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就是一座故事。
『台北城市一片一片的鐵皮板,都像是在告訴你「這些問題太難了,先蓋起來再說。」
整個台灣的城市設計,其實背後反映的是台灣人,我們自己對於歷史認同的混亂與衝突。
我不認為這是任何人的錯,城市是歷史緩慢累積下來的結果。』
`
非常喜歡這段,我覺得不管是現在藝人對中國的低頭、或者市容等等,都是問題太難了,先這樣再說,但大家都忘記「將就」也是會留下傷痕的,之於民眾的期待、或者鐵皮的公安,很喜歡台灣,希望可以越來越好。
我真的很喜歡這篇耶,我要把這篇存到我喜歡的資料夾裡 ❤️❤️ 謝謝分享。
很開心你喜歡!
雖然台灣的街道看起來很亂,不過讓我想到魯曼說過類似的觀念,這種混亂並非沒有秩序。而是因為內在結構導致的混亂。也呼應你說這句:整個台灣的城市設計,其實背後反映的是台灣人,我們自己對於歷史認同的混亂與衝突。與這句:阿姆斯特丹這座完美城市設計背後,當年荷蘭東印度公司 VOC 向全世界打下來的江山,以及後代傳承幾百年不斷複利滾出來的結果。
歷史脈落結構,決定了後面的發展
對,其實是有一套邏輯可以看出來。順道一提,阿姆斯特丹雖然四處都很漂亮,但也是有髒亂的地方。亂的本質其實就是「有機」,其中一定有一套秩序,只是人腦不一定能處理,所以才認為是亂。
這篇的觀點很新穎
值得讀者好好思考一個空間給人的感覺,還有它的靈魂代表的精神意義
很喜歡這篇
最後你說你是位雜學者,讓我有種你是真正把社群當"自媒體"經營的人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自媒體本應該是在社群上分享自己是誰的工具
但為了流量/心佔率/人設等等狀況,需要不斷闡述某種特定主題,有時我認為那其實偏離了自媒體的本意
你透過文案得到那麼多流量,卻最終還是能以雜學者自稱,我認為是非常難得的,明明有商業能量卻偏離了商業
感覺到一種你真的非常熱愛寫作的真誠
喜歡!
今年有報名Uni of Amsterdam 的三星期暑期課程,課程叫做placemaking, 可以想成一種小型的都市計畫,我們當時就已一塊小公園來進行基地調查,目的也很簡單,要讓一塊地可以讓居民一同享樂,連結居民情感等等。當時也有同學是改造校園或街道等等。因為Amsterdam本身也只有台北的2/3面積,居民會利用城市裡的各個角落來做交流,自然而然會強化然與人的連結,居民也會自行改造空地等等,會變成每塊地都會有自己的個性!
10幾年前在學校讀到「場所感」,那時完全找不到一個明確的解釋,就像現在的「氛圍感」之類的詞彙難以理解,只能自己領悟。
活到了現在雖然不能說看過更多,這些場所案例無一去過,但似乎稍微能講出這個感覺。
就像是用空間來說「故事」,形式上以前讀到凱文·林區的都市意象,要有不同的尺度,然後今天讀到你的描述,更像是需要建立適合人的刻度。
用最近朱宥勳說的文學品味來理解,有清晰框架的空間,身處其中時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更有確定感。
而有確定感時,人會固定、長時間停留,這才會產生記憶,才會養出屬於該空間的文化,像是美國大空間,汽車快速移動,就難以留下獨特的記憶。
路過一點感想~
入口節點數的部分沒說到嗎
喜歡這篇。
收藏。
好厲害的文章,謝謝分享,有機會歡迎來德國柏林走走也分享你的心得。柏林很難說上有一個市中心(總車站絕對不是)而是不同區有自己的市中心,甚至一區內也可以講出好幾個。每個地方也都有濃厚的場所感。聽說以前租金低廉的時候,很多年輕人喜歡一直換房,體驗不同區域。現在一屋難求,甚至一房難求,更常聽到的是大家住進了自己喜歡的區,就再也不想搬走了,畢竟進到另外一區的差別堪比換一座城市,說不準自己會喜歡。
好酷!我上次去柏林是十年前,還太菜了,什麼都看不出來。只記得 Kebab 好吃又便宜==
現在變好貴😭
『台北城市一片一片的鐵皮板,都像是在告訴你「這些問題太難了,先蓋起來再說。」
整個台灣的城市設計,其實背後反映的是台灣人,我們自己對於歷史認同的混亂與衝突。
我不認為這是任何人的錯,城市是歷史緩慢累積下來的結果。』
`
非常喜歡這段,我覺得不管是現在藝人對中國的低頭、或者市容等等,都是問題太難了,先這樣再說,但大家都忘記「將就」也是會留下傷痕的,之於民眾的期待、或者鐵皮的公安,很喜歡台灣,希望可以越來越好。
`
我真的很喜歡這篇耶,我要把這篇存到我喜歡的資料夾裡 ❤️❤️ 謝謝分享。
很開心你喜歡!
