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cholas Cole,網路寫作者,文章多次刊登在 Forbes、Times、Huffington Post 等雜誌,他創辦的寫作訓練營「Ship 30 for 30」收益數次破百萬美金。
在一堂直播線上課中,Nicholas 跟另一位寫作者 Dickie Bush 合作,講解如何用一個簡單方法,快速生產出大量文章點子。
這解決了寫作者的每天都會問自己的核心問題:「我到底要寫什麼?靈感到底從哪來?」。
這堂課裡,我收穫最多的是:
一、如何在 30 分鐘內產生 100+ 個內容點子:寫給兩年前的自己。
二、克服「冒牌者症候群」的觀念:人們並不真的喜歡專家。
三、讓文章可信的來源一:個人獨特經驗
四、讓文章可信的來源二:借花獻佛,借用權威。
以下跟你分享。
如何生產大量點子?寫給兩年前的自己
「兩年前的自己」是個非常好的寫作對象。
兩年的人生經驗,你一定有足夠多的材料可以拿出來寫作。你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不斷對自己提問:
「這兩年來,我到底學到了什麼?」
這個問題可以細分成幾個面向:
我打造了哪些技巧?
我面對了哪些掙扎?
我培養了什麼興趣?
我解決了什麼問題?
我有什麼重大的生命轉變?
我經歷了哪些故事?
我學會了什麼主題?
從這個角度出發,Nicholas 認為你 30 分鐘內就可以累積超過 100 個點子。
接下來,你可以選出幾個「最有感」的點子,然後專注在一個問題:「如果回到兩年前,我會對他說什麼?」
不知不覺,你已經開始寫作了。
這樣的好處是:你會忽略內心的雜音。
Nicholas 認為,寫作時有 95% 的力氣,都在克服「這些想法很無聊,大家一定都想過了」的心魔。(我很同意)
會這樣想,往往是因為寫作對象不夠明確。
但是當你想著「我要寫給所有人看」,那個「所有人」確實就包含了「覺得你很無聊」的人。
這會阻礙你寫作。千萬不要寫給「所有人」看。
最好的寫作對象,就是「兩年前的自己」。
如何克服冒牌者症候群
幾乎每一個寫作者,都會必須面對「冒牌者症候群」這個心魔。
「我不是專家,我憑什麼寫這篇文章?」
我很常卡死在這個自我懷疑,然後往往寫一篇文章,要寫非常久。
在這堂直播課裡面,有一個觀念直接點破我的這個障礙,讓我能更順暢寫作:
「其實,沒有人喜歡跟專家學習」。
回想一下高中時代,只有少數人會去找老師問問題,大多數人都會問隔壁同學。
「專家」給人距離感。
比起專家,人們更喜歡跟「比自己厲害一點的人」學習。也就是:「同學,教我」。
想通這點,你會發現你其實不需要當「真正的專家」,你也不需要假裝自己是專家。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讓你的文章「可信」。
怎樣做到這點?Nicholas 認為「可信度」有兩種來源。
來源一:個人獨特經驗
當你問自己「這兩年來我學會了什麼?」,你一定會找到一些「幾乎只有你做過」的事。
至少在這件小事上,你就是權威。
例如,我們家的狗非常愛玩球,我測試過 N 種球球丟起來的手感。
如果我經營寵物帳號,我會寫一篇「個人實測:讓你家狗狗瘋狂的 10 種不同球球。」這樣的文章。(其中一種是鉛球,看他怎麼撿回來)
或者,你投入了大量時間的事情,也是「個人獨特經驗」。
例如 SEO 寫作者 Jemmy Ko 的文章:「我花了 30 個小時逼問 ChatGPT,要他交出有效的發文策略」
很少有人這麼心狠手辣(或無聊)會一直逼問 AI,這篇文章幫我們省下了「真的去做研究的時間」,很有價值。
總結來說,「個人獨特經驗」的底層邏輯是:「很少人做過這件事,所以我說了算。」
來源二:借花獻佛(borrowed credibility)
我很喜歡 Nicholas 用的詞「borrowed credibility」,「借來的權威」。
你不需要是一個主題的專家,你只要投入做功課,整理「專家們怎麼說」,就夠了。
簡單來說,就是當個抄書仔。
這是我的定位,我沒有創業故事,沒有在微軟上過班,沒有投資百倍的績效。但我還蠻會「做功課」,我的文章靠這點「有料」。
這就像是同學問你數學,你跟他說:
「喔喔,我記得那天老師也說過,柯西不等式就是要從這邊開始解最快...」。
他恍然大悟,還因此考了一百分,對你心懷感激。
這是你自己的獨到見解嗎?不是。
你只是轉述了老師的看法。
「借花獻佛」的底層邏輯是:「我不是專家,但是我幫你做好了功課。」
從獨特經驗,和借花獻佛這兩點出發,是我目前認為解決「冒牌者症候群」的最好方法。
我的看法
Nicholas 和 Dickie 發想文章主題的套路,從個人生命經驗出發,適合「個人品牌經營」。
這個套路是非常「個人」的,如果想提升專業度,可以結合「關鍵字研究」:找出你的領域的一組核心關鍵字,好好應用「借花獻佛」心法,生產高品質的內容(文章、影片、播客、短影音皆適用)。
這個 SEO 的基本功,放在社群平台內容經營,有非常強大的威力。
例如,我很喜歡觀察同領域的其他內容生產者,運用他們的最熱門內容去寫文章。(這是 SEO 領域的老生常談了)
這放在社群平台很有用。我在臉書的上千分享文章,都是我循著同一組核心關鍵字,針對國外創作者的影片、播客內容做的筆記整理。(當然,有結合我的觀點和重新詮釋,不是照抄,我怕被告。)
結合「應用 SEO 關鍵字研究方法」和「寫給兩年前的自己」,我認為是很好的組合。
前者,讓人從文章中獲得價值,建立信任;後者,讓讀者好好認識我的個人,產生情感連結。這樣的策略組合,建立了一個立體的人設。
如果你在經營個人品牌,也許這次一個思考方向。
PS: 前幾天我用「寫給兩年前的自己」這個概念,寫了這一篇文章。
請問SEO是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嗎?謝謝分享,你的文章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