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歲那年,我全心投入單口喜劇。那時我深深相信,喜劇就是我的天命。
兩年後,我和熱情同歸於盡。
我不再享受「講笑話」這件事,只好離開我的天命。
好長一段時間,我活在困惑之中:「我不是照著所有人說的,去追求熱情了嗎?為何結果變成這樣?究竟哪裡出錯了?」
這週讀的書,剛好回答了這個人生質問。
《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深度職場力),作者 Cal Newport 是喬治城大學電腦科學副教授,也是《Deep Work》(深度工作力)的作者,多次入榜紐約時報暢銷書。
在書中,他想探究兩個問題:「為何有些人很愛自己的工作,有些人超討厭?」以及「怎樣才能夠熱愛自己在做的事情?」。
對我而言,這是一本典型的「恨不得早點讀到」的書。
因為,書中第一句話就是:「不要追求你的熱情」。
「追求熱情」的概念,不過存在五十年。
Passion 的字根是拉丁文 passio,最早特指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跟人生意義一點關係也沒有(除非你是基督徒)。
14~17 世紀,Passion 這個字形容身體上的痛苦,或者「強大而無法控制的情緒」,尤其在愛情方面。
1970 年,美國聖公會校園牧師 Richard Bolles 的著作《What Color is Your Parachute》是最早開始呼籲讀者「追求熱情」的書。
而如果你用 Google Ngram Viewer 來搜尋「Follow your passion」,你會發現這個字從 1980 年之後大量在書籍中出現,搭著 Self-help 運動浪潮躍入主流。
即便今天看似理所當然,「追求熱情」這概念存在時間不過五十年。對照兩萬年的人類演化史,「熱情是人生標竿」的概念一點也不「自然」。
我們必須反思「追求熱情」這件事。
熱情的科學研究
研究發現,工作職涯上的熱情,比日本進口的壓縮機還要稀少。
2002 年加拿大心理學家 Robert J. Vallerand 針對大學生進行普查,想要理解「大學生們是否有熱情?這些熱情是什麼?」
他發現,84% 的大學生皆有熱情。
然而,這些熱情項目的前五名是:「跳舞、冰上曲棍球(加拿大特有的格鬥遊戲)、滑冰、閱讀和游泳」。
而具有「職涯相關熱情(醫療、科學、工程 etc.)」的學生,只有 4% 。
這個結果,應該與我們的生活經驗很接近。
我大學主修生化科技,我曾經對潛水、吉他、登山、社會學很有熱情,但要成為實驗室的生技研究員,想到我就怕。
而四十人的班級裡,真正對生技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只有三位左右。
(高於 4%!科學認證台大優於加拿大)(什麼鬼邏輯)
統計上來看,還未出社會前就具備職涯熱情的人非常稀少。
如果所有人都應該「找到符合熱情的工作」,那這世界只有 4% 的人可以過有意義的人生。
可見「追求熱情」的概念,是不合現實的。
追求熱情,反而讓你不快樂。
2010 年,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調查指出「喜歡自己的工作」的美國人,只佔了 45%。然而 1987 年第一次進行這項調查時,比例是 61%。
這 23 年間,恰巧是「追求熱情」觀念進入主流的時間,但是「對工作滿意」的美國人比例反而下降了 16%。
雖然不能直接歸因,但是當「追求熱情」聲量越來越大,「工作滿意度」卻持續下降,這是很值得思考的。
如果「尋找符合熱情的工作」是好的建議,那為何工作滿意度卻不斷下降?
其中一個可能是,「追求熱情」意味著你一直在尋找一個「我真正愛的自己」。
但是「我真正愛的工作」到底是什麼?至少在實務面上,這個問題幾乎無法回答。
當你執著於回答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生活注定是痛苦的。
愛情上執著於白馬王子太過天真,成熟的大人會學習接受伴侶的不完美。
工作上也是如此。
執著於「最完美的工作」,是痛苦的起源。
熱情是「技藝」的副產品
如果追求熱情不會帶來有意義的人生,那怎樣才會?
