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寫給新手的寫作書很多,但寫給進階寫作者,深入討論「寫作的掙扎」的書很少。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專門寫給「掙扎中の寫作者」的一本深度書籍。
作者古賀史健是日本頂尖寫手,曾經和岸見一郎共同寫出爆紅一時的經典《被討厭的勇氣》。
他在《取材.執筆.推敲》這本書中,完整說明了「寫作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而且字裡行間,完全感受得到他卯足了全力,要把畢生所學傳承給你的執著。
這確實是一本經典。我讀過能相提並論的書,可能只有美國的《非虛構寫作指南》。
讀完了這本書,我整理了幾個重點,跟你分享:
寫手是一種「空」
情感,是推動寫作的原力
取材是一場知識冒險
寫手真正在寫作的,不是文字
網路寫作,文筆能力不是重點
如何寫出「流傳百年」的經典?
1. 寫手是一種「空」。
古賀史健認為,自己是一個「寫手」。
「寫手」和一般認知的「作家」不同,寫手是一個「空空如也」的存在,如果沒有取材,寫手本身是沒有任何話想說的。
寫手的功能,更像是一個報導、紀錄、翻譯者的角色。
例如寫《被討厭的勇氣》時,古賀史健並不是阿德勒專家,只是把哲學家岸見一郎的想法,用貼近大眾的語言「翻譯」出來而已。
正是因為這個「空」,寫手可以深入材料本身,成為非常好的「取材者」。
2. 情感,是推動寫作的原力。
在取材過程中,寫手往往會被材料給感動到,因此有一些「不說會死」的內容,不得不寫作。
這個寫作,不是像做報告那樣複製貼上的過程,而是經過思考後,把「被感動的點」用自己的話重新說一遍。
古賀史健比喻,這就像是一種「回信」:關於OOO,我是這樣這樣聽說的,我想寫下來讓你知道。
好的寫手擅長讓自己喜歡上取材對象(書、人、物、事),也擅長使用情感推動寫作,讓感動浮現在文字上。
寫手對取材對象的情感越深厚,這個「回信」就會越慎重。不論睡著或是醒著的時候,都在想著取材的對象,這是稱職取材者的表現。
3. 取材是一場知識冒險
對於空空如也的寫手來說,浸淫在材料的調查過程,就像是一場 RPG 冒險一樣。
每多一份參考資料,就像是多一個遊戲關卡可以破解;多一個訪談對象,就像是一個新的 NPC 關主。
當一切終於串起來,寫手達到「我懂了!」的境界時,那就像是關卡全破,逃出地牢,看見一片新大陸一樣的快感。
古賀史健認為,寫作者必須要做到「我懂了!」的程度,再開始寫作。
4. 寫手真正在寫作的,不是文字
寫手在寫的東西,表面上來看是「文字」,但真正的主體其實是「內容」。
什麼是「內容」?
古賀史健的定義是:任何可以為觀眾帶來娛樂性,刻意為了觀眾設計的東西。
只要是為了「照料他人的感受,回應受眾的需求」,不只圖文影音,展覽、室內設計、博物館、麥當勞兒童餐...都可以算是「內容」。
「內容」也區分了「發發臉書廢文」和「在臉書寫作」,前者是只說自己想說的話,後者則是為了觀眾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文字。
5. 網路寫作,文筆能力不是重點
從「內容」的概念來看,社群寫作者其實就是「編輯+寫手」的綜合體。
寫作者必須做好過去傳統上「編輯的工作」:塑造形象定位、選主題、選受眾、選風格、建立可信度...等。
寫作時,則必須專注在「寫手的工作」:生產稀缺的內容、抓到共鳴點、寫出流暢的文章...等。
大部分寫作者(甚至寫作書籍!)都只會顧慮到後者的「文筆工作」,忽略了前者的「編輯工作」,因此寫出很多精美文章,但仍然沒有流量或收益。
在網路上寫作,編輯能力比起文字能力更重要。因為「定位、選題、選人」是更大的關鍵,文字能力反而只是輔助。
6. 如何寫出「流傳百年」的經典?
一般人出書,都會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賣越久越好。
為了做到這點,通常會用這樣的角度思考:「要製作未來仍有價值的內容,就應該推測未來的趨勢,從中思考要寫什麼內容。」
作者一開始也是這樣做。但後來他發現,這完全是白費工夫,因為我們根本不可能推測未來。
反而,要做出「未來會有價值」的內容,該看的不是未來,而是「過去」。
如果想要寫下未來一百年仍然有價值的內容,那就研究過去存在一百年的書。
作者在寫《被討厭的勇氣》時,就應用了這樣的心法:他想要寫出一本,一百年後仍然有人會閱讀的心理學書本。
他並沒有想像「一百年後的讀者」,反而問:要怎樣寫,才能讓「一百年前的讀者」,讀這本書也能夠理解並且覺得有趣?
因此,在《被討厭的勇氣》裡完全沒有提到電腦、手機、網路等內容。
書中例子也不用日本社會特有的煩惱(考試、傳統價值觀...)。
列舉人物的時候,也選用「拿破崙」或「亞歷山大大帝」等眾所皆知的歷史人物。
去除了所有不必要的元素,反而抓出了人類生活的核心:追求幸福的共同渴望。
《被討厭的勇氣》因此超越語言、國界、時間的限制,變成了過去十幾年來公認的經典。
「想看十年後,先看十年前;想看百年後,先看百年前。」古賀史健這樣說。
關於「經典」這點,我非常認同。
市面上很多教你寫爆文的書,都會強調「搶熱點」這件事;最近生成式 AI 的進展,也很有一種「跟不上時代」的焦慮感。
我們越來越像是跑圈圈的老鼠,追趕著永遠跟不上的資訊變化。
我常覺得,在這個焦慮和盲從中,「經典」的價值幾乎徹底被忽略了。
確實,吸收新資訊很重要,學會新技能很重要,但是只有閱讀歷史上的經典,你才能看見「人性」。
科技走得再快,人性從來沒有改變過。
被機械搶走工作的焦慮,從 19 世紀工業革命就開始了。
人類害怕成為神的焦慮,從德國化學家第一次合成尿素就開始了(當時認為有機化合物是只有神可以創造的,因此受到教會反對)
渴望安全感、信任、連結、幫助他人的本能、自私的本能,從史前時代就有了。
即便科技演化是以「月」為最小單位,生物演化的速度仍然是以「萬年」為最小單位:至少在未來一萬年內,大腦都不會有顯著的改變,人性也是。
時代越快,越值得靜下心來,關注那些永遠不變的「經典」。
閱讀如此,工作如此,寫作也是如此。
在古賀史健的文字裡,透露著一種「無論時代怎樣變動,我還是想要寫下經典」的精神。
這是我認為,最值得學習的地方。
謝謝你的分享,總是很有啟發,我也要來看這本書!
喜歡經典文學作品,裡面像你說的,都是人性⋯
我學了薩提爾之後,親身體會到人類的共同渴望是愛與被愛、幸福、自我價值等
也正是這樣的對人的情感,推動我開始認真寫作
> 時代越快,越值得靜下心來,關注那些永遠不變的「經典」。
对的!慢下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