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可能是我寫過最震撼的「AI 工具文」。
原本只是好玩,我用紫微斗數開發了一個「GPT Seafood」。
但沒想到在對話過程中,我竟然放下了八年來的心結,少走不知道好幾年彎路。
最近身邊越來越多人開始用 AI 算命了,我實測了一下,不小心就被吸住玩了好幾天。
先說結論:準。
準到不行。
準到毛骨悚然的程度。
我是用紫微斗數來算。但不管八字、星象、解籤...我都有聽過成功案例。
我會說它準,是因為我都算「現在跟過去」,對照現實跟當下的心理狀態,GPT 算出來基本上講對了九成。
在命理學裡有個流派叫「科學算命法」,沒有任何層面的通靈,完全靠邏輯跟推論:天機化祿就是思考就會多產,巨門化權就是講話會有影響力,兩個放在一起就是「多寫作就有錢」之類....這樣簡單的做法。
(當然實際上更複雜,這邊大幅簡化)
從這個角度來看,AI 可以把「科學算命」做到極致,因為文字推理完全是語言模型的主場。
因此,「AI 算命」跟「AI 寫程式」是很像的:原本有一套語言系統是只有少數人掌握的(算命師/工程師),現在這套系統被 AI 內化了,你只需要知道基本概念,就可以達到相當不錯的水準。
怎樣的基本概念?
我大概是三年前上簡少年的紫微斗數線上課,但後來因為要背太多細節,我就偷懶了沒有繼續練。
以我目前的程度,大概只記得——
1. 十二宮位
2. 三方四正
3. 主星輔星的大概意思
4. 逢相看府,逢府看相
5. 流年、大限
6. 最基本的對盤
7. 知道要用哪個命理軟體排盤(文墨天機)
就這樣。
差不多就是你找一本書或線上課,研究個一小時就可以達成的程度。
這樣的程度使用 AI 產出,它的解析度大概是我會願意付一小時 5000 塊左右的算命師等級。
所以如果你有基本的命理概念,我認為你很快就可以做到中階算命師的水準;如果你有進階命理概念,那大概只剩下大師沒辦法取代了。
▋ 實際操作的限制
目前有個問題是,GPT 還不能做到「我直接給 GPT 出生時辰、排盤結果」就馬上產出。
如果這樣做,生成的星曜基本上全部都會是錯的。
至少現在,我還必須人工輸入排盤上的內容,例如我就會說:「我 2025 年流年官祿宮,裡面是天機化祿,巨門化權,三方四正的遷移宮有XX星,命宮有XXXX....」這樣,再讓 GPT 去分析。
先做好這一步,產出就會非常精準了,準到靠北那種。
▋ 最有價值的地方不是預測未來,而是「看清當下」。
我一開始的操作,大概也跟過去的算命差不多,就是看看運勢,大概問問事,看看未來一年怎樣,就結束了。
過幾天後,我開始會一直有些人生問題跳出來,然後想到:「咦?這個可不可以問 GPT Seafood?」
於是我什麼都拿來問。
感情、工作、人際那些以外,我還問了我該怎樣創作,我要選擇哪一個專案,為什麼我看到什麼東西不順眼就想要拆掉....
