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擅長文學理論分析,你可能也會擅長設計提詞。
因為底層邏輯,是互通的。
這個概念來自 Nick Potkalitsky 的電子報《Educating AI》,對於提詞設計,是非常有啟發性的觀點。
作者指出,在對深度文學進行文本分析的時候,閱讀者其實是用一種「double reading」的方法在讀。
一邊是你會完全深入相信故事角色,跟角色進行共感,經歷那個虛構的世界與感情;但同時,你也會保持抽離,你必須清楚知道這個只是作者仔細建構出來的世界,選擇的每個字、每一句都是為了要操控你的情感。
於是文本分析者,處於「深度投入,又同時抽離」的狀態。
當你在跟 AI 進行協作的時候,你其實在做的是一模一樣的事情:
你同時在跟一個意識體對話,認真發想、思考、進行合作;
但同時你保持一個清晰的抽離意識:這不過是一個擅長模式認知的數學盒子,數學模式沒有意識也沒有情感,但對我有幫助。AI 只是個工具。
在 Potkalitsky 教學的過程,他發現擅長文本分析的學生,在跟 AI 合作時,也會展現出高程度的策略性應用。
我稱之為「張弛有度,若有似無」的 AI 合作術。
▋ 用寫小說的方法論,寫提詞
而除了這個心法層面上,在實際具體的寫提詞過程,你也可以發現跟文學共通之處。
同份電子報,另一個作者 Mike Kentz 則指出,現在主流跟 AI 提詞的技巧,跟寫小說的技巧其實非常接近:
1. 設定角色:你現在是一個....專家
2. 設定場景:我的任務脈絡是....,我的目標對象是....,我要達到的標準是...
3. 設定敘事線:第一步,請你做這件事;第二步,請你做那件事...
跟小說技巧最接近的是「角色建構」(round character establishment)。
在小說設定中,角色最基本的要求是要有深度、渴望跟發展(甚至缺陷)。
但是大多數提詞教學,都停留在最表層的「你現在XXX專家」,但是沒有更深入的對角色的指引。
作者 Kentz 示範,至少你可以幫角色擅長的功能做更深入的一點描寫,像是:
「我希望你扮演一位創意寫作導師的角色。你在撰寫戲劇性的文學小說方面經驗豐富。你是一位體貼的老師,懂得『溺愛學生』和『告訴他們需要聽的實話』之間的區別。你擅長在有意義的鼓勵和建設性的批評之間取得平衡,並用易於理解的方式傳達。為自己取個名字,然後我們就開始。不要做任何其他事情。」
這樣的好處是,當你深入描寫角色的特點與擅長細節時,AI 就比較不會照著預設指令,一直討好你,順著你的毛摸。
總結來說,兩位作者的大方向是:你可以參考文學系怎樣文本分析、故事分析、建構場景的方法,來跟 AI 寫提詞。
「文學課程早就已經在教 AI 應用技巧了,即便文學教授們還不知道這件事。」
比較可惜的是,這兩篇文章其實都只是點出大方向:文學理論跟提詞設計的方向是一樣的。但是沒有進一步說明:那麼,文學理論可以怎樣點出厲害的提詞方法?