雖然台灣的街道看起來很亂,不過讓我想到魯曼說過類似的觀念,這種混亂並非沒有秩序。而是因為內在結構導致的混亂。也呼應你說這句:整個台灣的城市設計,其實背後反映的是台灣人,我們自己對於歷史認同的混亂與衝突。與這句:阿姆斯特丹這座完美城市設計背後,當年荷蘭東印度公司 VOC 向全世界打下來的江山,以及後代傳承幾百年不斷複利滾出來的結果。
歷史脈落結構,決定了後面的發展
對,其實是有一套邏輯可以看出來。順道一提,阿姆斯特丹雖然四處都很漂亮,但也是有髒亂的地方。亂的本質其實就是「有機」,其中一定有一套秩序,只是人腦不一定能處理,所以才認為是亂。
這篇的觀點很新穎
值得讀者好好思考一個空間給人的感覺,還有它的靈魂代表的精神意義
很喜歡這篇
最後你說你是位雜學者,讓我有種你是真正把社群當"自媒體"經營的人
我會這樣說是因為,自媒體本應該是在社群上分享自己是誰的工具
但為了流量/心佔率/人設等等狀況,需要不斷闡述某種特定主題,有時我認為那其實偏離了自媒體的本意
你透過文案得到那麼多流量,卻最終還是能以雜學者自稱,我認為是非常難得的,明明有商業能量卻偏離了商業
感覺到一種你真的非常熱愛寫作的真誠
喜歡!
今年有報名Uni of Amsterdam 的三星期暑期課程,課程叫做placemaking, 可以想成一種小型的都市計畫,我們當時就已一塊小公園來進行基地調查,目的也很簡單,要讓一塊地可以讓居民一同享樂,連結居民情感等等。當時也有同學是改造校園或街道等等。因為Amsterdam本身也只有台北的2/3面積,居民會利用城市裡的各個角落來做交流,自然而然會強化然與人的連結,居民也會自行改造空地等等,會變成每塊地都會有自己的個性!
10幾年前在學校讀到「場所感」,那時完全找不到一個明確的解釋,就像現在的「氛圍感」之類的詞彙難以理解,只能自己領悟。
活到了現在雖然不能說看過更多,這些場所案例無一去過,但似乎稍微能講出這個感覺。
就像是用空間來說「故事」,形式上以前讀到凱文·林區的都市意象,要有不同的尺度,然後今天讀到你的描述,更像是需要建立適合人的刻度。
用最近朱宥勳說的文學品味來理解,有清晰框架的空間,身處其中時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從而更有確定感。
而有確定感時,人會固定、長時間停留,這才會產生記憶,才會養出屬於該空間的文化,像是美國大空間,汽車快速移動,就難以留下獨特的記憶。
路過一點感想~
入口節點數的部分沒說到嗎
喜歡這篇。
收藏。
好厲害的文章,謝謝分享,有機會歡迎來德國柏林走走也分享你的心得。柏林很難說上有一個市中心(總車站絕對不是)而是不同區有自己的市中心,甚至一區內也可以講出好幾個。每個地方也都有濃厚的場所感。聽說以前租金低廉的時候,很多年輕人喜歡一直換房,體驗不同區域。現在一屋難求,甚至一房難求,更常聽到的是大家住進了自己喜歡的區,就再也不想搬走了,畢竟進到另外一區的差別堪比換一座城市,說不準自己會喜歡。
好酷!我上次去柏林是十年前,還太菜了,什麼都看不出來。只記得 Kebab 好吃又便宜==
現在變好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