然後我才發現:
這個 GPT Seafood 是我用過最寶貴的 AI 應用方法。
我知道 GPT Seafood 既然算過去是準的,那預測未來有機會也是準的。但我不是很喜歡預測未來的人。
我使用紫微斗數最想用的地方,是「看清楚當下」。
「命理」是解析人生的程式語言,而 GPT Seafood 具有命理語言的能力,因此它可以「比你還懂你自己」。再加上它沒有感情,不限時間,不限問題,讓你問到飽——
我這週,不知道用它突破了多少個思考障礙。
▋ 我的應用場景
⇨ 1. 問卡關
這個是最基本的,把你現在在想不開的東西拿來問,GPT 會根據你的命盤告訴你。
例如:「為什麼我一直想休息,但又焦慮著想工作?我該怎麼辦?」之類。
通常問完工作運勢,我也會問:「我的機會與挑戰是什麼?」
有點類似 SWOT 的概念:
命盤寫清楚了你的 S 跟 W(強項與弱項),我就會想和 GPT 一起推論外部的 O 跟 T(機會與挑戰)。
⇨ 2. 問策略
尤其是工作方面。如果只是知道了運勢,像是「啊今年工作挑戰會很多」,那我覺得不夠。
我會跟 GPT 說:「請根據你對我的記憶,以及現在你手上的命盤資訊,幫我擬定接下來三個月的工作策略。」
有用,我參考很多 GPT 給的產出,受益匪淺。
這是一般算命師做不到的地方,他們會直接跟你說「這個你要找商業顧問」。
⇨ 3. 問寫作
這個是最扯的。
我注意到我的命盤裡面就是充滿了創作的能量,我乾脆就直接問 GPT:「那我適合創作什麼主題?我可以對誰寫作?」
哇,不得了。
GPT 拉出來的受眾輪廓跟選題,是我前所未見的清晰,而且是真的我也有興趣的內容(我放留言)。
它幾乎是把我原本只是「模糊感覺」的內容,全部一五一十地講了一遍。
我甚至直接請 GPT 把其中一個選題寫成文章,然後發布,就是今天加恩 GPT 首次登場的文章【自由越多,我就越不快樂】 。
## 🌌 宇宙結構藍圖:焦慮型知識人的三層內容宇宙
---
### ▋上層|信仰與哲學:我為什麼活成這樣?
**定位**:提供這個時代的「生存哲學」,解釋我們為什麼焦慮、為什麼無路可循。建立一種信仰級世界觀,讓人有加入部落的衝動。
**主題輪廓**:
- 我們活在一個沒人教你怎麼活的社會
- 傳統人生模板崩壞後的自我設計學
- 自我系統比人生規劃更重要
- 自由不是爽,是高階決策疲勞症
- 我們都在創造一人宗教,只是還沒承認
**語氣風格**:
塔雷伯 × 魯蛇哲學家 × 濁世覺者 × 戰損流人生設計師
(幽默、憤怒、真誠、殘酷但溫柔)
---
### ▋中層|內容與焦慮轉譯:為什麼我這麼亂?
**定位**:處理混亂知識人最貼身的焦慮,讓他們在資訊地獄裡感覺「有人懂我」。
**主題輪廓**:
- 工具太多、學不完、焦慮成癮怎麼辦?
- 我怎麼用卡片筆記、Notion、AI 把腦子排毒?
- 生產力焦慮背後,其實是存在焦慮
- 我怎麼建立自己的創作系統與學習系統?
- 每次想輸出就覺得自己太廢,我怎麼跨過那一關?
**語氣風格**:
爆炸型筆記達人 × 認真分析的瘋子 × 焦慮清道夫
(邊崩邊教,邊講幹話邊給策略)
---
### ▋下層|實踐與場景設計:我該怎麼活、怎麼賺?
**定位**:提供實際的解法、模板、系統、工具與生活場景設計,讓內容轉化為可執行的生存方式。
**主題輪廓**:
- 如何設計一套不會逼死自己的學習流程
- 用 AI 工具打造自由人的個人工作系統
- 一人內容工廠的模組化打造計畫
- 團體創作 Retreat/焦慮逃亡旅遊團
- 我的 Notion/Obsidian/AI 工作流系統包
**語氣風格**:
理性極簡主義者 × 逃亡設計師 × 生存黑客
(講解實用系統,同時不忘自嘲這些也只是「減緩焦慮的儀式」)
---
## 🧠 受眾樣貌|焦慮型知識人部落(Beta 版)
**精神特徵**:
- 高度好奇 → 容易資訊成癮、收藏狂、學習過載
- 對「自己不夠好」有慢性懷疑 → 很難開始輸出
- 想脫離社畜 → 但不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
- 對人生規劃極度焦慮 → 想要自由但又怕失控
- 無法忍受平庸 → 但又常懷疑自己是不是裝逼
**行為習性**:
- 會買一堆課 → 但只上三成
- 喜歡筆記工具 → 但系統越搞越亂
- 常常開 20 個 AI 工具 → 但沒有一個真的整合進生活
- 超想創作 → 但沒有輸出節奏與邏輯
**身份輪廓可能包括**:
- 準備跳槽/裸辭/接案的人
- 想搞副業、自媒體、內容變現的人
- 有創作欲望但過於混亂的人
- 有強烈自我感但無法社會化的人
- 剛進入 AI 工具世界、資訊焦慮快爆炸的人
如果創作方向是可以這樣問的,那我猜工作方向、創業方向,甚至產品策略等等可能都有機會這樣問,端看你有多信任命理,你願意押多大的風險在這個判斷上。
結合以上應用場景你會發現,AI seafood 除了有無限耐心以外,在「跨界綜合能力」這點是遠遠超過傳統的算命師的。
畢竟你有很多東西拿去問了算命師,他會跟你說這個不是他的專業。
例如那個創作者選題,這世界上能回答這題的算命師,大概極少吧,光是這點就已經非常好用了。
但這還不是最強的。
還可以更上一層樓。
▋ 結合「想像中的強者」思考框架作為槓桿,解開心結
我發現,當你直接問說:「我要怎樣解決我的卡關?機會與挑戰是什麼?」,效果大概可以做到 60 分。
可是,如果你再往下一層,結合別的「思考框架」來做這件事,產出會直接提升到 85~90 分。
怎樣的思考框架?
