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來說,找定位是一個非常迂迴的過程。
我是一個非常 generalist/通才者/雜學者的人,我的大腦什麼都想吸收。
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寫的是喜劇的心法,講的是怎樣寫笑話,我的讀者是很小的一群人。很快的這些心法講完了,沒什麼流量反應。於是我開始寫書摘,寫我最近讀了什麼書,最近什麼體悟,想到什麼東西。
換句話說:什麼都寫。
三個月後,因為一篇講短影音的文章,我在行銷圈裡面紅了一陣子。後續我又發了好幾篇「網路流量變現」的筆記文章,這個主題每篇幾乎都破千分享。
忽然間,我的定位成為了「流量變現大師」。(別誤會,我完全不是。)
那時候我一直在糾結,這個定位是我喜歡的嗎?我真的是這樣的角色嗎?跟市場給我的定位糾結,是一場內心搏鬥的過程。因為我還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搏鬥的結果,是我自己輸了,舊有的主題我寫不下去,新的主題不知道要寫什麼,只好都不要寫,停更。在創作的路上,我又死了一次。
2025 年初,我重新開始寫作。這次我找到了一個新的題材:AI 提詞。這時候,我開始寫大量的 AI 互動經驗,我也結合過去的創作者經驗,找到了自己的新定位:AI 與創作,也終於開始開發《電馭寫作》課程。
但這就是我確定的定位嗎?不見得。
身為創作者,我研究「定位」這個概念好久了,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滿意的解釋。
我總覺得網路上討論創作者定位的人,都把它太過於簡化了。
比如說,美國在討論「如何創作」的創作者們,就分成兩種互相矛盾的聲音。
一邊以 Seth Godin 的為典範,他建議你要有非常具體的定位,一定要讓觀眾第一眼就能理解你是誰,你解決什麼問題,你用怎樣的方式解決問題。
「Authenticity is crock.」
「不要做自己!沒有人在乎你的自己,人們在乎的是他們自己的問題能不能被解決。」他這樣說。
另一邊則以 Gary Vee 典範,他要你不去管什麼定位,「你」就是你的最終定位。
「You are the ultimate niche」
「要做自己!因為你最真誠的表達,就是獨一無二,就是市場上最稀缺的定位!」他這樣說。
完了。
兩邊都是行銷大神,兩邊直接對撞,那到底要聽誰的?
我對這個概念思考很久,我認為:
「他們兩個,都沒有錯」。
什麼意思?這是禪宗公案嗎?放心,我沒有要賣你神奇轉運礦泉水。
兩邊都是對的,但為什麼兩邊說法會矛盾?因為他們在說的是兩個不同的維度。
《寫作是自我精進的武器》作者師北辰說過一句話,把這個矛盾講得非常透徹:
「遵從本心,照料他人」。
創作,是自己和他人兩個維度的事情,你必須從兩個方向同時思考:
Gary Vee 說的「做自己是最好的定位」,意思是你必須「遵從本心」,寫自己真心想要寫的內容,不諂媚於市場;
Seth Godin 說的「不要做自己」,意思是你要「照料他人」,你的文字必須能解決他人的問題,產生啟發。
兩邊都沒有錯,只是兩邊都只講了一種維度:自己,或者他人。
因此矛盾。
要解決這個矛盾,也是創作者最困難的課題:
要快樂創作很簡單,你只要完全遵從本心,不管他人,想到什麼寫什麼——但你不會有流量,也不會變現;
要有流量爆文賺錢很簡單,你只要照料他人就好了,但你不一定做自己喜歡的事——換句話說,你得跪著。
如果你跟我一樣,讀到這裡心裡已經出現《讓子彈飛》金句:「我就是腿腳不利索,跪不下去!」
那你一定會思考:我要怎樣做到「遵從本心,同時照料他人」?
我要怎樣站著,還把錢給掙了?
這是我從開始寫作到現在,問自己無數次的問題。
於是我發現,「創作者怎樣找到自己的定位」這個問題,其實是兩個非常困難的問題結合起來的:
你要怎樣「遵從本心」找到自己人生的熱情,支撐你長久創作?
你要怎樣「照料他人」把這個熱情賣給市場?
