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寫文產出很差,花在改寫的時間比自己寫還久!」
「AI 寫出來的東西太機械味了,完全沒靈魂,沒有我的風格...」
如果你總是遇到上述問題,那你來對地方了。
2025 年,我集中很大量的火力,在研究 AI 寫作提詞。
我不斷地把寫作的過程拆解,重新組合,反覆測試大量的提詞。
我只有一個目標:
「用 AI 寫出跟我一樣品質的文章,殺死 2024 年的周加恩。」
經過半年的密集測試,我開發出了一套《AI 電馭寫作》系統。
這套系統,已經過實戰測試完善了。現在我在幫案主的文章,有八成以上都是使用《AI 電馭寫作》系統產出。
請看範例:
沒有人會覺得那是 AI,甚至案主還收到訊息,說最近文章寫得很好,非常有溫度。
也就是說...
我用這套系統,已經讓 AI 超越我的文字能力了。
我的心得是:用 AI 寫作,是非常特殊而且全新的一門技術。
這門技術如此重要,卻幾乎沒有人在討論,因為很少人同時能夠掌握寫作,以及寫提詞操控 AI 的技巧(以及最重要的:大量的時間用來開發測試...),
因此很少人知道,如何真正用好「AI 寫作」這個強大的技術。
現在,我要跟你分享我開發出來的這套「電馭寫作」系統。
這篇文章是《AI 電馭寫作》的免費課程,我會用幾千字跟__分鐘的影片時間,教你怎樣運用《AI 電馭寫作》的系統心法,包含:
拆解,讓你拿回主控權。
內核的餡:把輸入化為輸出。
外層的皮:使用「引子」精準建立個人風格。
《電馭寫作》系統實際操作示範
風格不是最重要的關鍵
工具:《風格模板仿寫》提詞說明
工具:《精準提詞》說明書
「可是,」
你不需要任何高深的寫作知識。
你也不用學 fine tuning、語言模型工程、不用會什麼 n8n,不用學 N 種名字叫不出來的 AI 工具。
我只用了 ChatGPT。我甚至沒用到深度推理模型,就只是最簡單的 GPT-4.1。(一個月 20 美金的方案就很夠了)
如果你一直不知道怎樣好好使用 AI ,上完這堂課,你馬上可以學會讓 AI 寫出屬於你自己的風格、人味與溫度的文字。
相信我,你會玩瘋的。
▋ 1. 拆解,讓你拿回主控權。
一般人用 AI 寫作的超大誤區,就是使用這樣的提詞來寫作:
「你現在是一個超專業的文案寫手,請你幫我寫一篇 SEO 文章...」
這個做法的產出有兩個問題:
第一個:平庸,完全沒救的的平庸。
你只能寫出 50 分的文字,無法再更好。為什麼?語言模型,是用整個網路的海量資料訓練出來,任何跟這些關鍵字相關的材料,注定是平庸的示範文章,出現超優質的文章材料的機率趨近於零。
第二個:「失控感」。
這種的做法,必須要堆疊大量的工作指示,因此 AI 產出並不穩定,且因為寫的人是 AI 不是你,很難有個人的特色在理面,你會需要花很多時間在改寫,有時候光是改寫就超過原本寫作的時間,是反效率的。
我剛開始研究 AI 提詞時,也在這裡卡關很久。為了提升品質,我嘗試過無數種提詞模板:LangGPT、BROKE、CRISPER、STAR.... 什麼的,沒有一個有效。
我試過數百種形容詞的排列組合,試圖把文字風格「矯正」的有人味一點。沒用。
我甚至把歷史上有名的中文作家全部挖出來,在他們的墳墓上大動手腳,把他們的文筆風格全部「還魂」回來,還排列組合不同作家.... 搞得很像是在煉蠱巫術。還是沒用。
最後我發現,這些嘗試都沒有用,因為這些提詞方式的根本問題並沒有解決:
問題:「我一直在讓 AI 自己寫,主控權還是在 AI 身上」。
因此,AI 寫作的第一前提,就是拿回你的主控權。
怎樣拿回主控權?
