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是:「當 AI 發明之後,接下來的世界會怎樣變化?」
人類歷史上有非常多發明突破新科技的時刻:使用火、蒸汽機、印刷術、火藥、玻璃工藝、網路...
可是,當新科技發明之後,這個新科技的「普及過程」,究竟是長什麼樣的?
我認為,從這個切角來看今天的 AI 場景,會是蠻有趣的。
比如說,印刷術。
古騰堡發明活字印刷術是1440年代,但識字率的大規模提升其實是很緩慢的進程:
- 1500年,歐洲識字率大約 5-10%
- 1600年,可能提升到 10-15%
- 1800年,西歐才到達約 50%
- 1900年,西歐才接近 90%
也就是說,從印刷術發明到識字率真正普及,花了四到五百年。
科技發明,並不會自動帶來進步,而是要經過非常緩慢的社會轉型。
那麼,識字率能夠大規模普及,背後的推動力是什麼?
⇨ 1. 宗教改革(16世紀)
馬丁路德主張「每個人都應該自己讀聖經」,這創造了識字的宗教動機。新教國家開始推動識字教育,因為信仰要求你自己讀經文。(傳統天主教是由神父掌握聖經知識)
所以是宗教意識形態驅動人民認字,印刷術只是提供了「人人可讀聖經」的物質條件。
⇨ 2. 民族國家興起(17-18世紀)
現代國家需要有識字能力的公民——繳稅需要看懂文件、當兵需要讀懂命令、工業化需要識字的工人。
尤其是「報紙」,對於建立「我是台灣人」這樣的想像共同體非常重要——現代國家要能運作,必須仰賴文字。
所以國家開始建立公共教育系統,強制兒童上學識字。這是由上而下的權力推動。
⇨ 3. 工業革命(18-19世紀)
工業化創造了對識字勞工的經濟需求。工廠需要能讀操作手冊的工人,辦公室需要能寫文件的職員。
識字變成了經濟生存的必要條件。不識字就找不到工作,這創造了強大的外部壓力。
綜合上述三點,印刷術發明並沒有自動帶來普及,而是因為
宗教組織說「你必須識字」
國家權力說「你必須識字」
經濟結構說「你必須識字」
再加上印刷術提供了便宜的書,識字率才緩慢提升。
當然,這也是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宗教、國家、經濟結構之所以大力推動人民識字,恰恰就是因為「印刷術」從根本結構上改變了宗教、國家、經濟的運作方式。
印刷術不只是「讓書變便宜」而已,而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知識分配方式:
- 權力:知識不再被教會壟斷,宗教權威被挑戰
- 政治:民族主義興起,因為可以用統一語言大量印刷
- 經濟:資本主義興起,需要契約、帳本、商業通訊
- 認知:從「聽覺文化」(口傳)轉向「視覺文化」(閱讀)
「印刷術」這項科技從最根本翻轉了人類社會結構,讓人類從「半獸人」變成「文化人」。
既然全面翻轉成「以文字閱讀為主」的時代,你當然需要「看得懂文字的能力」才能參與這個全新的社會。
而今天 AI 還在很早期(很像是 1450 年印刷術剛出現的時候),但我認為 AI 對人類社會的翻轉程度,可能會很接近印刷術。
那麼,我們真正應該問的問題就是:
假設 AI 就是一個跟印刷術一樣,即將全面顛覆人類社會的新科技,
那麼,能善用這項新科技的「全新識字能力」(Literacy)會是什麼?
好啦,一樣,為了討論這個問題,我又寫了很長很長的文章啦,反正我就是會一直被嫌棄寫很長啦不管啦(自我放棄了)
以下是段落標題:
重新思考「識字」(Literacy)的概念
我們早就在試圖理解「複雜系統」了
為何這是下一個時代的 Literacy?
但我是悲觀的:當個文盲可能舒服多了
全文 4500 字,看完約五分鐘。
如果你覺得太長了,可以看狗照就好——
好喔,開始吧。
▋ 重新思考「識字」(Literacy)的概念
我想邀請你重新思考 literacy 這個字的意思。
一般中文我們都直接翻成「識字、識字率」或者「看得懂文字的能力」。
但在英文原始脈絡中,Literacy 不一定是指你看得懂英文/中文等這些溝通用的文字。
看得懂數學符號,是一種 math literacy;
看得懂程式語言,是一種 programming literacy...
