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中,回美國家裡的路上,我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
我決定減肥。
沒有,不是那種說說的減肥。
也不是那種「我這次不是說說的!」的說說的減肥。
我已經跟「減肥」這件事搏鬥十年了,我很清楚自己每一次怎樣擺爛,最後怎樣復胖,怎樣收個爛尾。
但這次,是真的。
我選了一本健身書籍《 Bigger, Leaner, Stronger 》,在飛機上一口氣讀完。
回到家裡,我開始使用 GPT 幫我計算熱量,自己買菜、量食材重量、用 GPT 擬定下週的菜單、去打泰拳、每週重訓三次....
成果?三個禮拜過去,我的巨型啤酒肚消失了一半。
我沒有量體重跟體脂,只有拍照做紀錄。
但《書不起》不是健身電子報,我的啤酒肚照片也沒什麼好看的,我用文字描述就好:我的身材從一個自我放棄的中年大叔,變成了一個自我放棄的游泳教練。(有進步啦)
重點不是我成功了,這不是炫耀文。
重點是這次經驗,我明顯感覺不一樣:
我一點也沒有覺得我自己在「減肥」。
我完全沒有餓肚子,甚至因為每天吃 200 克蛋白質,我的食慾變得非常低,有幾天我甚至只吃了 1500 大卡就覺得夠了(我的基礎代謝量有 2400)。我必須強迫自己多吃一餐義大利麵才能睡覺,不然隔天會缺碳頭暈。
我心裡也沒有任何「鬥志」的成分,沒有任何「一定要達成健身目標」的激昂感。
相對的,我的內心非常平靜,只有清晰的意識:我想要這樣生活。
於是每次上健身房,每次計算熱量,心裡幾乎沒有任何阻力——它就是一件我應該要做的事情,我不過就是在做這件事而已。
過去我要努力克服的心理障礙,全部消失了。
我完全不需要動用自律的意志力,就能做到這件事,甚至樂在其中。
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我一路減肥失敗了十年,直到 32 歲,我才真正做出了改變?
我反思了許久才理解,這是因為我建立了「正確的渴望」。
《 Wanting 》(中譯:模仿欲望)這本書中,作者 Burgis 介紹法國歷史教授 Rene Girard 提出的「模仿理論」:
我們會不自主地模仿別人的欲望,然後以爲是我自己決定想要這件事的。
(詳見上一篇文章)
我們幾乎都不會意識到自己在模仿。有時候我們模仿到的對象是好的,但大多數時候,都是不經思索地模仿品質糟糕的渴望——那些不一定跟你的內心相關聯的渴望,因此常覺得「明明很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不快樂?」
書中也提出幾個重要的問題:
什麼叫做「好的渴望?」
什麼叫做「品質糟糕的渴望?」
怎樣讓我想要「好的渴望?」
怎樣讓我的團隊想要「好的渴望」?
作者提出的解法很多,最實際且具體的有三個:
1. 分清楚「淺層渴望」和「深層渴望」
2. 理解大於自律
3. 「驕傲且圓滿」的提問,進行深度對話
▋ 1. 分清楚「淺層渴望」和「深層渴望」
模仿是中性的。我們只要可以反思「為什麼我想要這件事?」,可以意識到自己正在模仿,我們就會獲得選擇權,可以模仿好的渴望,也可以模仿不好的渴望。
但問題來了:什麼叫做「好的渴望」?
每個人想要的東西都不一樣,有人想當飛行員,有人想創業,有人想當公務員、有人想當貓...怎麼會有一本書,可以告訴你什麼是值得模仿的,什麼不行?