我的解法:學 Elon Musk 回歸「第一性原理」。
與其把「寫一篇文章」這個複雜又模糊的任務,像一個黑盒子整個丟給 AI,不如把它拆解成最基本、最微小的任務組成。
這些小任務,通常都是在有限範疇內,且有明確目標、規則跟範例,因此 AI 的表現就可以非常好且穩定。
《AI 電馭寫作》系統,就是把寫一篇文章的過程,拆解成 7 大階段:選題、發想、備料、標題、前言、主體、收尾。
因為拆解成小任務,你在使用 AI 寫作的過程中就有完全的主控權:你可以挑選、改寫、替換 AI 產出來的結果。
這是「電馭寫作」的核心原則:回頭觀察你自己究竟如何寫作的,你會先做 A 還是 B,在這之後是 C 還是 D?
把你的寫作流程拆解得越極致,越是 MECE (相互獨立,完全窮盡),你就越可以提升 AI 的表現。
而對新手寫作學習者來說,拆解過後的系統,也是更好上手的系統。
拆解,是拿回 AI 寫作主控權的第一原則。
好,現在你已經知道怎樣拿回寫作的主控權,不用讓 AI 無腦替你亂寫了。
但具體來說,怎樣控制 AI,讓它照我的意思寫出我的個人風格?
所謂風格,其實不外乎文章的兩個維度:
「內容」(總是寫黑色幽默?還是都寫科技商業評論?)
「形式」(用輕鬆口語的文字?還是用中文系老學究的文字?)
也就是內核的「餡」和外層的「皮」。
因此,我們可以在這兩個維度調整,建立個人風格。
▋ 2. 內核的「餡」:把輸入化為輸出
我在開發 AI 寫作的過程,我曾遇上一個關卡:
我控制 AI 寫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好了,但我越來越排斥使用 AI 。
我畢竟是一個寫作匠人,我可是花了超大量的時間,在臉書寫超過 500 篇文章,數不清有幾十萬字,在練習這一門手藝的。
我看著眼前 AI 寫出來的精妙文章,心裡一直想:
「AI 寫得很好是很好,但說到底不是我寫的,不能代表我。」
「這不是我。」
我非常清楚,這個排斥正限制我自己。
隨著我持續摸索,我有天忽然發現:
「如果先把我的想法用語音輸入給 AI 再產出,這篇文章不就有我的成分了嗎?」
瞬間頓悟。
讓 AI 馬上提升人味,讓他寫出更能夠代表「我自己」的文章,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化輸入為輸出」——讓 AI 去改寫屬於你的最粗糙原始想法,而不是無中生有寫文章。
怎樣做這件事?
寫文章之前,
先用 ChatGPT 語音輸入,把你的想法「講出來」作爲原始材料。
記得重點:
不要錄音超過 1 分鐘,最好講到一個段落就停下來,重新錄一段。
過長的錄音失敗率高,想像你剛講完了 2 分鐘的想法,然後不見了,多可憐。
講的時候,稍微記一下你講了什麼。
即便很短,ChatGPT 的錄音功能仍然約有 0.1% 機率會失敗,偶爾出現「感謝支持明鏡專欄,懇請打賞」或「字幕功能由 Amara.org 提供」不知道哪裡來的文字。錄音之後,跟 ChatGPT 說:
「幫我整理成乾淨的逐字稿,
要完整保留我的語氣和所有具體細節,
不可以精簡省略任何內容。」
你會獲得比較乾淨的文字。
這個過程,完全可以用手機做,你可以躺在沙發上寫作沒有問題。
(我都是邊遛狗邊寫)
當你把口語輸入的內容整理好,你手上就有一個準備可以寫成短文章的材料了。
這樣做,你的文章就會有基本屬於你的「餡料」。接下來即便你不拆解寫作流程,還是用傳統的「你現在是一個文案寫手….」的提詞方法,效果也會好上N倍。
▋ 3. 外層的「皮」:善用「引子」精準建立個人風格
這是我在開發 AI 寫作的過程,最繞得團團轉,不斷鬼打牆的地方。
一開始我使用大量的「形容詞」:我要華麗的風格,我要親切的口吻,我要像是輕鬆的文筆...
