment
leafwind's avatar

我倒覺得台灣的工程師入門門檻在多年前已經壓得很低,到處都可見幾天上手的書籍跟課程。

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狀況也比較難出現躺賺的工程師,外包倒是真的可以想像參差不齊、牛鬼蛇神,要生存得各憑本事。

不過我同溫層太厚,或許也沒什麼參考價值。

Expand full comment
加恩's avatar

啊,leafwind大我之前也有讀過你文章!謝謝你的留言,很開心收到寫作前輩的回應。

工程師的門檻壓得很低,這點我深有感受,我身邊的工程師朋友也會抱怨這點,覺得怪力亂神的工程師越來越多了,我自己學習寫程式也覺得教材多到不知道怎樣開始,那個市場競爭感受有點像是職場線上補教業了。

而另一個現象是初階教材一大堆,到了進階教材就出現一個斷層(也是因為我沒有努力做功課...),我懷疑這個補教市場主要收益也是「許願財」,跟後過年時期的健身房一樣。

距離這封信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身邊那位躺賺的工程師目前已離職現在自己創業,畢竟人需要的不只是錢,也是意義感。確實躺賺的少,血汗的多,工程師各憑本事生存的風格,這點和喜劇演員的生態蠻像的。(也一樣會有外環一圈自稱為「喜劇演員」或「工程師」的人)

我也希望喜劇演員的平均收入可以跟工程師相像一點QQ

Expand full comment
leafwind's avatar

謝謝回應!不用稱呼大沒關係😅

工程師的確普遍不參考證照之類的資格(只有少數公家機關會在意),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宣稱自己是工程師。

相較於服務業有固定想像、公職有國考、醫師有嚴格標準,的確跟創作者一樣都是大亂鬥的狀況(寫code有時候也很「藝術」,沒有絕對標準,更多是喜好...或者說甲方/老闆/公司的喜好)

這類行業很容易抽智商稅,以前也有工程師速成班,被踢爆內幕沒料之後就跑去中國發大財了。

但一方面工程師較高收入的族群也已經轉變為制式刷leetcode為主的畸形狀況,雖不是證照,但已經相差無幾,所以有辦法的就自己刷題進入大公司,會買單課程的也就剩下初階的這一群,既然市場如此,市面上課程當然也就比較多都著重在初階入門了。

至於創作收入,雖然我也希望創作能賺更多錢(待在高科技自動化的行業越久,精神上越嚮往手工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我目前想不到創作追上(受資本眷顧的)自動化需求職缺的可能。

最後,我讀了幾篇你的medium文章,覺得你對生活方式的反思很棒,希望可以有機會看到更多這種anti life hack的平衡打擊,畢竟「照抄公式」、「最大化工作效率」、「定義成功」這些廣義上來說都離開不了我感興趣的「異化」主題。🙏

Expand full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