針對這個概念,作者提出了「淺層渴望」(Thin Desire) 跟「深層渴望」(Thick Desire) 的二分法。
你看字面大概就可以猜得到意思了:
淺層渴望:酒精、性愛、電動、金錢、名氣....那些得到了爽一下就沒了的事情。
深層渴望:家庭、信仰、連結、社群、婚姻、愛情....那些需要投入努力經營,會隨著時間複利,快樂會越來越多的事情。
如果這個二分法只停在這裡,那我會直接忽略。但重點是,作者提出一個重要的分辨方法:
淺層渴望的特徵,是「得到了才會獲得快樂」。
深層渴望的特徵,是「現在就可以開始獲得快樂」。
淺層渴望在得到當下,就會有大量爽感,但很快就會消失。小時候必然追求淺層渴望,但久而久之你會有模式認知,你會開始厭倦這樣的波動,於是開始尋找深層的渴望。
深層渴望的事情,其實都是一些馬上就可以投入的事。這些快樂是很微小的,但會隨著時間慢慢累積複利,最後變成平穩的大量快樂。
例如,過去我總覺得「計算熱量」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但現在因為有 GPT 工具,我不用手動去加減乘除,只要口頭跟它說一下我吃了什麼,就可以幫我算完。
省去了麻煩的部分,計算熱量變成是一天的「小遊戲」,每天晚上睡覺前看自己達成完美的 2200 大卡、200 克蛋白質,心裡會很爽。
於是吃得健康變成一件好玩的事情,我每天晚上都獲得一次正增強。
健身也是。自從決定減肥後,我開始嘗試訓練實戰對打。每次打完(被打完),都像是打一場超實境的快打旋風,超爽。
減肥就從「要達成目標之後才會快樂」,變成「過程就很快樂了,幹嘛不做」的事情。
但當然,這不容易。(我畢竟失敗了十二年)
作者也說了,培養深層渴望的過程很難馬上感覺到快樂,甚至常常會有苦活,你必須非常注意微小的成就感,一點一點讓它複利。
很久以前在錄《想像中的朋友》時,我提出了一個原則:任何一個我想要得到的目標,我都必須假定我得到之後一定會不快樂,我一定會落空。
因此我在決定自己要追求什麼的時候,必須很深刻的自問:「這件事如果得到之後會讓我失望,我還願意為了過程的快樂而努力嗎?」
《 Wanting 》這本書談論深層渴望的概念,跟我這個原則不謀而合。
對我來說,值得奮鬥的目標很常是一些沒有終點的事情。例如世界和平、陪伴家人、練好鋼琴、做學問、突破技術瓶頸...
每個人的深層渴望都不一樣,很難有一本書可以直接告訴你哪些目標是好的,哪些目標是壞的。(若有我也不會相信)
但「深層渴望」是一個好目標的特徵。
而「目標沒有終點」這件事,也可能是一個很好的特徵。
當你清楚明白你永遠完成不了目標,你就不可能有「到那天我就會快樂」的想法,
因此你會專注在過程上——你更有機會是在培養「深層渴望」。
▋ 2. 理解大於自律
這個概念其實不是來自書中,而是納瓦爾在 The Modern Wisdom 播客中提到的。
「理解大於自律」的意思是,當你深度理解到一件事情很重要,你會因此開始行動,不需要任何自律介入。
這不是那種「知道了運動的 108 種好處,因此開始運動」的理解,雖然這也有一些效果。
這是更接近「當你看見一個細微點,你會徹底改變自己的行為」的理解。
納瓦爾舉的例子是,當你看見你朋友竟然是會偷東西的人,你會徹底改變你跟他往來的習慣;當你看見身邊有人抽煙得肺癌,你絲毫不費功夫就可以戒煙了——大徹大悟式的理解。
如尼采說的:「當人知道『為何』,就可以承受『任何』。」
為什麼我減肥失敗了十年,直到今天才真的做出這種改變?
最核心的理由是:我發現,如果我要進入下一個人生階段,我必須瘦下來。
我有「呼吸不順」的問題很久了。五年來,只要工作壓力稍大,我很容易會吸不到空氣,嚴重時曾經送急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試過 N 種治療方法了,幾乎都不太有效,但卻是一場認識身體的旅程。
我曾經在某次復健過程中,復健師按了我的咀嚼肌(對,嘴巴兩旁的肌肉),然後超爆痛,我心裡毫無來由地出現滿滿的「這世界對我不公平!!」的情緒。
復健師表示,這樣的情況其實是常見:情緒會儲存在人的肌肉、筋膜裡面,平常你感受不到,但按壓的時候有機會跑出來。
直到今年年初我終於發現,呼吸不順的問題,癥結點是我的腹肌過於緊繃,把胸腔給拉住了,因此吸氣時無法好好的擴張。
為什麼腹肌緊繃成這樣?因為我從小就是個小胖子。我從小被笑胖、被霸凌,從小被教要縮小腹,肚子只要一放鬆,我好像就又要被人嘲笑了一樣。
於是我的上半輩子,腹肌長年處在情緒緊張的狀態下,我那些被嘲笑、被攻擊、被霸凌的壓力,全部儲藏肚子裡。
肚子,其實是我的情緒盔甲,是為了保護我,讓我的情緒正常運作,把負面能量都儲藏在裡面。
但這個保護我的盔甲,也正在限制我自己。限制我的呼吸,也限制我面對外界,沒有辦法讓自己開放地面對他人。
「不要這麼在乎別人的看法就好啦?」
恩,過去二十年來我都試著「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也許有人做得到,但對我的心理門檻過高,我做不到。那些不在乎都是騙人的。
於是我清楚地理解到:「肚子」是一個關鍵節點,在情緒、生理、社交焦慮上,都限制了我的發展。如果我要走進人生下一個階段,我必須要拆掉這個盔甲。
所以這次,我準備好了。
我知道了我的為何。
過去十二年減肥失敗,因為我的「想要」是淺層的——我只想要好身材,所以可以更受歡迎、更多約會、更多 blah blah。
但這次我的「想要」是深層的:
我想成為心理更強壯的人,
我喜歡每一次運動完之後的爽感
我想知道,當我拆除這個限制我的盔甲,我可以超越自己到什麼程度。
於是毫不費力地開始每一次訓練、每一次計算熱量。
自律讓我失敗了十年。
但「理解」才讓我真正改變。
▋ 3.「驕傲且圓滿」的提問,進行深度對話
一個團隊共同想要一個目標,其利斷金。
一個團隊共同想要「深層渴望」,威力無窮。
團隊領導者的最重要任務之一,就是為團隊建立這個「深層渴望」,而不是表層虛假的「文化」。
但是,怎樣為團隊建立「正確的渴望」?
