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自我」和平相處
讀《The Inner Game of Tennis》:「放鬆地專注」的藝術
上週寫完「原來我對學習的理解,全都是錯的」文章之後,如同結尾說的:
「方法技巧都有用,但真正的問題是『方法都擺在那邊,我就是做不到』。
這意味著,除了這些方法以外,應該有更底層的『元技能』是能幫助你超速學習的關鍵。」
這些「元技能」是什麼?這週我整理了之前的筆記,針對這個主題進一步思考,我認為可以分成三類:
1. 克服恐懼的技術
2. 克服羞愧感的技術
3. 在壓力下放鬆的技術
剛剛好,上週文章出來之後,讀者推薦我讀一本書《The Inner Game of Tennis》,我讀了之後驚為天人——這本書完全就是在講「在壓力下放鬆專注的技術」。
這本書作者 Timothy Gallwey 哈佛大學畢業,主修英國文學,生涯中做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網球教練。在 1970 年代他受到東方思想影響,開始把禪宗的「無心」的概念應用在網球訓練裡面。
然後他發現,使用這套方法的學生,都在短時間內產生顯著的進步。他們動作更流暢,且練習過程更輕鬆而沒有挫折情緒了。
我覺得這是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Gallwey 把球場作為實驗場,直接應用禪宗的思想在網球訓練裡面。
這讓所謂的「禪」就不再是玄乎妙乎的東西,而是可以不斷複製、修改細節,變成一套實際方法論的技巧,一套「放鬆地專注的技術」。
而這本書,就是這套技巧的實驗結果。
這本書出版之後,Gallwey 發現他的讀者大部分都不是打網球的:CEO 把這套技術應用在決策、音樂家用來解決舞台焦慮、各領域運動員都採用到比賽....因此,他還繼續寫了「The Inner Game of 滑雪、音樂、工作」等多領域的書。
Gallwey:「放鬆地專注,是最重要的藝術,因為所有的藝術都需要這項底層技能。」
這本書,我想跟你分享的是:
放鬆的藝術:用大腦刻意努力,反而會有反效果。
相信你的身體知道怎樣做:你的身體是一場工程奇蹟
像是裁判一樣單純觀察
不用刻意讚美自己:讚美只是批評的偽裝
Inner Game 就是所謂的「修行」:回歸本心的藝術
(全文五千字,閱讀時間十分鐘)
▋ 放鬆的藝術:用大腦刻意努力,反而會有反效果。
在網球教學的傳統方法,教練會點出學生的動作缺點,例如「太晚拉拍」,然後學生就要記得「早一點拉拍」,練習改進。
聽起來沒有問題,對吧?我們從小到大不都是這樣學習的嗎?
Gallwey 不滿意這種教學方法。
他發現,當學生試圖告訴自己「早一點拉拍,早一點拉拍...」的時候,往往身體會更加緊繃,練習過程會充滿挫折(做不到就會怪罪自己),而且效果很差,總是要花很長的時間才改得過來(如果真的有改成功的話)。
他想要找到不同的一套方式來教學生打球。這次,他不做任何技巧講解,只是先打十次正拍,讓學生自己觀察他的動作。
他的學生觀察之後,做出一個評論:「啊,所以擊球的時候要移動腳步!」
然後,學生自己打了一次球,所有的姿勢都完美:重心前移、球拍高度、流暢,打完自然而然把球拍舉過肩膀....
只有一個問題:他沒有移動腳步。
這點非常有趣:他唯一用「意識腦」注意到的地方,就是他唯一沒有做到的地方。
像這樣的案例發生太多次了,Gallwey 於是做出了兩個結論。
第一個是「畫面遠勝於言語,直接展示遠勝於教學」(就是所謂 show, don’t tell),太多的口頭指引比完全不講解更糟糕。
第二個則是「不要太努力」。太用力做一件事,太認真做一件事,往往會帶來反效果。(很像我們常說的認真就輸了。)
如同鈴木大拙禪師在《 Zen In The Art of Archery 》序言說的:
「每當我們反思、刻意、概念化,原本的無意識腦就消失了,想法就介入了。箭是射出去了,但是沒有飛向目標,目標也沒有在原地不動...