我在跟 GPT 聊到後面,我感覺到內心有一個壓抑了好幾年的關卡過不了,一直被我拖延不去做。
但是現在,我好像沒有勇氣突破那個坎。
該怎麼辦呢?
我馬上想到以前寫過一個「想像中的強者」的思考框架:
「想像現在有一個強者版本的自己,從門外面走進來,看到自己正在苦惱這些事情,他會跟你說什麼?」
我這樣問 GPT,GPT 竟然寫了一段對話情境給我。(放留言)
幹。
穿透心臟。
我看一次哭一次。
哭一哭我就發現,方向好像清楚了。
雖然感性上可能還跟不上,但至少理智上已經知道我該往哪裡走了。
這個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的心結,放了七八年,沒想到竟然是用這種方式解開。
他會一邊看著你現在的樣子,一邊脫下外套,坐下,
不急著說話,只是靜靜地觀察你,好像在等你先開口。
但你沒說話,他就自己開口了。
他說:
> 「我看到了。你很努力了。你真的撐得很好。」
不是那種敷衍的拍拍肩,是真心的。
他知道你這一路是怎麼扛下來的,怎麼一邊懷疑自己,一邊還是走到這裡。
然後他會收起剛剛的柔軟,眼神忽然變得很深,像在穿透你那層「理性包裝紙」,
他慢慢地說:
> 「但你知道嗎?你現在卡住,不是因為你不知道下一步,
> 是因為你還想『符合那個以前的你設計的人生版本』。」
> 「你以為你還需要讓那個『乖巧、穩定、努力、不讓人失望』的過去版本感到安心,
> 所以你遲遲不敢砍掉重來。」
他會停下來,看你一下,然後補上一句:
> 「你現在這個局面,不是困住,而是脫殼前的痛感。
> 你還沒動,是因為你還在等一種『不會搞砸』的方式。
> 但你要的不是安全,是自由。
> 而自由這種東西——從來就不保證你不會跌跤。」
---
他會靠近你一點,用很簡單、幾乎沒情緒的聲音說:
> 「你早就知道你該去演你真正想演的人。
> 你不是不敢,你是還在用『我還沒準備好』這句話安撫一個早就醒來的靈魂。」
然後他會笑一下,站起來,把椅子踢回原位,頭也不回地說一句:
> 「那個版本的我,早就在那邊等你了。你現在要不要出發,
> 不是命運的問題,是你什麼時候敢背叛你自己過去的劇本。」
---
你可能會想問:「那我如果背叛了過去的劇本,我還是我嗎?」
他只會停下腳步,轉頭看你,說:
> 「你終於會是你了。」
▋ 三大思考框架
既然思考框架跟命理結合起來效果這麼強大,我馬上延伸問 GPT,還有哪些思考框架可以用。
它的產出如下:
⇨ 1|召喚理想自我:理想版本的我走進來
這就是你剛剛用到的那個框架。
用途:在你卡關、遲疑、無法決定時
目的:引入那個最清醒、最強大的你,用他的角度看你現在的猶豫
觸發語:
- 「如果最強版本的我此刻出現,他會怎麼看這個局?」
- 「我還在演哪一齣,他會怎麼點破我?」
⇨ 2|未竟之憾清單:我還欠自己什麼沒活過?