為了思考這兩個很困難的問題,我又寫了一篇將近八千字的文章,
以下,我們從「遵從本心」與「照料他人」這兩種維度來思考:「創作者,怎樣找到自己的定位?」
▋ 照料他人:創作者必須思考產品化。
我想先處理人生第二難的問題,也就是天命(ikigai) 的外部環節:
「我的興趣對人們是否有價值?人們是否願意掏錢?」
也就是,怎樣讓做到「熱情變現」,讓做自己喜歡的東西來賺錢?
這些問題的本質,套用一個商業術語來說,是創作者如何把自己給「產品化」。
中國著名商業顧問劉潤在《每個人的商學院》中,提到產品化的基本觀念有四大面向:對象感、場景感、價值感、結構感。
我想沿用這個架構,來說說什麼叫做「創作者產品思維」的四大面向。
▍ 創作者產品思維:對象感
產品設計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搞清楚這個產品究竟是賣給誰的。
同理,創作者找到定位之後,要跟外部溝通這個定位,第一步要搞清楚:「我的文章到底是寫給誰」?
做到這點的心法是:「只對一個人寫作」。
當你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主題之後,這時候要思考一個觀念:跟我一樣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人有誰?
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人是誰?
你要去找到那「一個人」,一個你真的認識,真的是你朋友的一個人。
接下來,你的文章只寫給這「一個人」。
你甚至可以打開 email 編輯器,來說服自己是寫給這「一個人」。 Tim Ferris 在寫《一週工作四小時》這本書時,就是在 email 編輯器裡面完成的。
「只寫給一個人,會不會最後就只有一個人在看這篇文章?」
放心,演算法會為你服務。
講一個有點細思極恐的故事。
我剛搬到美國之後,對德州的第一個觀察,就是所有的東西都非常的「大」:食物大、車子大、走道大、路大、人大馬大。
我觀察這件事,寫了一篇文章發在我的臉書上。
過三天之後,我發現:我當時去的教會,裡頭的台灣人幾乎都看過我的文章了。(那個教會以華人為主)
我才剛搬到美國不到一週,教會裡的人我連名字都叫不太出來,更不用說加臉書好友了。
但臉書的演算法,竟然如此精準,直接把我推到一群就在我身邊的受眾。
除了讓演算法幫你找以外,你也可以主動去找到這群人的線上、線下社團。觀察他們在討論的是什麼,成為這個社群裡面最積極的人,不斷貢獻。(如前面章節說的,主動破圈)
思考他們都出現在哪裡?我可以去哪裡加入他們的討論?我可以怎樣跟他們交流?
這個過程,都會幫助你理解這些人的痛點、偏見、疑慮、渴望。
然後你繼續對同一個人說話,你就會繼續抓到正確的受眾,你就打造了屬於自己的同溫層。
等到你打造了自己的同溫層,你就可以開始思考「自己希望可以看見的產品」,把點子丟出來跟你的受眾討論,快速推出雛形,讓市場用新台幣驗證你的點子。
做出「自己跟社群都想要的產品」,你就走在「用產品照料他人」的路上。
⇨ 只對一個人說話,不代表你都要說同一句話。
回到一開始提到的「Marry your niche, vary your format.」這句話
當你選好一個「定位」(niche)之後,你應該持續測試不同內容和形式,讓內容盡量豐富。
例如,James Corden 深夜脫口秀就以大量測試為名。
除了最熱門的「車上卡拉OK」(car pool kareoke),他還嘗試過:
「斑馬線音樂劇」(綠燈的時候演出 60 秒音樂劇)、 「你媽在你背後」(問觀眾私密問題,但同時觀眾的媽媽在他背後用 Zoom 連線) 「真心話大胃王」(真心話大冒險,不說就要吃一個很奇怪的食物)
大量測試,找到「有中」的內容後加碼,這讓 James Corden 節目變得獨特。
創作者很值得參考這個例子,問問自己:「我的個人秀會長什麼樣子?」然後開始測試。
▍ 創作者產品思維:場景感
確定了寫作對象,只寫給一個人之後,再來要思考的是:這個人在什麼樣的場景閱讀你的文章?