人類總愛思考,但只有在不思考,不計算的時候,才可以拿出最好的表現。」
Gallwey 也提出一個觀念:我們其實是由「兩種自我」構成的。
「自我一」掌管意識腦,負責理性思考、分析,與「自我」(ego)綁定。當我們過度努力想要做一件事的時候,就是「自我一」在作動。
「自我二」掌管無意識腦,負責身體的動作、靈感啟發與繆思。我們真正的學習,其實都是「自我二」在做的,但是我們無法用語言描述這個過程。
你可能有那種「小時候莫名其妙就學會了一件事」,或者更小的時候學走路、學母語或外語都更快...因為小孩的心靈還沒有被社會化,「自我一」還不太會干預「自我二」,所以可以學的很快。
反過來說,球場上的球員動作問題,幾乎都有一樣的特徵:「自我一」不相信「自我二」,於是撈過界來試圖幫自我二做事情。所以你會觀察到球員的嘴角變得緊繃、身體僵硬、挫折情緒越來越濃...都是效率很低的學習。
然而,當球員的「自我一」真的安靜下來,不要刻意操控自己的身體,只是讓「自我二」自然做出動作,他們往往會有非常流暢的表現。
所以,怎樣做到這件事?怎樣讓「自我一」安靜下來?
▋ 相信你的身體知道怎樣做。
第一個做法是「相信你的身體」。
身體是精妙到超乎人類想像的工程奇蹟。我們已經可以穩定把人送上太空,但是仍然做不出一個機器人來做簡單的洗碗掃地。
每個人,都擁有這個精妙的生物奇蹟。你的身體裡面已經具有幾億年演化之後的智慧,你必須相信這點,甚至是以一種「敬畏」的心態來看待。
「相信你的身體」(Trust Thyself),在球場上不代表「相信自己會贏」,而是相信你的身體知道怎樣做,你不需要做過多的控制,你只要「讓」這一切發生。
這裡的關鍵字是「讓」(let)。
這很像是「家長放手讓小孩自由發揮」的過程,你的身體仍然會犯錯,但你信任你的身體會自己學習,自己成長。
所以重點是「讓」它發生,而非「使」它發生——let it happen, instead of make it happen。
這世界上幾乎每個小孩都自己學會了走路,沒有家長會在旁邊教小孩「重心要怎樣轉移」
媽媽也不會因為小孩跌倒了就罵他,只是單純觀察,簡單鼓勵而已。
媽媽也不會因為小孩跌倒,就覺得自己是很糟糕的媽媽,媽媽的自我認同不綁在小孩身上。
「自我一」和「自我二」的關係應該要像這樣,你單純用愛與觀察對待自己,你的兩個自我,是兩個獨立的個體。
我認為在這個點上,詮釋得最好的是聖經:
「神用神的形象造人」——《創世記》1:27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言》9:10
既然身體是神的形象而造的,學會敬畏你的身體的能力,相信你的身體,你就會開始掌握「身體的內在智慧」。
作者也說,你越是相信你的身體,你也會越得到真正的自信——因為你知道你做得到,你的身體做得到。
自信缺乏,恰恰就是「自我一」試圖掌控,不斷自我批評下的產物。
▋ 像是裁判一樣單純觀察
完全放下「是非判斷」的念頭。
自我一最擅長的功能,就是自我批評。但是自我批評、罪惡感、愧疚感...這些都對學習沒有任何幫助,只會讓你身體越來越僵硬。
Gallwey 提出來的方法是,像是裁判一樣單純地觀察——裁判不在乎誰得分,裁判只在乎單純中性的事實。
如果球打得不好,不用去批評自己打得不好,只是單純帶有一點興趣的態度,像是科學家觀察實驗結果一樣,觀察:「啊,這顆球出界了。有趣。」
有個學生來找作者,說自己的反拍總是太高,已經有至少五個教練都跟他說反拍太高了,可是他都改不掉。
作者沒有多做什麼,只是請他先揮幾次——確實太高了。
作者什麼也沒有說,只是請學生到一個大窗戶前面揮拍,觀察自己在鏡子前面的反設。然後學生自己驚訝發現——反拍真的太高了!
