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這天會到來,只是沒想到真的這麼快。
網路上的 AI 內容,體感上已經跟人類寫的內容是將近一半一半了(至少,以我分辨得出來的內容)。許多 SEO 相關研究顯示由 AI 寫出來的文章(AI slop),已經超過新產出文章總內容量的一半了。
而自從 Sora 2 問世,你只要簡單幾句話就可以產出很不錯的影像。不難想像未來在影像內容上也會出現一樣的大亂鬥現象。
社群文章也有一樣的跡象,過去寫長文是少數人會做的事情,但現在使用 AI,每個人都有能力隨便寫出長文。「長文」不再是「內容乾貨訊號」。
這些都不是問題,我提倡寫作者好好利用 AI 的力量強化自己的寫作能力。
但問題是:大多數人使用 AI 寫作,真的都蠻偷懶的。
這裡的關鍵不是「AI 寫作=爛;手寫=好」這樣的二分法,一篇文章的好壞,跟你是用什麼工具產出完全沒有關係。
真正的問題是「無腦地用 AI 寫作」,這是最可怕的亂象來源。
就像是 Casey Neistat 說的:「We are so completely fucked」
社群媒體上的 AI 垃圾會越來越多,要找到好的內容會越來越難。
恭喜...
我們正式進入了「內容大通膨」的時代。
(煙火煙火煙火)
從這個命名出發,我的思路是:
「我們是否可以用經濟學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當內容嚴重通膨之後,會發生什麼事?」
以及更重要的:「市場上的行動者,又應該要怎樣面對?」
我沒辦法 100% 確定這樣的分析是正確的,但這是我目前的思考路線,提供你參考。
1. 內容,作為一種「貨幣」
2. 「劣幣驅逐良幣」真的會發生嗎?
3. Jevons 悖論:內容產製效率提升,對於「良幣內容」的需求,反而會增加。
4. 「頭部法則」作動下,市場分化會越來越極端
5. 「分眾」是機會所在。
6. 內容創作市場,像極了「虛擬貨幣」
7. 策略一: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8. 策略二:輕量化經營社群
9. 策略三:穩定的產出
10. 推薦閱讀:Snow Leopard
全文共六千多字,閱讀時間十分鐘。
如果你覺得太長了,以下是一張狗照,你可以看狗就好。
▋ 1. 內容,作為一種「貨幣」
過往我在思考內容產製時,通常我會把注意力看成「貨幣」,來購買內容這個「產品」,形成一個合理的經濟模型:讀者花時間讀文章,就是用注意力購買創作者的內容。
但隨著內容嚴重大量發布,我最近在想的是:會不會兩者的關係其實是顛倒過來的?
也就是說,會不會「內容」其實是貨幣,而「注意力」才是商品?
或者更精確地說:由大量注意力累積而成的「信任」,才是最終我們要購買的商品;而「內容」就是創作者自己「鑄造」的貨幣。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大致可以建立這個模型:
- 貨幣 = 內容。創作者發行自己的「內容貨幣」(文章、影片),用來交換價值。
- 商品 = 讀者的信任。這是市場上總量固定的稀缺商品。創作者們都想用自己的貨幣,來「購買」這個商品。
- 市場:所有創作者,都在用自己發行的「內容貨幣」,競價讀者有限的「信任」。
這個概念,創作者就很像是在虛擬貨幣世界中,藉由「挖礦」來產生貨幣,並且去市場上交易讀者的「信任」。
那麼,我們接下來要問的問題就是:在一個內容貨幣嚴重通膨的時代,內容市場會發生什麼事?
▋ 2. 「劣幣驅逐良幣」真的會發生嗎?