這點可以分成兩個免費內容和付費內容的兩個層面來看。
免費內容的場景感,基本上脫離不了你的發布平台。如果發在臉書,你可以使用兩千字的文章;如果你要發長文,你可以選擇發在臉書做出紮實的料感推動分享,或者發在電子報讓受眾深度沉澱閱讀。
付費內容的場景感,則設計的自由度更大。如果你是做聽播的課程,受眾可能是一邊健身、一邊走路一邊聽,這時候內容要刻意簡化,且稍微重複,以免稍微分神就會跟不上了;
如果是認真的打開筆電,跟著實際操作,那課程就要針對他們操作過程會遇到的卡點解說。
例如,貝克街在設計甜點的時候,考量到他們的學員家裡不會有營業用大烤箱,他們特地買回來了各種主流的家用烤箱,測試每一種烤箱的性能,錄成一隻完整的影片教學員使用上怎樣調整;
他們也針對學員不一定都住在台灣,會教你某個食材如果買不到,可以用什麼常見的材料代替。
總結來說,場景感就是「照料他人」的展現:知道你的受眾在使用產品時會遇到什麼問題,替他先一步想好。
▍ 創作者產品思維:價值感
簡單來說,就是給出乾貨,不要割韭菜。
說來簡單,但其實這是最難的地方。
要做出價值感,不是你把所知道的一切都寫下來就好了,而是要讓用戶有所收穫,在有限的時間窗口裡面,給出最精準的價值。
創作者在做知識產品時,幾乎一定會遇到的問題是「專家的詛咒」:你現在要溝通的對象是完全剛入門的新手,但你可能已經脫離這個新手階段很久了,你可能早就忘了新手的掙扎是什麼。
愛因斯坦就是「專家的詛咒」最著名的案例。
愛因斯坦早期在大學教過書,但他的授課內容,在學生聽來是非常混亂的。
這不是愛因斯坦偷懶沒有備課,而是因為在他的大腦裡,所有物理學的概念、數學公式都已經融會貫通,形成一張巨大的知識網絡。當他講到一個概念時,思維會立刻跳躍到與之相關的另一個概念,他覺得這個連結「理所當然」,便直接講了出來。
對學生來說,他們還在試圖理解 A,老師卻已經跳到了 G,中間的 B、C、D、E、F 完全被省略了。
結果就是,學生們只能看到一堆看似不相關的碎片,完全無法跟上。
這就是「專家的詛咒」:你懂得太多了,已經忘記了怎樣跟新手說話。
這是我現階段花最多心思克服的地方,我在做課、寫書的過程中,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我知道的東西真的太多了,我該如何刪減,才能給出最精準的料?
在這個階段,你幾乎不可能靠自己完成這件事,因為你已經成為了「專家」。
你必須找到他人的力量克服。
我的做法是:找到一個製作人/找做課程的公司合作。
你不一定需要跟金牌製作人,或者超強大的課程公司合作,只要確保對方是可以溝通,且做事情有條理就好。因為他們存在的意義,是幫助你看出自己的盲點,是當那個跟你對話的「新手」,確保你不要變成那個沒人聽得懂的專家——愛因斯坦。
另一個做法,我在設計課程之前,在文章後面廣發了幾次問卷,使用開放性的問題收集:「他們在寫作上的問題究竟是什麼? AI 的問題究竟是什麼?」讓受眾直接自由填寫。內容當然會很混亂,有些人寫了洋洋灑灑五百字,有人只寫了「不知道怎樣寫提詞」。
但是當數量超過兩百份,這些回覆會形成一個規律,你可以再用 AI 統整,變成一個完整的《受眾痛點群像》:那些不斷重複出現的問題,就是你必須要回答的精準痛點。
▍ 創作者產品思維:結構感
結構感的用意,是給人安全感。
人生在世充滿了不確定,於是我們心中,都想要一個確定的答案。
產品如果有完整的架構,就會給人安全感。
固定你在哪一天、哪一個時間點會發布文章,是一種結構感,你的讀者會因此跟你養成默契,定時來報到閱讀;
固定你的內容長短,也是一種結構感,例如羅振宇在《羅輯思維》公眾號,每天發 60 秒講一個知識點的短音頻,持續了四年。這就是一種結構感,這給人安定。
如果你做的是線上課程,拉出模組化、每堂課給作業,清晰跟你的用戶說明:這個模組上完,你會學到什麼?下一週上什麼課程?總結是什麼?重點回顧是什麼?作業是什麼?怎樣批改作業…
這個流程設計越是清晰,就越有結構感,不容易在裡面迷路。產品就越讓人可以信任。
