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課是一種自體矛盾
喔嗨,我又來了,明明只是20人在看的電子報竟然被催稿
不知為何這標題聽起來非常政治,但真的沒有,各位主編大大們鞭小力點。
這期要賣我老婆,她也會看我的電子報,發出去大概又要婚姻危機了。
但我還是發了,ㄏ
花錢上台語課,是最挺台灣人,但也最不台灣人的行為
我太太Amy是頗為洋派的台灣人。
不只她自己,她全家都洋派,是會有”Quality time"的那種家庭。
”Quality time” 一般台灣人會解讀為「全家出去玩」,但兩者其實有很subtle的差異。
那種差異就像是 ‘subtle’ 這個字,如果你的發音是「私ㄜㄅ透」,你大概就是屬於「全家出去玩」,而不是 “Quality time”。
總之,我們最近搬到南部住,除了適應每天中暑以外,另一件要適應的,是台語。
有一天,她告訴我她找到台語線上家教,要上「線上台語課」。
我聽到時,蛋蛋疼了一下。
實際看到她上課的樣子,蛋蛋疼到快掉出來了。

真的,不是說台語課有什麼不好,上台語課把台語練好,是很挺台灣的一件事。
只是「台語課」這件事本身,是很反台灣文化的。
理由很簡單,去跟任何一個長輩說,你花了錢去上「私人台語課」,看哪一個不抽出愛的小手,把你打去陪阿嬤講話的。
而「台語課」這件事,我總覺得沒有表面上看那麼單純。
我認為,有人願意花錢上台語課,那意味著,台語這個文化漸漸地在「洋化」,從我們的自然文化系統裡抽離。
這是壞事,也是好事。
先說壞的一面。
什麼叫洋化?可以舉太極拳作為例子。
我曾寫過一個英文笑話:
“I started learning Taichi, because I wanna know what it feels like to be white in Taipei.”
「我最近開始學太極,因為我想知道當白人是什麼感覺。」
去過太極拳道場你就知道,台灣會學太極拳的就是老人與洋人。
年輕人忙著打砲,中年人忙著打拼,只有閒閒沒事幹的老人才來打拳。
我們都認為太極拳博大精深,是值得保存下來的珍貴文化資產,但沒有人真的去學太極拳。
到最後,只剩下洋人來學。
也因為缺乏新的能量注入革新,太極拳失去實戰用途(除非對手講武德),只作為文化記憶保存。
而諷刺的是,這些文化保存者,就是洋人。
你信不信,台語已經慢慢走上太極拳洋化的道路,也許在未來,只有洋人會去上台語課。
而「私人線上台語家教」,恰恰是台語「洋化」的第一步。
基本上來說,我這邊用「洋化」的意思有一點接近消費主義下的商品,是一種「不是生存必須品,但買了會讓你自我感覺良好的東西」,例如「家庭醫師」、「寵物正向訓練課程」、以及「健身房飛輪課程」,都蠻洋化的。
關於消費主義到底是什麼的討論很多,你可以這樣想:任何你很難跟阿嬤解釋為什麼要花錢買的東西,就是消費主義推力下的產品。
要注意的是,這邊說的「自我感覺良好」有機會是真正有意義的「自我實現」。
例如「心理治療」(therapy)可能是真的對抗憂鬱症的關鍵,也可能是紐約名流請人聽他們講廢話的奢侈品。
自我實現的需求人人都有,但與空泛的自我感覺良好只有一線之隔。消費主義力量
而今天,「台語」也商品化了,看似非常主張鄉土,實質上就是另一個被包裝成商品的文化,就跟過去九族文化村包裝了原住民文化一樣。
它被包裝,因為它不是必需品。公斤裝碘鹽不需要行銷與包裝,但喜馬拉雅山岩鹽需要。
這其實透露出一個訊息:台語在台灣人的集體生活中,已從「可有可無」進展到「確定無需」,因為台語課的出現,台語已然成為奢侈消費的一環。
與消費主義直接相對的,是台灣文化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內涵。這內涵即將成為博物館中的切片標本,包裝它的外框是消費主義的殼子。
因此,「私人台語課」是再自體矛盾不過的一個組合字了,就像是「斷捨離商品大展」一樣,是一種oxymoron。(沒開玩笑我真的看過,對宜得利就是你)
但,這可能不是壞事。
憑著消費主義的力量,台語可能會因為洋化而變成一種古典的存在,類似於拉丁文是一種古典的語言一樣。我們欣賞、學習,但不使用。
台語是一個美麗的語言,但它已經死亡了。死亡不代表沒有人學習了,只是代表沒有人使用。
關於台語教育,我真正厭惡的是:人們不願意面對「台語終究會死」這件事,而始終自我欺騙地進行台語教育,好像有一天全台灣會人人用台語溝通一樣。只因為這些「鄉土教育」、「母語教育」的口號,聽起來人人舒服。
這些耍低能的台語教育經費,若投注在台語研究,也許可以多保存一點口述歷史,多培養一點民族學研究者,讓台語成為有更多學術研究的語言。
我們必須直面「台語已死」這件事。
像拉丁文一樣,欣賞、學習、研究,但不使用。
歐洲沒有任何一個地方,去便利商店買一瓶水可以使用拉丁文溝通的。但這不阻礙歐洲知識份子學習拉丁文作為基本教育。
台語應該要像這樣。
幹,今天對台語怎麼這麼激動。
我的看法很激進啦,台語課的出現你也可以說有需求就會有供給,大家就是各取所需。
(怎講得像渣男)
而台語從必需品轉換為奢侈品,也是東亞文化面對西方強勢文明發展下的一種必然吧。
也許清朝末年,西方硬筆漸漸取代毛筆時,也有一樣的人發出像我現在這樣類似的感慨,然後用毛筆寫出來投稿某個地方社論吧,那份社論再以西方印刷術印出這篇文章。歷史上這樣的諷刺從來沒有少過。
另外,其實我還沒跟老婆說這些看法,真是刺激。
下一期主題大概是婚姻中的應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