我幾乎快把這件事給玄學化了,我總覺得不同的形容詞、不同的作家名稱、不同的指引關鍵字,在不同的排列組合起來,一定會產生我要的最完美風格。
但,最後我發現,這是一條死路。
因為,「形容詞」是一把散彈槍。
當你和 AI 說「我要很聰明的口吻」,AI 只會給你一種模糊的「聰明」感覺。
而且,你定義的聰明,跟 AI 定義的聰明,絕對不一樣。於是就像散彈槍一樣,你跟他說要打在靶的紅心,它只能把整個靶轟掉。
如果你只是寫個 email,要簡單修飾成專業語氣,那使用形容詞不是大問題。
但,如果你要用這種方法建立「個人風格」,然後開始手動疊加大量的、各種不同的形容詞,結果就是你對著靶拿散彈槍狂轟,打得咪咪冒冒,慘不忍睹。
隨著我不斷摸索,我發現一個非常有用的方法:使用「引子」。
引子就是範例,或者在提詞工程中說的「one-shot example, few shot example」等。
相對的,「引子」是一種狙擊槍。
想像一下:當你今天想要寫得更像徐志摩的時候,你會做什麼?
我知道,第一步是去談戀愛。
好談完戀愛之後呢?大概就是看他的文章,甚至手抄臨摹。
如果你已經做完了,你還會做什麼?
通常,你會選一段你認為最能代表徐志摩的文字,放在你的書桌旁邊,寫作時不時回去看他的風格。
這個「最能代表徐志摩的文字」,就是「引子」。
AI 就是一個實力堅強,但是完全不知道你想要什麼風格的寫手。
你必須給他範例,你要有東西讓他觀摩學習,放在他的書桌旁邊,讓他寫作時不斷回去參照模仿。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寫了一個提詞:《風格模仿改寫》
《風格模仿改寫》
根據我上述內容,請你把每個重點段落,
從以下的 example 挑選出適合的一種模板,重新寫成更有結構化的文字。
我提供的 example 是詳盡的模板,我希望你極其詳細地觀察這個文字,
完整地照著模板的文字格式,把上述材料轉化成 example 格式的內容。
上述材料的內容,每個段落都要挑選一個適合的 example 改寫。
不要使用「你以為」。
請注意:具體的細節都不可以省略,
要留下我原本文章的所有人事時地物、器具、物品、地點、英文原文...等所有資訊。
不要因為重寫就讓文章原本的解析度消失了。
▋ example #1
Johnson 前半生默默無名,且始終在貧窮線的邊緣。直到編撰字典之後,加上後續有人為他寫傳記,他才「爆紅」成為一代文豪。
編撰字典的過程也幾乎沒有他人協助,是九年獨自一人的苦工,展現出超越人類極限的耐力,還有他對語言知識之廣博。
▋ example #2
用現代的眼光來看,Johnson 是一個「窮困潦倒的流量之王」,擁有極大的名氣,且由英王直接贊助他的生活費,來自國家元首的被動收入。
但除了這筆生活費以外,他始終沒有真正將名氣轉化成錢。
也就是說,他始終沒有做到「流量變現」。
從他的名氣以及交友圈來看,他完全有辦法變成富人階級。
但他似乎選擇不這麼做,而是將所有時間 all in 在博覽群書上。(以及,因為欠債被關等待救援)
也許,這就是他做出的權衡:用財富與舒適,換來海量的知識,造就英國文學的一代里程碑。
▋ example #3
沒有特定的歌推薦,但意外變成我聽最久的曲風。
西班牙文的音韻、墨西哥獨特的荒野剽悍感,融合嘻哈的 beats 做成饒舌,節奏感非常強,文字的力道也非常強(雖然全部聽不懂)。