信任,在任何時空裡,都是極為稀缺的資源。
做好結構能打造信任,打造了充滿信任的同溫層,你就打造了一個自己的王國。
「產品思維」是個非常大的概念,一篇文章不可能講得完。
但這是我經過長久的探索之後,我判斷「創作者做到熱情變現」的關鍵切入點。
產品思維從「對象、場景、價值、結構」這四個要點出發:
思考對象,讓你清楚知道你要怎樣說話、建立個人風格、內容佈局;
思考場景,讓你知道你要用怎樣的方式解決問題;
思考價值,讓你知道你應該鎖定哪些問題,精準提供產品/服務;
思考結構,讓你的存在可以給人信任、安全感,於是打造正向飛輪的王國。
如果你正在創作的路上,想要思考怎樣為你的受眾打造產品,推薦你延伸閱讀:
▋ 遵從本心:用機率論找到人生熱情
前面講的是「當你找到主題之後,怎樣鎖定受眾/打造產品,把你的熱情賣給市場」
現在我們來聊創作者最難的問題:「怎樣找到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主題?」
找定位的過程,「遵從本心」是最重要的優先考量。
創作是無止盡的。如果你打算在創作者的無限賽局長期待下來,你不能為了錢寫作,你不能為了流量虛榮寫作,你不能為了某人的情勒寫作。
你的寫作必須來自你的興趣,沒得商量。
如果你在寫的內容,只是因為市場上這個很紅,看大家都在寫 AI 所以跟著產出 AI 的文字,你對這個主題沒什麼愛…那真的不用多久,你就會 burn out ,你會死在半路上。
相信我,我整整死了八年。
你必須寫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情。
矽谷創投大神 Naval Ravikant 說:「要找到對自己來說是玩樂,別人看起來像是工作的事情。」
「Escape competition through authenticity.」
用獨特性,來解決競爭問題。
這裡的關鍵字是「玩樂」。
真的樂在其中,你能夠投入的精力就會非常強大,輕鬆就超越其他那些為了錢而進場的創作者/創業者。
因為是玩樂,你會在創作的過程中反過來充電,因此避免了 burn out。
而對你來說是玩樂的主題,通常也是獨特的,很少有人會跟你競爭。
「避免 burn out、獲得強大的精力、少有競爭者」,於是這會讓你在賽道上跑得快,跑得遠,又幾乎沒人跟你比賽——你要怎樣不成功?
▍ 「加恩,我知道玩樂很重要,但是我要怎樣找到這個『對我是玩樂,對他人是工作』的賽道?」
創作者如何找定位的問題,本質是「我如何找到人生熱情」的問題。
我讀到大多數的書,都會說「順著你的興趣、好奇心去探索」。
這是對的,但我實際操作起來,真的沒有這麼容易。
有時候你以為自己有興趣,可能投入了好久才發現:自己其實是在模仿某個重要他人,把他的興趣,當成了自己的興趣。要小心這點:人是非常擅長模仿的。
有時候你也以為自己沒有興趣,但可能只是過去的成見阻擋了自己。真正數學家在研究的內容(系統論、控制論、NLP 語言模型…),跟高中數學、大學微積分內容其實非常不一樣,我們很可能因為過去的成見,就阻礙了自己探索興趣的機會。
最糟的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世界可以讓你探索的主題是無窮盡的,你怎麼可能用有限的生命,去探索無限的可能?
於是「順著你的興趣探索」,很容易變成一種幹話建議:很好聽,但沒用。
我想提議另一個思考切角,也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在機率論裡有個經典的「秘書問題」:
現在你是一個忙碌的教授,你要找一個能跟你長久工作,最好一做十幾年,極為優秀的秘書。
你只能一位一位面試秘書,每次面試完一位,你當下都要決定錄取或者不錄取。
如果錄取了,面試過程就結束;不錄取的話,你不能回頭找這位應徵者。
那麼:究竟要面試幾位秘書,你才能錄取一位秘書,作為未來的重要合作夥伴?