在我看到的討論裡,大多數創作者擔心的大概都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劣質內容擁擠,優質內容越來越沒有生存空間,最後市場上全部都是劣質內容。
但實際上,我認為這個現象不會發生。
「劣幣驅逐良幣」又稱為格雷欣法則,是由 16 世紀英國商人 Thomas Gresham 提出:
如果市面上同時有含金 90% 和含金 60% 的硬幣——劣幣與良幣,但兩者都被當作同等面值使用,人們自然會把價值較高的「良幣」收藏起來,只使用「劣幣」進行日常交易。
這個法則應用在資訊傳播領域,假新聞(劣幣)往往比複雜的正確消息(良幣)傳播得更快更廣。
所以直觀來看,我們好像可以說:內容市場正在發生「劣質內容」驅逐掉「優質內容」的現象。
但是「劣幣驅逐良幣」有幾個大前提,在內容市場並沒有完全滿足。
第一個是「表面價值」。
劣幣要能夠驅逐良幣,兩種貨幣的「表面幣值」必須是一樣的。
因為英國政府規定一塊錢幣就是一塊錢幣,價值都是一樣的,所以傻瓜才會拿含金量高的錢幣去交易。
壞員工之所以可以驅逐掉好員工,是因為他們在績效評估、薪資..,.等所有「表面價值」都相同,才會讓好員工覺得沒有競爭的機會,因此流失。
在內容市場上呢?你是否有辦法快速分辨「劣質內容」跟「優質內容」呢?
其實是有的,雖然要花一點時間稍微讀一點段落。但基本上,無腦產出的 AI 文章,還算是可以快速分辨(雖然越來越難了)。
完全無法分辨「劣質/優質內容」的情況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代表「所有內容都是優質內容了」,那是一個本質上矛盾的現象。所以內容的表面價值仍然是可以分辨的。
第二個是「信任」
如果市場上的交易都是一次性的短期賽局,那理所當然地可以用劣幣來交易——這就是為何觀光區會有無限量的敲詐跟劣質品,反正觀光客只來這一次,到手的肥羊,不宰也太可惜了。
如果創作者跟觀眾的關係是「觀眾只看一次創作者的內容,創作者馬上就賺到錢」那產出大量劣質內容當然是合理策略——實際上在 2010 年 YouTuber 靠廣告收益賺錢的邏輯就是如此。
但現在的內容市場很明顯是「重複賽局」,聲譽信任機制對創作者非常重要,拿出「劣幣內容」跟人交易,對創作者反而是自殺的行為。
這時候最好的策略,反而是更積極鑄造「良幣」跟人交易,維持聲譽。(尤其是當「良幣劣幣」是可以分辨的時候)
最後一個是「囤積良幣必須有價值」
在劣幣驅逐良幣的場景中,囤積良幣是有意義的——你可以自己把金幣給融出黃金去轉賣。
但是對於創作者來說,囤積「良幣內容」,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內容沒有發佈,等於不存在。因此無論市場如何,發布良幣內容對創作者都是最佳策略。
更重要的是,市場對於「良幣內容」的底層需求,一直都沒有改變。
這個底層需求,你大概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媽的全部都是 AI 低能文,我想要讀好的文章啊啊啊啊啊」
恩,對,這是我的心聲,我推測有不少人應該跟我也一樣。
只要「良幣內容」的需求還存在,市場還能分辨出「良幣內容」,那就仍然會有供給。
▋ 3. Jevons 悖論:內容產製效率提升,對於「良幣內容」的需求,反而會增加。
因為 AI 產製無腦內容的門檻又更低了,效率又更高了,這可能直接導致「無腦、迷因、情緒化、假帳號、網軍」等內容會更嚴重競爭,紅海廝殺之下幾乎沒有新創作者進入的空間。
但是對於少數 1% 專注在優質內容的創作者,你反而會提供市場上稀缺的內容——認真產出的好東西。
「好東西」,by definition,製作門檻永遠是高的,需要大量的知識勞動投入。
AI 確實降低了資料調查研究的門檻,但我認為「產製好內容」的效率提升,其實反而會帶來「更多深度內容/新觀點/新內容的需求」。
在經濟學上這個現象是「Jevons 悖論」:當蒸汽機的效率提升,理論上「煤炭」(蒸汽機燃燒原料)的使用量應該下降才對,但實際上卻提升了——因為蒸汽機效率提升,反而刺激了更多人使用蒸汽機。
同樣現象在程式語言的發展歷史上也有發生過:當高階語言發明(如 COBOL、Fotran),其實當年也有過一樣的論調「哇,程式語言變得這麼簡單,人人都能寫程式,程式設計師要失業了」。
實際上?才沒有好嗎。即便高階語言已經到 Python 了,還是超難學的,還是門檻很高,還是沒有普及。
同樣的,Visual Basic 語言發明,程式設計師又要失業一波;React 等這類函數資料庫發明,程式設計師又失業一波;雲端運算發明,程式設計師(這次是伺服器管理師)又要失業一波....