2001 年,四個大學畢業生開啟一趟公路之旅,四處訪問「生活充滿意義的人」,試著回答這個問題。這個旅程也被拍成了紀錄片,成為美國公共電視台(PBS)的系列節目 《Roadtrip Nation》。
他們發現一個共同點:那些生活充滿意義的人們,很少強調熱情。
相反的,他們幾乎都強調「把事情做好」。
他們先有「技藝」,才有「熱情」。
「電影裡都告訴人們你要追夢,我不相信這種話。事物的進展有他的不同階段。...關鍵是,你要逼迫自己打磨技巧,讓技藝出現。這是最難的階段。」—— Ira Glass,電台主持人
「人們總急著開始他們的人生,這有點 sad。我一開始從來沒有想過我要打造一個大型跨國衝浪板企業,我只是專注在把我手上的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 Al Merrick,跨國衝浪板企業創辦人
你可能會說:「我在做的工作無聊死了,怎樣都不會有熱情的」。
耶魯大學組織行為教授 Amy Wrzesniewski 不這麼認為。
她曾針對一群「大學行政助理」調查,想了解他們怎樣看待這份職位。
她發現,將這份職位描述為「工作」、「事業」或「天命」的人數竟然幾乎均等,各自三分之一。
意思是,即便是「行政助理」這種大眾眼中的「無聊工作」,也有三分之一的人在工作中找到了熱情。
而究竟是什麼因素,讓這些人認為這份工作是「天命」,而非「只是工作」呢?
Wrzesniewski 發現,統計上最強力的因子,是「在職時間」。
在職時間越久,就越熱愛這份工作。
當然,這不是要你留在惡性職場環境,和消耗你的人相處。
而是,即便一份工作看似平平無奇,只要還有成長空間,就值得投入精神,打磨技藝。
工作上最快樂有動力的人們,不是那些「找到一份符合熱情的工作」的人,而是「最熟悉自己在做什麼,對工作有所掌握」的人。
換言之,他們有「技藝」。
熱情不是找到的,而是在打磨技藝的過程中建造的。
身為人,我們都渴望對一項技術具有「掌握感」,並且「創造價值」(當個有用的人)。
我們都渴望成為「匠人」。
「從來沒有人會把我說的建議好好記下來,因為我說的話都不是他們想聽的。
他們想要聽『你要怎樣找到一個經紀人、你要怎樣寫本...』,但我的建議總是:『讓自己強到沒人可以忽略』("Be so good they can't ignore you.")
如果有人開始思考『我要怎樣才可以變得真的很強?』時,人們自然而然會來找你。」
—— 傳奇喜劇演員 Steve Martin
自己不喜歡的職業,做起來會比較順遂。
做喜劇的那兩年,我真心覺得自己走在天命的道路上。
但你知道,當你真心相信天命,但能力還沒到位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嗎?
你的任何一次摔倒,都是在天命意義上的失敗。
想像你在玩一個電玩遊戲,主角每一次死亡,都是對人生的否定,剝奪你的存在意義。這樣的遊戲你還玩得下去嗎?
這不是遊戲,這是一種懲罰。
也許一開始,你可以假裝不在乎,假裝堅強。
但是久而久之,自我懷疑會從心臟深處一點一點蔓延,在夜深人靜的時刻悄悄問:
「這明明是你的天命,為什麼你還這麼爛?」。
心力交瘁。
情感上過度投入你不熟悉的領域時,「得失心」就會成為你最巨大的阻礙。
保持一點距離,少了激情的澎湃,留下一雙匠人冷峻的雙眼,
我們才能在打磨的過程中,獲得內心的平靜。
「漫才跟電影都不是我真心想做的工作,也幸好我不想做,因為自己不喜歡的職業,做起來會比較順遂。」
—— 北野武
深刻的思考,需要很大的勇气,学习。
在《創造力的修行》中,作者引用了
“Some things are too important to be taken seriously.”
― Oscar Wilde
作者接著說「藝術就是其中之一。」
看你這篇,或許大部分的事情都不該太過認真
(這邊的認真,應該是過於戰戰兢兢而失去趣味)
_
雖然歪樓,想請問開頭截圖中背景的筆記樹狀圖,是用什麼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