這個問題的最佳數學解是「1/e 法則」,又被稱為「37% 法則」。
(數學常數 e 的倒數 1/e 約等於 0.3679,也就是 37%)
(放心,接下來沒有任何複雜的數學)
「37% 法則」是什麼意思呢?假設總共要來應徵的秘書有 100 位,前 37 位你應該都當作「觀察期」,先看看這個秘書人才市場上的平均水平在哪裡。
過了 37 位之後,你就可以進入「選擇期」:只要出現表現比前 37 位秘書都還要優秀的應徵者,那就可以立刻錄取,結束招募。
這樣做,你選中最佳人選的成功機率,就高達 37% 左右,遠高於數學上隨機挑選的 1%。
這個「37% 法則」,完全可以運用在創作者選擇定位,或一般人選擇職涯賽道的過程。
你大概可以用兩種方式來看。
一種是「時間長度」。
假設我在 80 歲葛屁,我現在 30 歲,還可以活 50 年。
為什麼許多矽谷大佬都說,人生的 20~35 歲應該要拿來做很多瘋狂的嘗試?因為這 15 年,差不多就是你職業生涯 50 年的 37%。
這是一種很好的探索策略,但使用時間長度來看,其實不太符合創作者找定位的方法,比較符合一般人找熱情、找工作職涯賽道。
比較適合創作者的,是另一種看法:「重複次數」。
秘書問題的本質是重複次數:面試 100 位秘書,而不是面試了幾年。
創作者的日常,其實也是重複次數,一直在重複發佈內容。
假設這 50 年間,我每週都發一篇文章,我總共發布的文章數量是:50*52= 2600 篇文章。
那麼,我可以粗估——2600 篇文章的前 37%,也就是 962 篇文章,都屬於「觀察期」。
這 962 篇,我都還在探索階段,我可以寫任何我有興趣的內容,可以隨意變換主題。這個時間點產生的流量,都是參考性質的:我不會輕易的鎖定這個主題。
過了這 962 篇之後,你才進入「選擇期」:只要你發現有任何一個主題,帶給你的熱情超過過去觀察期的任何主題,那就是值得你真正定下來,在這個領域深耕,定義自己人生定位的開端。
(你應該發現了,這不只在創作者找定位或事業,在愛情、朋友,以及….真的應徵秘書時也都成立)。
▍ 「加恩,等等,962 篇,你是要我寫到死嗎?」
962 篇看起來很可怕,但實際上有三個切角可以延伸討論。
⇨ 第一個是:模型數字是 962 篇,但實際上可能少於這個數字。
因為有「興趣」作爲線索,你的探索過程跟秘書問題的「完全隨機」是不一樣的。實際上你可以循著自己的興趣去找到主題,你可能要寫的文章會比這個數字更少。也許 200~300 篇你就找到了熱情。重點是:觀察興趣是否有隨著大量寫作而增加。
另一個跟模型不一樣的地方是,原始「秘書問題」是單一線性的,只能選一個,不能回頭選;但創作者的探索過程是一種「撿寶」的過程,你可以回頭重寫以前的主題,你也可以打組合拳,例如:「自我成長+ AI 工作術+小白程式設計+內在平靜」等,這些題目並不衝突,反而建立出一個特別的人設——「三個八十分,大於一個一百分」。
於是你可能不用寫到 962 篇,而是在觀察期累積過程中,你會不斷地保留、淘汰、變換組合,你可能在一百篇左右就可以迭代出一個組合雛形,有最粗解析度的定位,後續可能在三百篇定型,在五百篇完善。
⇨ 第二個是,其實 962 篇是可以加速的。
如果每週寫一篇,962 篇你要寫 18 年。但是如果你每天寫一篇,你只要寫三年。你可以提高產出頻率,加快自己找到天命的過程。
我認為這是日更的最重要意義。
不是為了流量,不是為了更快一點紅,不是為了炫耀自己多自律。而是因為,每一篇文章,都是對自己的一個測試:我真的喜歡這個主題嗎?我寫完這個主題之後,我又多成長了什麼?我是否更有興趣了?還是我覺得更無聊了?
