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夫畏果,菩薩畏因,佛畏系統
嗨安安,我又來了。
距離上次電子報,將將好是一個月前
一個月了,卡在腦中的東西沒有輸出,說真的有些阻塞了,新的資訊要進來的難度越來越高。希望這封信思路不會太過紊亂。
操你媽的台北
這個月搬進一棟南部老房子,我只想說,真他媽爽。
從小在公寓環境裡面長大,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卻又說不上來。總覺得台北似乎是一個舞台,眾物是道具,男男女女皆演員,我們一起演出一場名為「生活」的大劇。
中國作家張五毛寫過一篇文章:「在北京有兩千萬人假裝在生活」,台北可能沒有北京嚴重,但在「假裝」的部分,卻似乎是都市人的共同曲調。
都市的生活,總是有那麼一點的人工造作。元宇宙的虛擬實境還沒來,都市人早已在真實宇宙中搬出一場虛擬實境。
能離開台北,即使離開朋友圈,我還是挺開心的。
有一個字叫做「Digital Nomad」,中文是「數位遊牧」,意指逐網路而生,四處漂泊上網工作的人們。過去五年間,這個字是專屬於「漂漂亮亮系」、「投資理財系」、「我好會讀書系」KOL的標籤,也是他們的生財IP。
未來的五年,我期待這個字變成有如星座一樣的人物分類。
你是顧家型,我是旅人型。不要吵,大家都很棒。
做一份在網路上的遠端工作,人搬去鄉下生活、四處旅行,擁有地理上的自由,這是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爽。
STEPN深不可測
這個月都在忙STEPN。
說起來,一個遊戲竟然是用「忙」來形容,我也是覺得荒謬了。這個看似鼓勵你走路的單純遊戲,下面水之深啊。
從一開始只是一個課金玩家,現在變成微型創業頭家,四處找走路工幫忙走路。甚至開始找法務來擬定合約…我每一天都覺得荒謬。
這過程,每一天活在分裂世界裡:一個世界裡我是賺錢的,這遊戲成功活下去,我的資產翻17倍(幣圈日常);另一個世界裡我是虧錢的,這遊戲進入死亡螺旋,我所有資產歸零(也是幣圈日常)。
你有看過Rick and Morty影集中,他們撕裂了平行時空,導致他們所有人同時存在多個時空裡頭,幾乎快要回不來了嗎?
這是我玩這個遊戲的感覺。時空分裂。
反正我早做好最壞打算,菜雞玩幣圈,八成要歸零。
不過研究投資也真的是蠻過癮的,這是一場智力遊戲。
有句話說「投資就是認知變現」,你賺不到你的認知範圍以外的錢。
這句話是我喜歡投資的理由。因為在日常生活裡,你的認知層級到哪裡,你很難確定。
你不知道你究竟有多聰明,你有多少斤兩
薛兆豐的經濟學講義在討論科斯定律時也提到:「講理,是講不明的。講數字,可以有個定價」(非原文,para-phrased)
投資市場,可以讓你的智力水平有個定價。你有一道一道的認知門檻要跨過,每跨過一道門檻就有連帶的金錢獎賞。
可以說,投資界是人類文明的集體智力線上手遊。
這樣想就很好理解,為何不做功課的人在這個手遊裡永遠是韭菜了
歷史上許多哲學家、文學家事實上也是投資份子(或者投機份子),例如米利都的數學家泰勒斯到18世紀歐洲的伏爾泰。
這不難理解,有餘裕從事思想、藝術活動的人,通常早已是貴族或者閒賦階級。有錢有閒有腦袋,順手搞搞經商投資,也是合情合理。(伏爾泰是貧民翻身,例子沒有舉得很好)
仔細想想,我們這世代對「藝術家就是貧苦的」這種想像究竟何來?這個意識形態可能服務了誰?這個思考實驗是有趣的
資訊閉鎖症
最近遇到最難跨越的第一道檻,是「對資訊保持開放態度」。
說起來超簡單,誰不開放?
這就是這個檻可怕的地方:在你真的探索之前,大多數人都是自以為開放的。
例如我聽說有些玩台股的長輩,他們雖然非年輕人,他們卻是看好加密貨幣圈,看好比特幣的!然後他們去買顯卡股。
不是,修但幾壘,看好比特幣,這陣子跌成這樣,直接買入不簡單省事嗎?是比特幣未來的漲幅好?還是顯卡股未來的漲幅好?
我老實說還真沒有足夠理解到可以做批評,每個人做決策都有自己的理由,也有自己的盲點。
「對資訊保持開放」最難的地方,是克服自己的盲點。
我甚至認為,保持封閉,是符合生物性的一種做法。畢竟當你的大腦已經找到了一組「管用」的資訊組合之後,為何要燃燒更多熱量,來找到「最優化組合」呢?
「優化」這個概念,是反生物性的。
但人類有趣的就是,當我們成功優化某一件事,「成就感」也會介入,因此我們不斷處於「成就」與「懶惰」之間的拉扯。
而且好玩的是:成就越大,懶惰就越大。
因為照定義推理,一個人找到越「管用」的東西之後,開發「更優化組合」難度就越高,於是克服懶惰的能量耗費就越高,對資訊的開放程度就越低。
這似乎可以解釋為何巴菲特、查理蒙格等股市傳奇排斥加密貨幣的現象。
「對資訊保持開放」遠比想像中的困難,因此是認知升級的第一道大門檻。
跨過這道檻,你才不會重複韭菜語錄的第一句話:「早知道我就」。
對了,題目跟文章內容沒有任何關係,單純覺得這句話很帥。
先這樣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