實際上的情況是: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
因為每次技術革新,都讓技術門檻降低,於是整體市場又更普及一波,整個餅反而變大了,讓更複雜的程式可以被寫出來。
我沒有辦法 100% 確定,但我認為「深度內容」是同樣的邏輯—— AI 無腦內容(AI slop)越多,內容市場越多雜訊,讓人更厭倦,反而更刺激「深度好內容」的需求。
而同時,當「寫作/產出影像/剪輯」的能力普及到任何人手上,會解鎖更多有才華的創作者進入內容市場。
當然,這個邏輯成立的前提是「良幣內容市場還沒有完全飽和」,而我對這件事是非常樂觀的:因為劣幣越多,對良幣的需求就越大。實際上對於「深入分析/獨特觀點/獨特經驗/獨特故事」的良幣內容市場,還有不錯的發展潛力。
(至少,我是願意把我的時間全職賭在這上面的——skin in the game。)
BUT,這裡有一個關鍵的 BUT:良幣內容市場的進入門檻,會比過去要更高上許多。
▋ 4. 「頭部法則」作動下,市場分化會越來越極端
頭部法則(the Power Law)的意思是:前 1% 的公司,賺的錢會大於剩下的「所有公司的總和」。
這在很多地方都會看到。最經典的案例就是 Google 搜尋引擎,根本直接壟斷了搜尋市場、財富集中前 1% 人的手裡...等。
在內容創作領域也是一樣:大多數的注意力,會集中在前 1% 的創作者身上。
在 無腦 AI 內容更巨量出現之後,雖然不是 100%,但很有機會形成一個「完全信任擔保」的體制——因為市場上太多雜訊了,我們會保留八成的時間只看自己信任的創作者,剩下兩成的少少時間才留給新的陌生創作者。
這下子就不會單單是「大者恆大」而已了,而是「大者要更大,小者要更小」,體現了聖經中的那句寓言:「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 25:29)
對於新的創作者來說,「優質內容」的需求確實是越來越大的,但是你的進入門檻也不低。
尤其剛開始時讀者對你的信任是零,你前期要克服的靜摩擦力會比過往更大。所有人(包括你的朋友)都會認為:「你這是不是用 AI 亂寫的?我幹嘛花時間讀你的文章?」
那麼,這樣聽起來,新進入的創作者好像就沒有機會了,是嗎?
▋ 5. 「分眾」是機會所在。
假設這世界上的內容市場主題是有限的,例如只有「商業財經、自我成長、運動健身」這三個主題,那確實市場會過度擁擠,讓新進者幾乎沒有機會。
但現實上,內容市場的主題是無限的。再加上一個人的個性、觀點、語氣風格、切角、故事背景,以及你可以自由混合的各種元素,創作者有無限種分眾的可能。
你可能是專精鎖定一個冷門領域,例如 @熱帶島嶼人的歷史多語帳,專門講歐洲歷史知識跟語言學習的訣竅;
你也可以是講熱門主題,但混合意想不到的元素,例如 paulhunterjiujitsu 是一個講巴西柔術的 TikTok 頻道,但他示範巴柔動作的對象是他家的鬥牛犬 Wrigley ——可愛到翻。他還有一個頻道經典台詞「Wrigley never taps!」(Wrigley 從不認輸!),以及滿滿的周邊商品。
單一市場一定會因為頭部法則而讓「優質創作者」的門檻越來越高,所幸,我們活在一個水平維度可以無限多采多姿的世界。
冷門領域,意味著你的流量不一定大,但是你培養出來的粉絲會非常鐵——可能全世界只有你在當這個領域的創作者。
這個概念有點像是你考完牙醫,然後搬回花蓮山區老家開診所一樣。你可能賺不了大錢或超多客人,但你肯定會有穩定的客源,因為全山區只有你一間。
(好啦別當創作者了,一起集資去花蓮買塊農地,養雞種田。)
(以下續接張震嶽吉他獨奏...)
