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安安,我又來了。
DYOR: 講話不負責任的最好縮寫
如何做到只要在你的發言裡面加上一個字,就可以幾乎不用負責任?
這個問題,文化上領先全球,發明了指尖陀螺的國家——美國,已經有了答案。
就在21世紀,他們發明了這個縮寫:DYOR。
DYOR,Do Your Own Reseach,翻成中文是「請自己做功課」,常見於加密貨幣圈裡文章、發言、看法等等,有時會與另一個縮寫 #NFA並用( “Not Financial Advice”)
例句:
「基於未來經濟持續看空,我認為比特幣要跌破17000不是難事。但大家也別Fomo去開空單,DYOR。」
「STEPN早已死亡螺旋了,大家塊陶鴨!喔但也不一定啦,DYOR」
「我的診斷是,你得了第三期肝癌,目前已經擴散到腸胃系統,預估壽命剩下半年。喔但也可能是良性腫瘤啦,DYOR。」
這是一個魔幻的字。當你發表完一大篇長篇大論之後,只要在後面加上這個字:#DYOR,你前面說的話,就進入了魔界。
怎樣說叫做魔界?因為這個字至少有兩個功能:
我講的話是對的,你看不懂那是你智商不夠,請你自己做功課。
我這邊先說明白了!我講的話可能是錯的,既然我講明白了,我就不用負責了。
因此使用這個字,你的想法同時「對」,也「錯」。因為可能是錯的,所以DYOR,但若真是錯的,那那些話何必講呢?這根本是禪宗的境界,在這個字的加持下,你的想法在傳遞的當下無了二元論,無我,無無我。
發一篇文思高尚,又不失謙遜;秀一手智力超群,又反手甩鍋。
達成這個效果,就靠一個縮寫:DYOR。
發明人真他媽該拿個諾貝爾文學獎。
但,這也只是我個人對幹話的一點建議,濫用基本上肯定會得罪人,使用前記得,DYOR。
#NSTA (Not Shit Talk Advice)
《幹林辭典加碼》:「你想」
自從進入了一大堆投資群組(對身心極度有害,非常不推),我大概掌握了幾個「讓講話聽起來很聰明」的訣竅,跟你說,最簡單好用的一個套路,就是「你想」+「任一個問句」。
例句直接來:
「你想,聯準會在這個時間點升息,有什麼用意?」
「你想,比特幣這兩次觸底兩萬八,是什麼意思?」
根本不用講實質內容,幹他媽超聰明。
重點是,這個句型根本就是CS裡面的閃光彈(有年代感),不管語境是什麼,你就先丟這一句出來,接球者絕對進入3~5秒CD。
「我這麼愛你,你還要懷疑我嗎?你想,為什麼我會半夜三點出現在薇閤門口?」
「這怎麼是薪水小偷呢?你想,我用公司電腦看YouTube,用意是什麼?」
「警官,你想,這把菜刀在他的肚子裡,原因是什麼呢?」
不管你接下來要說什麼,你都已經為自己爭取到三秒空擋了。
重點是,你還聽起來超他媽聰明。
你想,這樣說話是什麼意思?
你追求快樂嗎?
Happiness is overrated.
快樂説到底,是單調而無聊的。
快樂就是一個感覺,它缺乏變化。追求快樂讓人變得單調,當外在的空間逐漸限縮,快樂的來源逐漸單一,價值觀因此單一,人的格局漸漸的也死硬了。
想想假日在「莊園咖啡店」聚在一起喝咖啡的阿伯阿姨們。(對不起)
對,我就是在概化他們,因為你不會預期你能跟這些阿伯阿姨們聊尼采、文藝復興或者鋼彈。
他們快樂嗎?看起來很快樂。無憂無慮的退休生活。
但你頂多預期你能跟他們聊台美股,因為他們追求快樂,而錢象徵安全感與快樂。
他們很快樂,但是他們很無聊。我寧願撿30隻狗的大便,也不想坐在那個桌子附近。
如果你可以變得很有趣,為何要追求快樂呢?
我們可以更中性地看待「快樂」。
快樂是一個正常的感受,當你從壓力中釋放出來,你感覺到快樂。
相反地,當你追求快樂,你會逃避壓力。
沒有了壓力,沒有了釋放壓力的過程,那很合理地,沒有了快樂。
剩下的可能可以稱之為「感官刺激」。
因此追求快樂,會導致兩個致命的缺陷:
第一,快樂的感受是單調的,你會因為不同原因快樂,但是快樂的感覺都一樣。快樂只能被複製。因此追求快樂,就是將人生塞滿一模一樣的感受。
第二,追求快樂,反而因為缺乏壓力而得不到快樂。
一昧地追求休息,那真的就是躺平了。要獲得快樂,你要追求「壓力」。
例如說,選擇不斷變強,這是一種壓力。當你真的變強之後,你就會快樂。
這個壓力不是被逼迫著走的那種壓力,而是一種「主動積極地衝刺」之後的休息。
就是「成為一個有趣的人」的衝刺。
這不是我說的
這是一個波蘭老伯伯說的。
也沒有要勵志或什麼的,就是想通了這邏輯,紀錄一下順便分享給你聽聽看。
如何?
大概這樣,幹林辭典最近看太多幹話了還有蠻多可以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