可以和這個曲風媲美的,可能就是法文饒舌了。總覺得 Rap 編曲上,本身節奏感就很強烈的語言還是比較吃香,很容易有好作品。
▋ example #4
流量的意義,大概有三個層面。
一,從行銷面看,流量是一個「商業工具」。
對創業者來說,「內容」是一個放大倍率非常高的槓桿,但前提是你有一套變現的機器。
Johnson 的故事就是經典案例:單純的流量會讓你很有名,且身邊都是「貴族」,但並不會自動讓你變富有。(就算總統賞識你的文章,頂多也只是說聲讚)
二、從創作面看,流量是一個「回饋工具」。
網路寫作很像是一種「數據挖礦」(data-mining),用一篇一篇的文章去做測試與摸索,看出哪種選題、架構、Hook、金句會「中」。
學習使用數據去改善內容的創作者,會比其他「盲飛」的人進步快上 10x。
三、從情感面看,流量是一個「認同工具」
流量也直接餵養我們內心深處的需求:「認同我」。每一個按讚、分享、留言,都是一個人類在螢幕另一邊認同你。
這很容易走心。當我剛開始寫出爆文時,每天多巴胺的分泌像是在衝浪一樣,隨著每一篇文章的紅與不紅而起落。
我發現流量確實是可以控制的,確實有一種東西叫做「流量密碼」。
但要掌握這個技術最困難的地方,不是寫作,而是心性。
這個提詞看起來很長,其實七成都是範例引子,剩下的三成重點只有一句話:「以下是範例,請你照著範例改寫」。
就這樣,其他都是迭代過程中為了修正產出,而加上去的細節指引。
這個提詞裡面的範本目前是我的文字。你能把提詞內的範本,換成任何文字,就會產出不一樣的風格。
例如,你能整理自己寫過的不同風格的文字,讓 AI 做出不同面向的「你自己」—— 畢竟,你應該不是一塊單純的鐵板,每次講話都一樣吧?
如果你有想要臨摹的寫作者,是可以用這個模板產出。但要注意:為了避免抄襲的嫌疑,請你先做手動的練習,先看著那位作家的文字,寫一個你自己的類似風格版本,然後再用你自己的風格版本的文字寫作。
不要直接使用那位作家的文字,是最避免爭議的方法。
這樣,以上應該夠你玩的了。
現在,我們就來完整操作一次。
這個流程走完,你應該發現了:其實要做出個人風格,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情。
因為這其實是 AI 擅長的地方,只是我們以前都用錯了。
▋ 4. 《電馭寫作》系統,實際操作示範
▋ 5. 風格不是最重要的關鍵
大部分問我如何開始寫作的人,都是在擔心:「我不夠獨特,我不夠有風格,我不夠有主見... 我應該不適合寫作吧?」
我理解現在自媒體的創作者這麼多,想要開始寫作的人一定會有這些問題。
但是,我要以我 8 年來,走過各種創作者死亡峽谷的專業踩坑經驗告訴你:這些完全不是重點。
你夠不夠獨特,根本不是重點。
真正重要的關鍵,只有一個:
「公開發文,公開發很多文,持續公開發很多文。」
現實是:你必須先是一個持續創作的創作者,才有資格來談靈感、風格、特色、定位、平台、發布時間、發布頻率、文章多長、修辭... 這些「進階」的事情。
但大多數沒有創作經驗的人,第一步就死在「過度準備」這個坑上:還沒開始學會換氣,就不斷研究泳褲的摩擦係數。
風格這件事尤其奇怪,很多人在問「怎樣可以寫出很獨特的文章呢?」,但其實風格是隨著你大量產出,不斷練習自己的表達能力,就會自然而然出現的東西。
關於創作,你在擔心的大多數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
關於創作,真正重要的問題只有一個:你的下一篇文章何時發布?