書中我最印象深刻,也覺得最可以馬上執行的方法是,問你的夥伴一個問題:
「你人生中最滿意的時刻,最 fulfilling、最圓滿、最有意義感、最驕傲的一次經驗,是什麼?」
問完之後,也分享自己的,過程中保持專注地傾聽。
就這樣。
Fulfilling 的概念,至少在這本書的語境裡面,是指一種「你因為積極地完成了一個目標,而且做得很好,這件事帶給了你人生一個極重大的滿足感,直到今天你回想起來都還是會微笑。」的感覺。
不是你被動地中了大獎,而是你真正完成了什麼事情,帶來的圓滿感。
這個字,意外地我竟然翻譯不過來中文。我姑且先稱之為「驕傲且圓滿」的時刻。
這個問題很厲害。
因為這個問題不是聊一次,回答一次就結束的。你可以不時重新拿出來問自己,問別人。每一次重新回想,你都會想到更多遙遠的記憶,更多勝利時刻。
很多個勝利時刻組合起來,你有機會找到那些直指內心,自己最深處的動機內核是什麼。
我最圓滿且驕傲的一刻,是大學時代曾經去考潛水教練。重點不是執照,而是我在考證照的過程。
我跟到的教練是屬於魔鬼教頭那一型。
那次教練訓我們幾個學員拉去綠島,每天早上不戴蛙鏡,在清晨冰冷的海水游泳兩公里,每天操練各種水中拆卸組合裝備、純氣瓶潛航、長距離潛泳等極限技術(至少,對一般人來說)。
其中最難的一關,是「撿三寶」——把你的三大重要浮潛裝備「面鏡、蛙鞋、配重帶」丟到七公尺深的港口海底,閉氣下潛,在水下把三樣裝備完整著裝完畢,再浮出水面。
這個技術有非常多環節要克服:你得在冰冷的海水無面鏡裸泳、躬身下潛、調整耳壓、在水裡戴上面鏡、用寶貴的空氣來做面鏡排水、穿好配重帶、穿好兩隻腳的蛙鞋,才緩緩浮出七公尺的水面。一切,全部在一口氣內完成。
我永遠記得,當時我們一群人在港口掙扎了一個上午,最後,我是第一個完成的。
直到現在,當我想起穿好所有裝備浮出水面,對總教頭比 OK 手勢的那一刻,我仍然記得陽光下教頭的身影,還有我游回岸上那一刻,我在水裡咬著呼吸管狂叫,心裡有多爽。
我戰勝了一個很難的挑戰,這是我人生最驕傲且圓滿的一刻。
當我繼續回想,我發現許多我最驕傲且圓滿的時刻,大多有「戰勝原本自己認為不可能的挑戰」成分在。
因此這個方向就成為我的軸心線,我可以在日常任務決策中,聚焦在這個方向,找到內心深處對應的「渴望」。
當我的目標和內心深處的渴望互相 align,我發現,內心是會平靜下來的。
你人生中,最驕傲且圓滿的一刻,是什麼時候呢?
也許不一定是這麼挑戰性的,也許是日常的時刻,是一些很滿足的時刻,但必須是你正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刻。
你可以問你的夥伴、情人、朋友這個問題,問完之後分享你的,讓你們之間有一場深刻的對話。
深刻地明白自己與他人,最驕傲而圓滿的一刻是什麼,是你讓一個團隊建立「正確的想要」的開始。
而最重要的是:當你的團隊開始了解彼此最驕傲且圓滿的時刻,我們也會開始模仿——於是產生向心力。
當然,單純只是對話,不代表團隊馬上就會建立超強向心力。
但至少這是一個起點,一個讓彼此深入了解,走向共同目標的開始。而且這個方法是具體的,我們馬上可以做這件事。
這是我覺得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穫。
(不過這件事在遠端工作怎樣進行,可能就要嘗試看看了,書中作者沒有提到)
大概這樣,這是我最近的體悟,希望今天的內容對你有些幫助。
Happy Monday。
還沒看完全篇,但:
1. 想看啤酒肚前後對比
2. 32歲不是中年,因為我也32😂
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