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這個學生已經被講五次以上了,但是他必須自己親眼看到,他才真的「知道」這件事。
他總是「概念上知道」,但沒有真正地「看見」。
在這之後,作者帶學生到球場,餵球給他練習。現在學生因為真的看見了自己的問題,短短十分鐘內,他的反拍問題完全解決,流暢到像是天生就是用正確的姿勢打球一樣。
學生:「當我清楚看到我哪裡犯錯了,我的動作好像就自己改進了。」
作者:「他確實學會了,但他是否有被『教會』?這始終是讓我不斷思考的問題。我無法形容當下的感覺有多美妙,我幾乎快哭了。我學到了一課,他也學到了一課,但沒有人是老師。」(I had learned and he had learned, but there was no one to take the credit.)
當你使用是非判斷、語言、意識腦刻意地要去改正動作,幾乎都不會有好的效果。自我批判會導致情緒,情緒導致肌肉緊繃,肌肉緊繃導致無法做出良好動作。焦慮都是從這裡來的。
但如果你可以放鬆,只是中性地觀察,你的身體自然而然就會做出調整。作者:「進步,始於你如實地接受每一次擊球。」(The first step is to see your strokes as they are. )
怎樣更好地做這個觀察?
作者會找一些特定的「錨定點」讓學生去觀察。
例如「球的縫線」——要在高速轉動的球體上看見縫線,你必須非常非常專注。
你也可以專注觀察球拍的位置——隨時知道球拍在哪裡是成功擊球的關鍵。
你也可以專注觀察身體的感受,不同肌肉的張力——尤其在。
你也可以專注在比賽的節奏。你沒辦法強迫自己有節奏,但你可以專注在節奏上,幫助他自然發生。
重點是:不要硬逼自己專注。(Natural focus occurs when the mind is interested. )
而是,「對球保持興趣」。只有興趣,可以真的從內心引導出專注。
不要預設你已經知道球的一切,不管你人生中看過多少顆球了,永遠不要預設你已經知道一切了。帶著幾乎一片空白的心思去看見球。觀察球的縫線、動態、飛過網子時有多高、擊球的聲音怎樣不同...
練習這樣的觀察,「自我一」批判的聲音會越來越小聲,你也越可以專注。
▋ 不用讚美自己:讚美只是批評的偽裝
前面講到,「自我批評」對於學習沒有幫助。
那可是,正面思考、自我讚美呢?這樣是否就有用了?