你今天已經學到最基本的寫作方法,我希望你馬上直接開始發布,把你單純的想法輸出分享給你身邊的讀者。
你會發現,當你開始行動了,一切根本就沒有這麼困難。
▋ 重點回顧
好,我們快速複習一下剛剛學到了什麼:
拿回主控權:不要把一大包黑盒子任務丟給 AI 叫它產出,而是把任務拆解成簡單的小任務,讓它一步一步完成任務。你在過程中,就會獲得主控。
把輸入化為輸出:任何 AI 寫作,起始點都應該是你個人的「真實材料」,只要錄音輸入幾句話就有顯著效果了。
善用「引子」這把狙擊槍:不要無謂地堆疊形容詞,直接用引子範本,讓 AI 可以參照模仿改寫。
風格不是重點。關於創作的問題有上千個,但最重要的只有一個:一直寫,不要停。
▋ 課程介紹
以上內容,大概是 《AI 電馭寫作》 完整課程的 3% 內容。
這堂課,我總結 8 年的創作者經驗,在臉書上寫作近 500 篇文章的寫作方法論精華,結合 AI 設計而成的一套電馭寫作系統。
什麼叫「電馭寫作」?
使用 AI 寫作,其實跟開車非常像。我們可以用自駕車的 L1~L5 分級,來理解什麼叫做「AI 寫作」。
L1:只拿 AI 當 Google 用來找資料,不碰任何文章本身。你是作者,AI 是搜尋引擎。
L2:使用 AI 來做部分文章方向發想,會把文章餵給 AI 獲得反饋。你是作者,AI 是寫作教練。
L3:部分文章內容由 AI 執行,或者文章架構、材料由 AI 整理;和 AI 對話發想文章內容。你是作者,AI 是助理寫手。
L4:你讓 AI 寫整篇內容,幾乎不修改。你是總編輯,AI 是寫手。
L5:你設計了一整台 AI 內容產出機器,完全不過目產文內容。你是媒體公司 CEO,AI 是基層員工。
L1 那端就是本格派手工寫作者,
到 L5 你基本上已經是內容工程師,不是寫作者了。
我在開發「電馭寫作」系統時,考量目前語言模型的能力,把寫作系統的能力,設計在 L2~L3 的程度。
我認為這是「寫作者的甜蜜點」,AI 可以作為一種輔助駕駛,在你思路偏離、靈感枯竭的時候給予強力支援,讓你快速推進寫作進度。
偶爾,我也會來到 L4 等級,讓 AI 幾乎自動駕駛完成所有的寫作任務,我只改不到 3% 的內容。(全部都發在加恩 GPT)
從這個角度出發,《AI 電馭寫作》,不是常見的 「AI 工作術」 課程,我在講的都是如何寫作、創作,讓你成為一名創作者。
《AI 電馭寫作》本質上是一門寫作課。
一門教你如何真正掌控 AI,成為「電馭創作者」的網路寫作課。
這門課有三個特色:
1. 沒有任何雞湯,只有實戰測試有效的 AI 寫作系統
我把複雜的寫作過程拆成七大工作階段,
每個階段都有一個產出目標與提詞模組,
讓任何新手都可以用 AI 寫出有深度思考,且只屬於你風格的文字。
2. 八年踩坑經驗濃縮,成為創作者必備的心法與技術
課程不只是教你寫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教你「創作者心法」,讓你持續寫很多文章。
內容創作是一場隨時隨地都可以忽然死掉的遊戲,
我把我八年創作者失敗經驗,濃縮在這門課程,幫助你在這條路上避坑,走得更遠。
3. 寫作挑戰 27 日計畫,在最短時間內無痛上手
對於完全的新手,我把課程的所有內容拆成了 27 個關鍵字,
除了鎖定關鍵字解釋核心概念以外,每個關鍵字都有一個專屬的寫作任務,
讓你可以專注在每天完成一個小挑戰。
當你關卡全破,你就已經是一個成熟的電馭創作者了。
如果你和我一樣,得了 「辦公室不適應症」,你一直在想如何用內容創作,讓自己熱情變現,安身立命;
如果你一直想當創作者,你身上有太多知識、實戰經驗能和身邊的人分享,但沒時間學寫作;
如果你是一個創業者,正在思考如何用內容打造品牌,來放大你與團隊的影響力,建立信任護城河;
如果你身上有滿滿的料與經驗可以分享,但沒時間好好寫作。
這門課程就是設計給你的。
如果你準備好了,你可以點擊下面按鈕,看更詳細的課程介紹。
我的信用卡準備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