看得懂機械運作設計,也可以說是 mechanic literacy(比較少用就是了)
在更廣義的層面上看, Literacy 的定義應該是:
Literacy = 在一個新科技正在普及的世界中,保持主體性和能動性的能力。
(主體性=能與其他人平等交流的能力;能動性=能改變你身邊環境的能力)
在印刷術正在普及的世界中,核心邏輯是「知識透過文字流通」,
你要能夠平等地與其他人書寫對話(主體性),
你也能夠藉由書寫而造成一些影響與改變(能動性)。
因此「能讀寫文字」就是 Literacy。
那麼,在 AI 正在普及的世界中,核心邏輯是「能力透過 AI 擴張」——在這個所有人的能力都正在透過 AI 瘋狂擴張的世界裡,這項 Literacy 究竟是什麼?
這是很難猜測的問題。但我認為,這個 Literacy 會有幾個特徵:
這個能力會幫助你最大化 AI 語言模型的威力
這個能力不容易學習,非常反直覺(讀寫能力需要 400 年普及,因為大腦天生習慣是口語,不是文字)
這個能力會讓你在下一個全新時代裡脫穎而出(印刷術發明六百年後的今天,擅長文字寫作仍然有強大的優勢)
Andrew Ng 其實提過一個很接近的概念,他認為「程式能力是一種新的 Literacy,在未來會跟讀書寫字一樣普及。」
他的這個 Literacy,是特指「使用程式語言設計/控制大型語言模型」的能力,這點在今天仍然是極少數人的專業知識。
我認為這肯定是重要的。要記得,在印刷術發明之前,識字也是極少數貴族的專業知識。
但我認為單純只是「程式設計的能力」,可能還太局限了。
未來 50 年的世界絕對不只有 AI,而是腦機介面、基因工程、空間運算、社群媒體、區塊鏈、能源效率...等各種新科技一起結合塑造而成的世界。
新時代的 AI Literacy 可能跟 AI 本身無關,而是一個「我們如何更好應用 AI」的技能,如同識字本身並不是「操作印刷術」的技能,而是「如何更好應用印刷術」的技能一樣。
沒有人能真正說得清楚這個技能會是什麼,任何預測都非常高機率是錯誤的。
但我還是想做一個預測:
在下一個 50 年,我們最需要的 Literacy 是「對複雜系統的理解能力」。
我稱之為 complex literacy,對複雜系統的理解能力。
▋ 我們早就在試圖理解「複雜系統」了
這個能力其實是多個領域學科的綜合體,而這些學科即便在英文世界也還很不普及。
大致上相關的學科領域是:
複雜系統科學 (Complex Systems Science)
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
控制論 (Cybernetics)
網絡科學 (Network Science)
資訊理論 (Information Theory)
演化論與適應 (Evolution & Adaptation)
認知科學 (Cognitive Science)
賽局理論 (Game Theory)
統計學與機率 (Statistics & Probability)
混沌理論 (Chaos Theory)
為什麼我認為這是一個 complex literacy,是「所有人都應該要掌握的理解能力」呢?
因為,我們其實早就聽過這些學科裡面的概念碎片了:
例如「槓桿」的概念,就可以對應到複雜系統科學的「非線性」 (Nonlinearity):小原因可能大結果,大投入可能小產出。
你也肯定聽過「六度分隔理論」,這屬於「網絡科學」領域小世界網絡 (Small-world)的概念。
「系統一系統二思考」則屬於「認知科學」領域。
「蝴蝶效應」則是屬於「混沌理論」的領域。
賽局理論、統計學、貝氏定理、常態分布...這些就不用說了。
二八法則?也是來自「頭部法則」(Power Law),在複雜系統科學、網絡科學書籍裡面都有討論。
我不是這些領域的專家,但我想要樂觀地應用二八法則,我相信你可以進入這些領域裡面,抽取出其中最重要的 20% 觀念,你有機會可以理解這個世界的 80% 複雜現象。
我也絕對不是第一個提出「人人都應該具備這樣的思考工具」這個概念。查理蒙格的思考工具箱,老早就已經在做這件事了。
▋ 為何這是下一個時代的 Literacy?