▋ 6. 內容創作市場,像極了「虛擬貨幣」
我們回顧一下這個市場的特點:對於新創作者產生的「內容貨幣」信任值為零,只有少數頭部創作者鑄造的內容貨幣獲得市場大量的信任...
跟你說,這個現象聽起來真的很耳熟——虛擬貨幣。
(終於,我的韭菜黑歷史有價值了!)
比特幣佔據了整個虛擬貨幣世界幣值的 50% 以上,光是比特幣單獨這個幣種,就大於剩下所有貨幣的價值總和。
如果再加上幾個 Layer 1 公鏈幣如 BNB、ADA、AVAX,兩隻手數得出來的這些貨幣種類,總共佔據了整個市場接近 80% 的市值。
虛擬貨幣市場,完美遵循了「頭部法則」。
而剩下的小貨幣,幾乎都是亂七八糟的「迷因幣/山寨幣」,沒有任何信任基礎/技術應用,買家購買的唯一動機,幾乎就是為了炒作。
內容市場,越來越接近這樣的生態了。
唯一的差別只在於:你可以轉賣迷因幣,但你沒辦法轉賣一篇文章。
但除此之外,兩個市場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
虛擬貨幣市場買家購買一個「新幣種」,是因為相信專案方會好好經營,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未來幣的價值會往上漲,且這個幣會有實際的應用場景。(很接近買股票)
讀者投入時間閱讀一篇文章,也是因為相信這篇文章可以讓你「更好理解世界」,解決特定的觀念問題,因此在未來會有所回報。
買家用 USDT 穩定幣買新的虛擬貨幣,臉書上的讀者用自己的時間跟信任去購買新創作者的「內容貨幣」。
相比之下,虛擬貨幣市場只是回報週期更短,而內容世界週期更長,更不明確而已。
好,所以內容創作的世界越來越像是虛擬貨幣的世界,這是壞消息嗎?
我覺得是好消息:因為你已經有一個成熟的生態系,可以借鑑策略。
如果每個創作者都是一個「內容貨幣發布方」,那麼,我們就必須思考:
在虛擬貨幣世界裡面,一個全新貨幣發布方,他們的策略有哪些?
我跟 AI 對話了一下,找到了三篇來自歐洲(2022年)、美國(2020年)和泰國(2017年)的不同研究,整理出了一些成功的策略。
(參考文獻在文末)
▋ 7. 策略一: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虛擬貨幣最讓人詬病的存在,就是「迷因幣」,這個幣種的特點就是「沒有解決真實問題」,存在意義就是炒作,基本等同全球賭場。
換算到內容市場裡,這類內容策略就是無腦迷因內容。
而也許在 2014 年你還有機會搞一個迷因幣專案,但現在 2025 年,在成千上萬種妖魔鬼怪迷因幣夾擠,法規監管逐漸嚴格的環境下,你要創立一個新的迷因幣幾乎不太可能(除非你爸馬斯克)
在 2018 各種幣群魔亂舞的時代過去了,今天如果你要開設一個新的幣種,你幾乎一定要「解決真實世界的痛點問題」,通常在區塊鏈的世界裡,意味著「推動區塊鏈基礎設施發展」之類的問題——更快的交易速度(Solana)、更低的交易費用(Polygon)、提高流動性(Uniswap)....等。
相對應的,內容市場也是一樣。在 AI 內容飽和的今天,你要再開一個無腦迷因帳號,基本上已經不太可能了。但是如果你的內容解決了一個真實世界的問題,幫助到一群每天都充滿焦慮的人,你的成功率會顯著提升。
這是核心關鍵了。太多我們看創作者的用詞「創作者經濟、內容變現、知識變現、文字變現」都只看到表層,好像我只要寫東西出來,我就會賺到錢。
套一句佛家的用語:不要把指著月亮的手指,當成月亮本身。
不要把內容當作目標,「解決問題」才是目標。
⇨ 具體做法:一個清楚的「白皮書」
新發幣的專案方,有一個最基本的東西一定要拿出來給大眾檢驗:白皮書。
這份文件要清楚說明專案方的發展方向,解決什麼問題,未來的願景是什麼。通常也會帶有一個長期的 roadmap,告訴你在哪一年他們預期要做到什麼事情。