想像一下,如果你超猛,做到連續日更三年,那 962 篇就會在三年內解決。這樣做,你接下來的五十年,定位就非常清晰明朗了——你會找到自己是玩樂的地方,而且你已經日更三年,鍛鍊出了超強大的內容高產本事,可以讓自己輕鬆扳動內容槓桿。
如果你可以做到這點,那你真的是離「偉大」不遠了。
即便沒有做到這點,單純只是日更一年,結合前面說的實際數字可能更短,你可能也會在一兩年內找到定位。
你不一定要日更,只要能提高產出頻率,都是一種加速的方式。
⇨ 第三個是:找尋定位是一種「迭代」的過程。
你並不是處在一種「霧茫茫的狀態」,直到寫完了 962 篇,忽然間出現隧道盡頭的光芒。
你是在第一篇開始,就會有一個「我的定位是 X」的假設。你可能一開始覺得自己是寫育兒最擅長,後來發現更喜歡的是企業策略的分析,後來發現自己最愛的是總體經濟學分析。
我稱 962 篇為「觀察期」,但不代表這過程是黑暗的。在這摸索的過程中,你一樣可以練習變現、你可以經營社群、可以業配、可以開付費訂閱,你可以做任何那些創作者該賺的錢。只是你要清楚:在第 962 篇到來之前,你都還在探索。
在第 962 篇到來之前,你可以儘管當個創作主題的渣男渣女,不要太早對一個定位做出承諾,不要對一個定位想太多,不要才牽了手就想著小孩叫什麼名字。
只有當第 962 篇來臨之後,你才能告訴自己:好,我現在也寫得夠多了,我該觀察的應該都看過了。我要開始考慮「定終身」了——我究竟想要深耕什麼題目?
這時候你深挖、去進修、讀碩博,才有意義。
962 篇感覺是一個很嚇人的數字,但其實它的過程不是黑暗的,只是告訴我們:當我們剛開始寫作,你可以一直轉變定位,這是數學上正確的策略,因為你可以藉由這個不斷轉變,找到適合自己的主題。
▋ 總結:創作是一種交代,好讓自己繼續前進。
我常常覺得,創作者最好是晚點紅。
對創作者來說,找到「定位」等同結婚。
婚姻會限制你的人生可能性,但也為你的人生帶來強大的後援;創作者的定位也是如此,若要做出什麼偉大的成就,你必須深耕一個定位。
因此,前期還不紅、沒有流量的階段,是了解自己的最完美時期:你可以自由地大量測試,知道自己真正喜歡的主題是什麼,後續創作的底氣才會長久。
我從 2024 年底開始寫作,至今已經累積約三百多篇了。
其實我在剛開始寫作,就喊出了「日更三年,寫文千篇」的口號,那時候不知道有「秘書問題」這個思路,只是單純覺得口號很帥而已。後來大概在半年後就遇到瓶頸放棄了。
至今,我都還在探索的過程。
我漸漸摸清楚了我喜歡分析、拆解、研究,我用這些技巧來拆解「在網路上創作是怎麼一回事」,以及「用 AI 寫作是怎麼一回事」。
但我很確定,這些都只是中間產物,這些都是我的 962 篇過程,不是我最終的定位物。
我只能一直寫,讓量變產生質變。
姜文說:「創作是一種交代,好讓自己繼續前進。」
輸出確實是一種交代,好讓自己在摸索期不斷前進,最終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
很多人是一輩子都沒有找到天命,抱著遺憾而死去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用 962 篇文章換來一種數學上的人生清晰,已經是凡人如你我,所能獲得最好的交易了。
我最近開始寫書,才真的意識到:寫五百字文章、兩千字文章,跟寫十萬字的書,是完全不同級別的思考架構。
真的是硬,極硬,非常硬。
每天都在用頭腦撞牆,撞得頭破血流了,還不知道是否有個產出。真希望寫書跟打鐵一樣,可以一直反覆地打,就打出了一把倚天劍。
其實大可以就是把文章收集一下,變成一本書,簡單送出去的。
唉,匠人就是命苦。
這本書我預計做出一個完整的「創作者的工具書」,我希望作為我現階段的「創作作為一種交代」,把我在網路上寫作的過去經驗、走過的坑坑洞洞、死掉的地方、獲得的寶貴技術,都寫在書裡。
你覺得這本書叫什麼書名好?
很有啟發,我正起步完成 90/962。寫作是認識不同生命階段的自己。也是深刻地向內心對話。
神造我們每個人得以不一樣,特別是 AI 時代下,起點與定位是基於自己對生命中細節的領受,有感而發。而不是提示詞找靈感。 每個鍵盤敲下、或者刪除的文字,每字每字,都是靈魂的體會,不是跟風。
創作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