現在大眾對於 AI 的討論,大多集中在「如何用 AI」的工具性教學。
但如果你要問「如何在 AI 時代中清晰思考?」,哇,相關內容是不可思議地貧瘠。就像是天下烏鴉都嘎嘎叫一樣,幾乎所有類似的文章都用不同的語言主張「要有主見跟判斷力」。
我先自首,自己就寫了好幾篇,寫來寫去也都一樣了。
這篇文章就是受夠了我自己跟烏鴉一樣吵死了,試圖找到不同的出口。
我認為最大的關鍵是「功夫在詩外」。
要用好 AI,跟 AI 是放大器還是鏡子也無關,跟語言模型怎樣演化,算力怎樣進化,摩爾定律黃氏定律是否正確也都無太大的關係。
最重要的能力,是「如何理解複雜系統」。
我這邊說「複雜系統」,不是單純字面上形容「啊,這個系統很複雜」這樣而已。
一台飛機的引擎很複雜,但引擎不是複雜系統,只是「零件很繁複的系統」——你可以拆解他們,引擎還是引擎,只是拆開了。
青蛙是複雜系統。但當你解剖一隻青蛙,「青蛙」本身就死在手術台上了。你不能把青蛙拆開,然後再組裝回去。
複雜系統的定義是:這個系統無法拆解,而且各個零件會產生大於零件本身的全新現象。
也就是一個關鍵概念:「湧現」(emergence)
我當兵的時候是海軍儀隊,我們要跳所謂的「表演操」,你可以想像成是耍槍的團體舞蹈。
既然是舞蹈,就有節拍。班長常常會要求每個人邊操槍,一邊要數拍子「1, 2, 3, 4…」
這時候奇妙的事情會發生:一群人一起答數數拍子,節奏常常會越來越快,我們彼此會越來越「搶拍」。
我們所有人都知道節奏越來越快了,快到要失控了。
團體裡面有些學長會試圖控制,對著所有人喊「慢啊!慢!」
完全沒有用。
最後只能由班長下令,所有人停止,給我全部去跑花圃三圈再回來。
最詭異的地方就在這:「數拍子」這件事是由所有單兵所組成的,但卻產生了一個「沒有任何單兵可以控制」的節奏。
這就是我理解中的「湧現」: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
不只外在的社會,人的內在是一個複雜系統:人的心智本身、自己想要做什麼,自己的熱情,自己的能力分佈...都是由很多的情緒基調組成,湧現之後的結果。
例如「人生意義」是一種複雜系統的問題。
「人活著就是要 ABC」這樣的論述為什麼很容易失效?因為這是單調的線性思路。只要現實出現任何不相符,你馬上就失去人生意義了。
理解複雜系統科學,你會發現:人生的意義是一種「湧現」(emergence),是當人生中多個要素互動(家庭、工作、使命感、熱情...)之後的結果。而且強大的人生意義必然是一種動態平衡——當某個要素受挫(例如喪偶),不會整個意義崩塌。
當你理解「湧現」的本質,你也會理解它是「既存在但又虛無的現象」,因此不會執著去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樣錯誤的問題。
你也會更清楚分配自己的時間與努力,因為理解了「努力和成果是非線性關係」,前 90% 的努力可能只會產生 10% 的結果,但是最後 10% 的努力會產生 90% 的結果——這不就是「頓悟」嗎?沒想到在複雜系統科學裡面,也有一模一樣的描述。
而當未來 AI、基因工程、去中心化網絡...這些系統交互作用,社會變化越來越快,系統會越來越複雜,湧現現象越來越多。
我認為,在接下來的 50 年間,不具備「理解複雜系統能力」——Complex Literacy 的人,會非常容易迷失。
就像是印刷術時代,不識字的人無法參與知識經濟一樣,複雜系統時代,不理解複雜性的人無法理解世界如何運作,會更難做出正確的決策。
這是為何,我提議 Complex Literacy 作為後 AI 時代的「全新識字能力」。
▋ 但我是悲觀的:當個文盲可能舒服多了
讓我再做另一個很有可能錯誤的預測:我認為 complex literacy 不會像印刷術發明之後,由國家機器推動識字率普及。
你看過去要推動人民識字,背後都有很強大的政治經濟力量:
- 工業革命需要大量識字工人(讀操作手冊、寫報告)
- 民族國家需要識字公民(讀法律、繳稅、當兵)
- 民主政治需要識字選民(讀報紙、投票)
讀報紙尤其重要,是創造想像的共同體的必要條件。而即便你是最底層的勞工,也要看得懂帳單的文字。
但是 AI 時代,產生的趨勢有可能是相反的:
- AI 接管認知勞動,不需要大量「會思考」的工人
- 演算法治理可能比民主更有效率(天啊,中國模式??)
- 消費經濟只需要人們「消費」,不需要「理解」
所以,即便 Complex Literacy 可以幫助你過好人生,做出更正確的決策,但這一次國家機器還會有動機推動這個能力嗎?
