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在週日 AMA 宣布了臉書停更,只留下電子報和播客持續更新。
我結束了從去年 12/5 開始的日更流,我的目標「日更三年,寫文千篇」正式進入擱置狀態。
簡單來說,我自爆了。
這篇我想跟你講講「我為何做出停更的決定」,以及在錯誤中領悟出了怎樣的心得。
大量寫作讓我欠下思考債。
追求文章寫作效率,使我開始討厭自己
日更是一個好的作法嗎?
1. 大量寫作讓我欠下思考債。
日更過程中,我最困擾的事情,就是寫作時間真的太長了。
情況好的時候,我可以用 1 小時寫完一篇文;不好的時候,要花上 9 小時。平均起來,寫一篇文章需要 4 小時。
這個情況下,我能好好閱讀、沈澱思考的時間其實不多。
所以自從四月開始,我一直在思考「怎樣用更少的時間產出文章」。後來我確實做到了。每天只要 1~2 小時就可以產出一篇長文(先不論品質)。
但很諷刺的是:為了要有更多時間閱讀,我花大量的時間研究如何快速寫作,反而用更少時間在「閱讀」。於是閱讀的手感不見了,我失去了吸收新材料時的興奮感。我的文章越來越空洞。
在《取材、執筆、推敲》這本書中,作者古賀史健認為:寫作的原動力,來自寫手對於材料的情感。
寫手本身並沒有什麼話想要說,只有取材之後,才會遇到一些「哇!不能只有我看到」的東西,於是寫作。
好的寫手,都擅長利用這個「不得不說」的情感來推動自己的文字,甚至可以做到「不管睡著還是醒著都在想著取材對象」的程度。
這是我犯下的第一個錯誤:我越是鑽研快速寫作,就越少投入時間去閱讀取材,形成一個致命的「思考債」,讓我的寫作動能越來越低。
而且,情感是非理性腦。就算我現在理解了這點,我也不能馬上告訴自己:「好,現在要重新喜歡上閱讀!」這樣指令動作。
停更是一種歸零,重新建立我對閱讀的情感能量。
2. 追求寫作效率,使我開始討厭自己
上上週,我看到一部影片,沈思良久。
講遊戲和軍武的 YT 頻道「森吶映畫」,在停更一年半之後回歸了,頻道主喬伊發了這部影片講自己這一年半中的心路歷程。
影片中喬伊說到,停更的理由有許多,來自內心的主要有兩個:
「為了維持週更,每隻影片都草草上架,每隻自己都不滿意」
「週更好幾年,題材都拍完了,不知道還能拍什麼」
尤其第一點,讓他當時瘋狂產片,心裡卻是一片空虛。有次朋友問他「你發那麼多影片,應該挺有成就感的吧?」,他一臉懵逼,還回問「什麼是成就感?」。
我的心境跟他完全一樣。
日更的最後一個月,我的文章越來越草率了。但為了爭取閱讀的時間,我必須這樣草率交卷。越是產出草率的文章,我就越是討厭自己,就越沒有成就感。惡性循環下,職業倦怠(burn out)就出現了。
你若問我「最喜歡哪一篇文?」,我完全會像喬伊懵給你看,反問一句「什麼是喜歡?」。
「過度追求效率」,就是我在日更過程中犯下的最大錯誤。
請別誤會,如果你以「建立個人影響力」為目的寫作,那「追求效率」是對的,因為你的寫作目的是後續的商業模式,不是寫作本身。
但我到很後期才真正搞清楚這件事:我的寫作目的是「變強」,精進我的觀察與文筆,而不是個人影響力。
一直沒有想通這點,代價是嚴重的。
我曾經很自豪地說:「我是一部有 ESG 節能標章的產文機器,可以用很少的時間寫出長文」。
是的,兩小時寫出 2000 字筆記長文,讓他在臉書上成為爆文,完全有可能。若結合 AI,甚至可以壓在一小時內。
但這種「高效率寫作」並不是促進思考的寫作,本質上只是一種「會議記錄」。
追求用更少時間寫作,就是用更少時間磨練思考;越少思考就越沒有前進,漸漸地,我像是停止游泳的鯊魚一樣感到窒息,開始討厭膚淺的自己。
我沒有搞清楚,投入寫作的大把時間,都是有意義的。
在《取材、執筆、推敲》書中,古賀史健舉了黑澤明的例子。
黑澤明是知名電影導演,拍過《七武士》、《羅生門》等。比較少人知道的是,他原本其實想當畫家。他的分鏡手稿,精美到可以直接變成畫冊出版。
但為何不選擇畫畫?晚年黑澤明接受訪談,說到:
「來聊點有趣的東西好了。繪畫這種東西咧,即便是塞尚還是其他什麼人都會花上好長一段時間去畫是吧?不會畫畫的人總是很快就畫完了,沒辦法像他們畫那麼久。這是因為呢,那些人看見的東西不在我們的視野裡,他們能看到的東西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才會那樣拼了命去畫,想把自己真正看到的東西確實畫出來。而我們因為只看到很膚淺的東西,所以一下子就畫完了。」
這是大師跟一般人不同之處:大師是這個世界最深刻的閱讀者,他們看見所有人都看不見的東西,因此不惜時間,拼了命地要把看見的傳達出來。
寫作也是這樣。
如果你覺得寫作很難,那是因為寫作真的很難。嚴肅的寫作就是無數次的改寫,逼自己看見一般人看不見的東西。
也許不惜時間拼了命地寫作,想把自己真正看到的東西確實寫出來,本身就是成長的一部分。
日更是一個好的作法嗎?
我仍然認為日更是很好的作法。
這半年日更,我的文字能力和思考是以衝刺的速度成長。
但是我對於日更,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如何同時兼顧寫作產出,同時兼顧「閱讀與思考」?
我目前沒有結論,也許我問錯問題了也說不定。
所以,我想將球丟給你:你覺得呢?你的看法是什麼呢?我應該用別的方式日更嗎?
留言跟我說吧。
另外!
想問你一件事。
上一篇文,我決定把卡片筆記內容搬到方格子上,因為覺得《書不起》頁面太亂了。
這週想想,覺得這個動作有點衝動,這件事似乎不應該是由我決定。
所以我想問問你的意見:「你有在看卡片筆記文嗎?你想要我繼續在《書不起》發卡片筆記的文章嗎?」
謝謝你,下週見。
我以前會覺得擅長總結書摘的人一個詬病就是,看書的人真的有實踐書中的東西嗎?
.
有一本書《精準學習》,成甲寫的,他強調”思考”,找到事情的底層邏輯,很多問題都是老問題換了一個樣貌而已,事情貴貫通而不在多,這也是查理蒙格的思考方式。介紹過這本書的人,還是依照原先的撰文跟思維模式,就覺得好像寫文只是一個工作。
.
我也曾經看大量的書籍,成堆的知識山最後反而變成我的痛苦,看了很多,但是人生卻卡住了,沒有因此過得更好,反而因此感到痛苦,應該就是一樣欠思考債
.
至今也是一樣的痛苦,學習真的是很矛盾的事,學跟不學都好痛苦啊
停更很好呀!看見自己正在做的事帶給自己困擾甚至成為負面情緒的來源,將主導權拿回來讓自己好好休息,我覺得這樣的你很勇敢,因為試過,所以知道適合或不適合。
「過度追求效率,是我的最大錯誤。」
我真的不覺得這是個錯,因為你真的行動了、執行了
這樣的人我都覺得很值得敬佩
「日更爆掉」只是一個體驗
接下來換個方式再去體驗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