我覺得這是一個挺有趣的方向:如果創作者都有一個清晰的 roadmap,定義清楚了自己要解決什麼問題,會用怎樣的商業模式變現,並且交代了自己過去已經完成了哪些專案...這樣似乎也是一種取得信任的好方法。
但我要先承認,這個文件我寫不出來,因為我不是「選好一個位置就可以乖乖蹲在裡面」的那種人。我的定性很差,興趣很廣,是通才型的人格,寫一個 roadmap 對我來說幾乎等同於自殺。
但如果你對你的定位很清楚,你也願意 commit 在這個位置五年以上,那你也許可以考慮寫一個白皮書跟 roadmap,放在個人網站上。
相比於一個沒有願景的創作者,「夢想」會讓人更願意支持你。
實際上做法也不難,去看看任何一個虛擬貨幣專案他們的白皮書怎樣寫的,再加上你本來就想做的事情,也許會有一點靈感。
但也記得不要大餅畫過頭,未來不能兌現就 GG 了。
▋ 8. 策略二:輕量化經營社群
一個發幣方是否成功,除了解決真實問題以外,保持透明,好好經營社群,建立信任也是關鍵。
尤其,幣種價值的決定要素,很大一部分來自「有多少人真的持有、使用這個貨幣」,也就是「網絡效應」——越多人使用,就會有更多人使用,因此建立了自我正增強機制的護城河。
對創作者來說也有同樣的效應:培養出來的社群越大,這個社群繼續增長的能力就越強,社群就越大。
所以,從「經營同溫層」的角度來思考策略,通常都會是好的創作者策略。
「加恩,可是這代表我要開 Skool 一直回粉絲訊息嗎?」
其實在論文中有點出一個重點:那些 Twitter 經營得太有聲有色,更新很頻繁的專案,反而很容易被認為是來割韭菜的,會影響信任。
這很貼近我在內容創作市場的直覺:一個狂經營社群,狂給情緒價值的創作者,我反而會蠻討厭這個人,覺得他沒有真的「好好做事」,好好寫內容。
而且說真的,大家忙都忙翻了,到底誰這麼有空,在群裡面狂聊天的?時間拿去看書不好嗎靠?我看到很活躍的社群,也反而會覺得有點警訊。
所以我提倡的是:輕量化經營社群。
我在早期做過一個「週日 AMA」的活動,每週日晚上八點,我會在臉書上待命,即時回應所有人在留言寫的問題。
這個做法後來印證,效果是非常好的。
我多次把 AMA 中讀者對我的提問,擴寫變成一篇文章,然後成為破千分享的爆文——通常讀者的點餐,就是許多人的痛點。
讀者也會覺得這是「超乎所值」的服務——很少有人願意晚上坐下來花兩個小時回答問題的。
也因為這個互動,我在當時建立了一個還蠻有凝聚力的社群,即便我們之間都只是臉書上的弱連結。
推薦你,如果你願意花費這樣的時間,這是打穩社群根基很不錯的做法。
▋ 9. 策略三:穩定的產出
論文中有提到一個因子直接決定了 ICO 的發布成功率:
「距離上次 commit 的天數」(GitHub 活躍度)。
意思是,如果你的專案是很活躍的,每天都有在更新程式碼,有人在維護,群眾對你的信任感就越大。
這點翻譯到創作者身上,就是「穩定發文」。你不一定需要日更,但至少要維持一個穩定的頻率。
創作者的專業度來源有四種:
頭銜
內容品質
引用推薦人數(分享人數)
內容產量
第一種「頭銜」是最難取得,也是最不重要的指標:某某協會理事長、你在哪裡教書...等。因為很少人是「先看作者資歷,再決定要不要看文章」。
第二種「內容品質」。過去我會說文字功夫很重要,但現在 AI 可以幫你搞定這點,所以這點是回到你是否大量使用個人經驗、獨特觀點。
第三種「引用推薦人數」是最有效的,一個大咖轉發你的文章,勝過於三百個普通帳號轉發你的文章。但是這點你不可控,你只能專注做好你該做的事情,也就是下一點:
第四種「內容產量」,是你唯一 100% 可以控制的,沒有任何人可以阻礙你每天發文。
比較一下這兩種自介:
「我不時看心情,偶爾寫一篇文章」(X)
「我從 2023 年開始日更,已寫上百篇文章」(O)
很明顯,後者一看就是比較屌,這個沒有話講。