我們是否需要一個全民都有 Complex Literacy,全民都可以積極主動思辨的國家?從大勢來看,情況可能剛好相反:底層越不理解複雜性,思想越單調線性,底層人民就越好管理,社會就越穩定。
因此,「頭部法則」的運作會更加劇烈:少數 1% 的人,創造人類社會超過 50% 的財富。
而如果社會繼續進入超富裕(superabundance)時代,即便分配仍然不均,底層也能繼續過得「還不錯」:
- 基本收入足夠溫飽
- VR 娛樂無限便宜(更不用提 AI 生成的娛樂內容了...太可怕)
- 社交媒體、AI 伴侶提供虛假的連結感與情感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你「躺平」也會很快樂,為什麼要努力學習複雜系統思維?
在這個「娛樂至死」趨勢極端化的時代,也許最後我們的世界會變成:「有能動性的 1% vs 快樂但被動的 99%」
今天我們還會抱怨「知道了很多道理,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但在下一個時代,也許當一個文盲反而會非常舒服,一點也不礙事。
真正的問題反而是:你願意下苦功成為有能力的 1%?還是當個舒舒服服的 99%?
如果你願意成為 1%,為什麼?
「何苦呢?」可能是下一個時代,最難以回答的問題。
我們正在筆直公路上加速疾駛,一旁的路牌寫著:「歡迎來到 Matrix」。
▋ 書單
我正在讀跟上述領域相關的書,試著搞清楚這個 Complex Literacy 究竟是什麼。
如果你想多了解一點這些概念,以下是幾本我覺得「可能還不錯」的書(因為我沒有全部讀完)
Thinking in Systems - Donella Meadows
文字淺顯,用日常例子解釋系統思考(真心好讀,沒有任何數學成分)
讀完你會理解:反饋循環、槓桿點、系統行為
Complexity: A Guided Tour - Melanie Mitchell
複雜系統科學的最佳科普書(我還沒讀,但在不同地方看到很多次)
涵蓋:湧現、自組織、混沌、演化、網絡
The Model Thinker - Scott Page
整合了 20+ 個跨學科思考模型
包括:冪次法則、網絡效應、賽局理論、路徑依賴
Linked - Albert-László Barabási
網絡科學的科普經典
解釋:六度分隔、無尺度網絡...
這是四本我即將要讀的書,如果你有興趣可以也一起讀讀看,歡迎跟我交流。
《想像中的朋友》Podcast 重出江湖
最新一集在討論 ADD 傾向,怎樣快速自我檢測(非準確版),以及怎樣應對。
無碼高清版:
ASMR 版: https://open.firstory.me/.../cmh9z07tq00f401y86.../platforms
不過這集遇到了一個問題,我講到大約 45 分鐘的時候,因為不想要弄太長就切掉了,我其實還有大量的內容沒有錄進去:
5. 建立原則,減少決策疲勞的三種方法
6. 把意志力放在「維護系統」
7. 好好追求高刺激的活動
8. 不要被傳統的工作框架限制
9. 不要給自己搞破壞
10. 你可能真的可以/需要多工(multitasking)
11. 每天安心浪費一段時間
12. ADD 腦情緒波動非常大,要練習應對處理
13. 成功之後,ADD 腦很容易陷入憂鬱
14. ADD 腦需要超大量運動
15. ADD 腦需要刻意練習社交
這些都留到下一集。
我想問問你的意見:像這種情況,你會希望我切成兩集分開?還是全部放在同一集?



Hi 加恩~ feedback 如下:
1. 狗未免太帥,忍不住多看了幾眼,這反光的毛髮... 應該是真狗吧?
2. 我最近一次學到相關概念,來自書【化繁為簡的科學】。
定義何謂 "複雜complicated vs 錯雜 complex " ?
簡單來說- 複雜:可分析拆解、標準化;錯雜:系統中多個互相連結、動態變化、彼此影響、結果不可預測。
3. 回到這本書應用於商業管理:用「繁雜的邏輯」(分析、控制)去應對「錯雜的世界」是根本錯誤的思維模式。領導者應從「指導與預測」轉為「促進與學習」。
4. 第一次學到這個概念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從沒想過這樣進行「問題定義」。也發現自己很常把"錯雜"當"複雜"解,難怪是白費工夫。感謝你的分享,讓我重溫複習。
5. 書:【化繁為簡的科學-管理商業裡無序、無法預測、無固定解問題的4大策略】
看狗照笑了,必須先留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