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可以救你一命
安安,我又來了。
這個標題有聳動嗎?我原本想加一句「背後的原因令人暖心…」,但怕被當成垃圾郵件擋掉。
延續上一封,我想把《反脆弱》聊完,讓你看看塔雷伯有多驚世駭俗。
4. 拖延反而(可能)是好事
對,塔雷伯認為拖延症不只是自然現象,也有可能是好事。
但是等等,別把文章留著明天再讀,很快就講完了。
反脆弱系統是藉由動盪受益,在自然界的波動中獲得好處。書中舉森林大火為例,週期性的小規模森林大火可以定期清除森林自然堆積的可燃物,因此雖然你看森林一直燒一直燒,每一場火都是小火,所謂「自然波動」。
當森林大火被人類界定為「火災」之後,人為干預就介入了,追求「穩定」的人類不斷維持著,讓森林不要燒起來,因此可燃物不斷累積,等到真的ㄅㄧㄚˋ康時那個火就一發不可收拾。
生物系統也是反脆弱系統,人體本身有很強的自癒能力。
事實上一直到1929年盤尼西林發明以前,西方醫療界的成績大致都是負的:看醫生會加速你死亡。十八世紀醫生們才想到看病人前要「洗手」, 十八世紀末醫生們還覺得「放血療法」是治療感冒的不二法門,以至於美國創國元老華盛頓一個小感冒,就被醫生給宰了。
作者提及一個專有名詞:iatrogenics,可以翻譯為「醫療傷害」或者「干預傷害」,意指原本這個病人會自己好起來的,醫生動了手反而加速病情惡化。
干預不見得是好事,其實大部分時候就把事情放著,它會自行解決。
因此拖延症,其實是很好的手段:就把事情放著,讓他自己解決。
老子說的無為,很可能是這個意思。
拖延也可作為一種標準:如果我們一直在拖延做某件事,那麼這件事大概不值得我們去做。
塔雷伯說他在寫這本書時就用了這招,如果有某個段落他一直拖著不去寫,那麼那個段落大概不值得寫。(冨樫義博是對的)
說到這,你可能感覺到作者跟一般人觀念幾乎是完全相反的。
但可能也沒那麼驚世駭俗,畢竟你想,如果一件事真的很重要,你會一拖再拖嗎?
或者也許我們應該問:「什麼樣的情況適合用拖延症解決?」
5. ADHD學習法
塔雷伯從十三歲開始紀錄閱讀時間,每週維持閱讀30~60小時。在第16章裡他詳列了他讀過的所有作者,杜斯妥也孵司機(懶得選字)、屠格涅夫、舒茲、卡夫卡、福克納、契科夫、但丁、胡賽爾、李維史陀、叔本華、尼采、馬克思…這些還只是我認得出來的名字。
塔雷伯寫這段時還不忘婊一句:「我不讀學校指定的讀物,所以直到今天,我沒看過拉辛、高乃伊和其他沒意思的作品。」
但關鍵是,他這些書讀起來完全不費吹灰之力。
為了證明這不是學霸在炫耀,塔雷伯進一步說明:「整件事需要完全不費吹灰之力,才值得去做。」
意思是,你要鑽研的領域,必須跟你的好奇心高度吻合,讓自然刺激成為你的主要動力。能做到這點,作者說他借用了ADHD的力量:
當你覺得一本書無聊時,不是否定閱讀整件事,而只是否定你手上的那本書。一但沒有感覺道好奇跟狂熱,就馬上放下,換另一本。
如果你沒有電玩成癮的問題,我建議可以再搭配「PS4學習法」一起:打一個遊戲(例如地平線2,超推),打到某種程度讓你心癢癢一直想回去玩,接下來你要讀的每一本書都會持續跟地平線2競價,只有勝出者才值得你的時間。
(不過重點是,不要太快放棄去打電動…)
盡量找到那一本你真心覺得有趣的書,或者比打電動更好玩的事情去做。如果真的找不到,那麼也許打電動真的比較值得你的時間。
這個方法的另一個前提是:你最好家裡堆滿了書,或者你的Kindle裡面塞滿了電子書,你必須保有充沛的「可選擇性」。
也許你同時間可以學三四件事,只要A厭煩了,就馬上切換到B,A連收尾都不用,這樣下次回到A時,你必須花更多心力回想A的上次進度,你的記憶會更深刻。
但ADHD學習法也可再延伸一點:例如學吉他,學到一半你覺得沒什麼好玩的了,你可能可以先抓住「層級」的概念:不好玩的可能是一直刷Chord很無聊,那我練習看看freestyle?或者換首歌來練?
先別急著否定整件事,只否定手上的最小單位。
讓你的無聊成為「物競天擇」機制,幫助你篩選出「適者生存」的最適合你的學習項目。
大概這樣ㄅ
反脆弱這本書其實整本就在聊一件事:「運用可選擇性,塑造出風險與報酬的不對稱性,讓自己在波蕩中獲益」。
但偏偏直接讀這句話超難理解,要拆成很多個面向來思考,且作者時不時又要婊一下會計師跟俄羅斯,所以整本書才會這麼厚。
不過,能讀到這種書,真的超爽,推薦你親自來讀一遍,看看這位重訓阿伯有什麼想法。
走啦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