我第一次獲得寫手代操的案子,是由對方公司老闆來私訊我談合作的。當時我開了一個我認為很高的價格,沒想到對方竟然答應了。
過了一個月,我問老闆:「你當時為什麼想要來找我?」,老闆說,他自己試著寫過文章,知道這件事有多難。當時看到我每天都發一篇文,而且每篇文章都還算有深度,就覺得這傢伙是個狠人。
我沒有任何頭銜,沒有什麼大咖背書,也很難說自己的內容品質多高,但我唯一確定的是:穩定產出,有效。也許最好的頻率是兩天一文,一週三更,這樣你有一天休息,手感也還不會斷掉。
但重點是:你要專注在穩定產出,同時不斷提升內容品質,從讀者身上盡可能取得回饋。改進自己的文章,而不是一直推出一樣的垃圾,這才是真正前進的方法。
▋ 10. 推薦閱讀:Snow Leopard
過去有一本奇書,是我認為要成為「頂尖創作者」的人可以讀的,叫做《雪豹》(Snow Leopard),其中討論了很多創作者的策略思維,我認為非常有幫助。
今天,創作者的內容環境劇變,我認為這本書不只是還有效,甚至可能更必要了——平庸的策略不可行,你必須直接挑戰頂尖的策略。
放心,頂尖的策略並不會比較難,只是比較不一樣——而且很少人走。這條路是我一直在瞄準的策略,目前走了將近兩年了,我認為是有效的。
不過這本書沒有中文翻譯,目前只能在 Kindle 上閱讀,你可能要練習一下英文閱讀就是了。
(搭配 AI 應該輕鬆一些)
好大概這樣。
這篇文章又是有點長的六千多字,基本上都是我手打的,AI 產出直接複製貼上的幾乎為 0%。
但是過程幾乎每一個想法,都是我跟 AI 大量對話——包括那三篇論文的研究整理,也是我與 AI 對話討論之後的結論。
我認為寫作者使用 AI 沒有所謂「標準答案」,只要產出的內容符合你的審美標準,你要讓 AI 代寫一切,還是像我一樣作為思考助理,都完全 ok。
重點是:不要因為 AI 亂象,就把嬰兒跟洗澡水整個一起倒掉(英文直翻)
畢竟,就算隔壁同學拿電腦來看 A 片,不代表你就要鄙視電腦,不好好學習寫程式,對吧?
(好奇怪的案例)
如果你也想要真正掌控 AI 的力量,成為 10x 產出的電馭創作者,我開發了一整套《 AI 電馭寫作》的技術,可以幫助你。
我用「電馭寫作」系統,為自己和客戶產出了多篇破千分享、百萬觸及的爆文。
如果你想要達成一樣的目標,你可以填表領取免費課程《如何用 AI 寫出你的獨特風格》:
https://docs.google.com/.../1FAIpQLSdaSKLlzw0.../viewform...
參考文獻:
Campino, J., Brochado, A., & Rosa, Á. (2022). Initial coin offerings (ICOs): Why do they succeed? Financial Innovation, 8(17). https://doi.org/10.1186/s40854-021-00317-2
Ofir, M., & Sadeh, I. (2020). ICO vs. IPO: Empirical findings, 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the appropriate regulatory framework. Vanderbilt Journal of Transnational Law, 53(2), 525-614.
Thalaengkij, R. (2017). Factors determining successful ICO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Thammasat University.
太喜歡這篇了!
果然是個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