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 2023 年底日更到現在,產出文章總共 201 篇。
但其實在這之前,2018 年我就開始寫作了。
這五年來,所有寫作者該犯的錯誤,我全部都犯過了一輪。在失敗這方面,我真的是專業的。
以下,是我針對「如何持續大量產出」這個問題,整理我過去犯過的錯誤。
這樣,你就不用再犯。
▋ 錯誤一:太早放棄
在我的寫作經驗裡,前三個月是最困難的。
- 不知道自己要寫什麼
- 不知道自己寫得好不好
- 不知道怎樣看數據
- 文章爆了,各種情緒雲霄飛車
- 文章沒人看,各種低潮
其實大部分時候,心理壓力都是大的。
我其實從 2018 年就在 Medium 上寫作了,但一直到 2023 年底,我才有能力撐過前三個月的撞牆期。
很神奇的是,第三個月開始,「慣性」就接手了。
文章爆了?那我打到對的題目了,繼續寫。
文章沒人看?那我知道這個方向不行,繼續寫。
今天沒有題材?回去翻三個月前的文章參考,繼續寫。
今天工作忙翻了?擠出 500 字也算,繼續寫。
我花了五年才搞懂這個關鍵:
把所有能量專注在撐過前三個月,過了就順暢了。
▋ 錯誤二:把寫作看成崇高的自我表達。
從 2018 到 2023,五年的時間都沒有真的開始大量寫作,主要原因是:我把寫作看得太高尚了。
好像開始寫作之前,都該點一隻香,先洗浴打坐 20 分鐘才能開始。
這種心態,當然不可能每天寫作。
後來我覺悟了,決定成為一台無情的文章生產機器,每天就是要產出 500 字。
日更的過程中,每次想放棄時,我都會回想自己上班、上學的日子。那時候一樣要每天交出報告,一樣要每天開會,每天寫訊息。
既然上班的時候做得到,那寫每天 500 字我也一定做得到。
這是我的寫作訣竅:跟上班一樣,把寫作當成打卡。管你那麼多理由,寫就對了。
▋ 錯誤三:追求完美
這是所有創作領域,都死一大票人的大坑:完美主義。
過去我認為每篇文章都是代表作,每篇都要修到完美才能發佈。
我的產量?一年十篇。
最要命的是,完美並不存在。任何文章過一個禮拜回來看,你一定可以挑出更多錯誤。
追求完美,讓過去的我只能用一年十篇的速度進步。
偏偏完美主義是一種人性,我們都會害怕被批評,所以堅持要做到完美。
這真的是一個大坑,我在裡面趴了五年。
寫作有 80% 的心力都在跟完美主義對抗,這次寫作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對抗完美主義很有用的心態:
「60 分就好」。
在社群上,沒有哪篇文章是完美代表作,你永遠可以在未來重寫。
因此任何文章,只要有 60 分,我就一定會發。
▋ 錯誤四:一個人自幹。
過去寫作時,我只有一個人。
一個人找資料,一個人發布,一個人當編輯,一個人哭哭沒流量。
2023 年底,Amy 答應當我的編輯,每週幫我看過一次文章。
從那時開始,我就像是有了教練的運動員,可以很快看出自己的盲點,也有一個人監督我交出成果。
這是極為重要的關鍵,沒有 Amy 的幫忙,我不可能度過前三個月的門檻。
如果你想認真寫作,我非常推薦你找一位「編輯」。
不需要真的出版社的編輯,也不用文學系背景。
只要任何一個跟你價值觀相近,平常有在看文章、看書的人就可以了。
最理想的情境下,就是找一位「本來就喜歡看你文章的人」,可以是你朋友、你的早期讀者、你老婆…都可以。
確保他願意看你的文章,願意每週跟你開一小時的會議,給你回饋。
這樣,你寫作時可以只想著寫給那一個人,會讓寫作過程順利很多,也因此形成風格。
編輯又可以給你質性回饋、突破盲點、督促你寫作。
大力推薦。
▋錯誤五:只寫作,不讀書
剛開始寫作時,我只寫自己的想法。
初期還可以撐一陣子,但很快的你就會發現自己沒東西寫了。
後來我轉往「抄書仔」路線,花大部分時間在閱讀,寫作其實只是筆記整理。
這樣做,馬上提升文章的品質跟產量。
Gary Vee 有個心法:「只要紀錄,不要創作」對我影響很大。其實日更寫作就只是紀錄自己的思考過程,不是什麼很宏偉的藝術創作。
如果每天花一小時寫作,盡量也花一小時閱讀。
保持自己一直有新觀點,隨手做筆記,都會成為你下一篇文章的材料。
▋ 錯誤六:以為必須是專家才寫作
另一個跟「完美主義」一樣大的坑,是「冒牌者症候群」。
有非常多專業的人,覺得自己還「不夠格」寫作,好像要能發表意見,就必須是某個領域權威。
實際上,根本沒有這回事。讀者根本不喜歡聽專業權威的人說話。
回想一下高中的時候,書上有不懂的題目,你比較喜歡問同學,還是問老師?