作者的經驗指出:一樣沒用。
他曾經一次教三個學生,第一個學生有幾顆球打得很好,他就順口稱讚了。但後來,幾乎每個學生的表現都變差了。
他發現問題是在於:一但教練做出了讚美,引入了正面思考,學生就會開始判斷「什麼是好的」。
如果有一個動作是「好」的,學生就會想要追求那個「好」,於是「自我一」又會開始作動,肌肉就又緊繃了。
從這個角度上看,讚美跟批評是一樣的。都會讓「對/錯」的天平再次出現。你又繼續被「打分數」。
讚美只是批評的偽裝,兩者都是「自我一」試圖操控你的行為。
為了要達到「無心」的狀態,你得完全放下是非判斷,如實地看見事情的本身(as is)。
▋ Inner Game 就是「修行」:回歸本心的藝術
我越讀越覺得,這書名《The Inner Game of Tennis》,這個「Inner Game」有一個非常貼切的中文翻譯:
「修行」。
我們過去都把「修行」看得很玄很謎,這本書最屌的地方就是,作者用運動訓練,把「修行」給除魅了。
這點給我一個全新的啟發。當你拿掉「修行」表象的那些怪力亂神、充滿宗教色彩的東西之後,你會發現「修行」是一個很單純的事情:忘記。
我們從小到大社會化過程中學到了太多雜七雜八的觀念了,這些觀念都會影響我們更輕鬆平靜地活著。
現在,我們只是練習把它放掉,練習忘記。
這就是修行:忘掉那些「阻礙你成為你自己」的心理習慣,回歸本心。
第一個要放掉的就是「價值判斷」,放掉「是非心」,不去在意一件事是好是壞。
當你學會不要去判斷好壞,「自我批判」的聲音就會越來越小聲,然後自己就會越來越不被影響,於是越可以專注,讓你的潛能真正開展。
我很喜歡作者的比喻:
當我們種下一株玫瑰的種子,我們不會去批評這個種子「太小了,根本沒有花!」,我們只是如實地看待它。
種子沒有好或壞,就只是一顆種子。
當玫瑰發芽了,我們不會批評它「太嫩了,根本不是玫瑰!」
發芽沒有好或壞,就只是發芽。
當玫瑰長出枝幹了,我們不會批評它「只有枝幹,怎麼沒有花!」
枝幹沒有好壞,就只是枝幹。
我們只是靜靜地觀察玫瑰生長的過程,給予足夠的環境與養分,讓它自己長成一株玫瑰。
這個道理,在各個領域都不斷出現:聖經說「不要論斷」,佛家說放下執著,儒家說中庸...
描述最貼切的,應該是禪宗的「無心」:
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
因為「無心」,所以完全專注。
因為完全專注,所以發揮身體最大潛能。
於是,你就達到了西方說的「peak performance」(巔峰表現),
或者東方說的「禪」,如庖丁解牛一樣,收放自如,行雲流水。
大概這樣。
讀這本書,我只有一個感覺:扼腕到爆。
明明是 1974 年就出版的書,竟然到了 2025 年,整整將近五十年了,這些概念還沒有普及。這真的非常弔詭。
如果你可以掌握這些概念,搭配上一本《Make It Stick》的學習方法,你學習新技能的能力會馬上超越其他人一大截。
但也許沒有普及也是有原因的。這篇文真的是我試圖寫過,最難講清楚的主題了。強力推薦你去讀原書,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啟發。
這本書的觀念,真的是底層邏輯,應用在幾乎一切的領域上:
我在寫文章的時候,也很常感受到那個「自我一」消融,剩下的只有螢幕與我的手指,以及文字本身的聲音(我是用聲音寫作的)
而我反思過去作喜劇,我到底是怎樣學會寫笑話的?其實根本不是我在學習,而是「自我二」在學習,我只是單純好好地觀察「笑話」。我的經驗是:任何過度分析笑話的嘗試都是反效果的
在人際關係上,我發現當我不去標記這個人是「好的還是壞的」,而是單純地「觀察」,我可以更中性地傾聽,認識他人。
不起分別,不加造作,如實認識,於是解放自己。
理解這點,我在生活上也不那麼努力「硬幹」了。
最近,我在練習「不那麼努力」的技巧,只把努力用在「讓自己進入專注」的階段,接下來就由身體接手。
「放下是非判斷」的練習,尤其對焦慮特別有幫助——當焦慮出現時,我會刻意找一個觀察點(通常是我的呼吸、身體感受、或者想法本身),
然後放下那些「刻意追求什麼」的念頭。
這樣有用嗎?這樣會讓我的成就更高嗎?我的表現會更超人一等嗎?
我不知道。
但至少,我現在的內心是更平靜舒坦一點,比較可以快樂了。
這本書幫助我最近跨過一個很大的坎,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些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