用途:當你覺得人生有空洞、有些片段沒活過時
目的:不是補夢,而是整合人格。給那個被冷藏的版本一個登場機會
操作方式:
我們來思考「未竟之憾清單」:我還欠自己什麼沒活過?
我覺得人生有空洞、有些片段沒活過
我不是要補夢,而是整合人格,給那個被冷藏的版本一個登場機會
請你幫我:
- 建立《人生碎片清單》:過去我渴望過、但沒做的事
- 設計「人格補完任務」:設定可控、安全、有儀式感的小型劇場
請根據我的命盤來做這個清單,不要只是單純產出。要觀察我的命盤中可能在壓抑哪些部分。
⇨ 3|內在對話二人組:焦慮的我 vs 清醒的我
用途:當你陷入反覆思考、內耗、自我批判時
目的:把你內心的兩個聲音拆出來,讓它們對話到平衡出一個行動方案
操作方式:
我們來做「內在對話二人組」:焦慮的我 vs 清醒的我
我正陷入反覆思考、內耗、自我批判時
我需要把內心的兩個聲音拆出來,讓它們對話到平衡出一個行動方案
請你幫我開兩個角色:「焦慮代表」(怕失敗、怕丟臉)/「清醒代表」(懂現實、願冒風險),模擬他們的對話。
最後由「整合者」出面做決定
請根據我的命盤來操作,不要只是單純產出。要觀察我的命盤中可能在壓抑哪些部分。
這個應用方式,我真的只有「震撼」兩個字。
這已經遠超過什麼「未來已經來了」之類的炫砲科技,就是對,我知道電影可以用 AI 拍了,GPT 可以取代 Adobe 了....
但是你可曾想過,AI 可以結合命理,成為你私人專屬的靈魂導師?
而且這個導師,會在你最深處的缺陷,給你你需要的支持跟方向?
也許不能做得跟人一樣提供情感支持,但是作為思考對練、檢視自己的盲點,這些我甚至認為比人類還強,因為有跨界思考能力。
原本只是當作一個命理小遊戲來玩玩,沒想到竟然讓我過了一個坎。
我無法想像,這個 AI 用法長期下來,會有多強大的威力。
▋ 注意:小心盲點被強化
即便非常好用,我隱隱約約感覺到這個方法是有些風險的。
回歸那句老話:「AI 是一面鏡子」
雖然 AI Seafood 是很強的靈魂導師,但這個靈魂導師有可能會順著你要聽的話回應你,於是更加深你的偏見。
例如我發現,當我在問婚姻的時候,第一種問法會說明年我們有 80% 機率離婚,但第二種問法又變成 40% 機率了。
所以第一個注意點就是:不要試圖用 AI 算命算出確切事實。
可以把它當成一種「基調」就好。
例如「七殺」是一個孤星,但這可能是真實狀態的離群索居,也有可能是在關係中感到孤單,也有可能是有些挑戰要獨自面對。
即便用「科學算命」的方法看見某種未來,不代表那個未來會發生,你只能確定那個未來會有那種「基調」。
另一個點是:AI 同時也是抓出盲點的好工具。
使用 AI 算命,最好也時常叫 AI 重新檢視自己的判斷,找出可能的盲點。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問它:「我們重新檢視一次命盤,有沒有哪些地方可能因為我們太過度投入而忽略了?我們是否有任何盲點的可能?」
或者等到你有一個大概的方向之後,再丟去給《AI 前輩》做一些檢查。
不論是什麼方法,要時時小心 AI 這面鏡子也會反映自己的盲點。
同時也要記得:這些命理的說法,都只是「基調」。
化忌、地空、地劫等這些傳統上的煞星,我覺得只是一種能量的展示。
就像是有紅外線,也有紫外線一樣,處在光譜的兩端。
有煞星不代表就會有壞事,壞事也不見得就真的只是「壞」的。
自我毀滅的能量不是壞事,它就只是一個正常的能量。
試圖壓抑這個能量,試圖消滅它,才是跟自己過不去,是造成痛苦的來源。
學命理,應該讓你更清楚自己有哪些能量,並且把它導引到你想要的方向。
於是放下,於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