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問同學。
因為大部分的人,和老師的距離感都很遠,也害怕對老師問蠢問題。
但對同學?毫無限制。
寫作時,把自己當成讀者的「隔壁班同學」,只是分享筆記給你。
這個心態很強大,可以直接解除你的「冒牌者症候群」,解鎖大量產能。
不要當老師,當同學。
▋ 錯誤七:雜務、分心干擾源太多
寫作者的生活環境,越單純越好。
2022 年我從台北搬到屏東,生活在一個啥東西也沒有的環境,意外的讓大腦穩定很多,環境絕對有幫助我蓄積寫作能量。
寫作這件事,有八成的時間不在電腦前,而是在你睡覺、走路、吃飯、開車時的潛意識運轉。
生活環境越單純,大腦就有越多的能量投入寫作運算,產出就越容易。
▋ 錯誤八:不運動
要撐過前三個月,你需要動用大量的「恆毅力」儲備,才能逼自己在卡關的時候繼續前進。
如何訓練「恆毅力」?
Steven Kotler 在《 The Art of Impossible 》書中說:唯一的方法,就是「體能訓練」。
不止是運動,是訓練。
2023 年,讓我開始寫作的重要關鍵,就是開始到拳館打拳。
每一堂課,教練都會把學生操到心肺的極限,然後休息,然後再極限。一開始當然痛苦,但是漸漸的會覺得「就算操到極限,好像也還好嘛?」
這句話,可能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領悟。
習慣把體能榨到極限,也會開始習慣把腦袋也榨到極限,因此在工作/寫作上的表現更強。(我猜這是許多創業家都喜歡跑馬拉松的原因)
如果可以運動,那很不錯;能投入訓練,那是最好。
▋錯誤九:不休息/休息太久
日更產文,重點是維持手感。越是練習大量產出,就越是精通大量產出。
但好幾個月日更下,一定會開始重複自己,每天寫的文章都長得差不多,也沒有太多時間可以好好檢視自己的盲點。
所以,我很推薦日更寫作者每隔一兩個月,就休息個幾天假,讓自己重新檢視一下文字。
去年 12 月開始日更之後,我總共休息了兩次。
我的經驗是,忽然間停下來休息,看著自己的手感一點一點流失,心裡真的會有點怕。
而休息兩週之後回來,心裡已經焦慮到不行了:我好像忘記怎樣寫作了,竟然要從頭重新學一次。
實際上,「重新開始」其實是好事。重新檢視一次自己怎樣使用文字,反而讓我挑出很多寫作的盲點。
另外,我猜你一定會問:「休息一陣子對外在流量有沒有影響?」
我的經驗是「完全沒有」,這次我休息整整兩週,回來繼續寫,會爆的文章就是會爆。(這點我很佩服臉書的演算法設計。)
所以安心的休息吧!但也別休太久,手感要練回來是很辛苦的。
▋錯誤十: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預先計畫
寫作者最痛苦的時候,就是今天發文的死線逼近了,但是腦袋跟螢幕就是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要寫什麼。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有很多:
- 超大量閱讀,累積素材
- 看時事寫文
- 閱讀必寫筆記,直接發布
- 整理舊文章
- 整理筆記
- 收集、整理受眾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回覆
- 看看其他類似的創作者在寫什麼
- 思考自己這三年來學到了什麼...etc
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加總起來,我稱之為「內容系統」。
每個厲害的寫作者,內容系統都不太一樣。
例如,有很多臉書寫作者,是靠時事評論起家的。
但我幾乎不寫熱點文。因為,時事文只能用一次,在內容系統上並沒有累積。
相對的,針對「萬年問題」寫作,你可以累積大量文章,未來隨時「舊文重發」。我目前已有超過 200 篇文章,老早不會擔心「今天要寫什麼」。
或者,也很多人問過我「會不會預先排程文章」?
幾乎不會。每一篇文章,都是當天現寫的,我很少預先囤好要發布的文章,頂多先寫一點草稿。
但是,我會囤大量的筆記——目前超過 2000 張了。當我想要寫任何主題的文章時,我會去翻出相關的筆記來看。
大部分時間,我都可以複製貼上一小段筆記,排列組合成一篇新的文章。
「舊文重發」、「大量筆記」,這是我的內容系統。
PS: 在內容系統方面,一個很強的寫作者是 Jemmy Ko
他這陣子在研究 Gary Vee 和 Nicholas Cole 兩個美國創作者大神,想把他們的兩套功夫,結合起來開創他的「內容飛輪」。
我覺得超酷,好像看見李小龍創造截拳道的感覺。
這週五,我跟他有一場免費的線上直播,我一定會問問他的「內容飛輪」是什麼。
歡迎你一起來聽:
• 直播主題:爆文有公式?SEO 文章能寫出爆文?
• 日期:08 月 16 日,星期五中午 12:00 – 13:30
• 主辦單位:商周出版 × 華雲數位
• 直播者:周加恩、Jemmy
• 費用:免費
直播沒有回放,錯過就錯過了。
但只要你有報名,我會寄給你我的投影片,以及這次直播的筆記。
填表報名這邊請: https://bit.ly/3YJIkOa
這段時間移民美國,人生第一次經歷跨國長距離搬家(還帶狗)、裝修、安頓的過程。
不得已,只好跟自己請了兩週的假。
這段時間,我也在重新檢視自己以前的文章,重新思考自己與寫作的關係。
這篇文,大概就是我這陣子的「暑假作業」吧。
希望你會喜歡。
謝加恩的總結~認同好多點,尤其是休息太久,太久沒有鍛鍊寫作肌肉,真的會忘記怎麼使用那塊肌肉。
然後找個編輯可以軟性催稿也挺好😀
其实要想写的东西太多,无奈自己水平有限写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