我把這個方向丟給 Gemini,它用敘事學、詮釋學、對話理論來分析我平常使用的提詞技巧。
以下是我用 Gemini 寫出來的段落:
▋ 敘事學:像導演一樣,創造你與 AI 互動的宇宙
真正厲害的提詞,不是在下指令,而是在創造一個完整的「敘事宇宙」,你就是這個宇宙的導演。
我們以前常常執著於「問題問得好不好」。
但敘事學告訴我們,更重要的是,這個問題是「如何被講述的」。
想像一下,你不再是提問者,而是手持攝影機的導演。
你的每一次提詞,都是在設定這個宇宙的基本法則。
這意味著你可以操控一切。
首先是「時間」。
你可以試試這樣對 AI 說:
「首先,直接跳到最終結論。」
「接著,用倒敘的方式,回溯至支撐此結論的三個核心論據。」
「最後,才像花絮一樣,補充所有次要的細節與資料來源。」
你看,你不再是發布任務,你是在導演 AI 的「剪輯順序」。
接著是「情態」,也就是視角與距離。
你可以拉開攝影機的距離,讓它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一個場景的描寫者。
「不要直接回答我,請為我描寫一場『關於這個問題的激烈辯論會』,讓正反雙方輪流發言。」
你甚至可以決定 AI 要「透過誰的眼睛」去看這個世界。
「從『一個十年後回看今天這個決策的 CEO』的視角,重新評估此提案的內在風險。」
所以,別再當個提問者了,開始學習如何「講述」一個問題,用導演的思維去控制 AI 思考的時空與視角吧。
---
▋ 詮釋學:把與 AI 的對話,看成一場不斷深入的雙人舞
放棄尋找「完美提詞」的執念吧,每一次不理想的回答,都不是失敗,而是讓你們這場雙人舞跳得更深入的必要步伐。
詮釋學有個很美的概念,叫做「詮釋學循環」。
意思是,我們對「整體」的理解,來自於對「部分」的理解;反之亦然。
這正是我們與 AI 互動的本質,我們的對話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不斷加深的螺旋。
所以,別再害怕 AI 的「錯誤」回答了。
那只是它向你發出的一個邀請,邀請你提供更多線索,讓你們能共同逼近真相。
你可以主動地引導這場雙人舞。
在開始時,就大方地亮出你的「前理解」。
「我對這個問題的初步假設是 X,請你帶著這個『濾鏡』去分析以下資料,看看我的假設在哪裡被證實,又在哪些地方被挑戰。」
當你卡關時,試著有系統地在「部分」與「整體」之間穿梭。
可以這樣試試看:
先針對一個小段落,提出最尖銳的批判。
然後帶著這個批判的視角,去重新審視整篇文章。
最後再用全新的整體認知,回來看最初那個小段落。
你會發現,原本的死結,就在這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中被輕易解開了。
真正的高手,不是一擊必中,而是在與 AI 的一來一回中,享受這個意義不斷浮現、理解不斷加深的過程。
---
▋ 對話理論:別再只找一個專家,學會指揮一整個交響樂團
AI 不是一個單一的專家,它是一個蘊藏著無數聲音的競技場,而你的任務,是成為這個舞台的指揮家。
巴赫汀的對話理論告訴我們,任何話語都不是孤立的,它充滿了各種聲音的「複調」。
意義,就產生在這些聲音的碰撞與對話之中。
我們以前只會讓 AI 扮演「一個」專家。
但如果你能讓好幾個完全不同立場的聲音,在同一個回答裡直接「吵起來」,那會激盪出多精彩的火花?
試著去指揮一場「聲音的碰撞」。
「針對『普遍基本收入』這個議題,我需要你同時扮演三位角色進行一場圓桌對談:米爾頓・傅利曼、卡爾・馬克思,還有一位矽谷的科技烏托邦主義者。讓他們開吵。」
你還可以要求 AI 提煉出某種「社會方言」。
「不要用學術術語,請用一個經驗豐富的「街頭交易員」的黑話和比喻,來解釋「選擇權 Gamma 值」是什麼意思。」
甚至,你可以主動創造「建設性的雜音」。
「我們正在討論如何優化 App 的用戶留存率。現在,請你引入一位「禪宗大師」的聲音,用他的世界觀來評論我們剛剛提出的策略。」
所以,別再滿足於專家的獨奏了,學會去編排、指揮一場思想的複聲部合唱,讓那些意想不到的聲音,為你帶來真正的創造力。
這些概念,雖然聽起來炫砲,但真的都是我平常無意間會使用的手法。
也就是說,文學理論很有可能是真的有意義的參考框架——順著這條線去想,你有機會開發出很高階的有趣提詞技巧,產出出乎意料的成果。
我終於找到了,解釋「提詞設計」這個非常抽象概念的解釋框架。
▋ 文組生要逆襲,只差一件事。
這代表什麼意思呢?文組生終於要出頭天了嗎?
不完全是。
我們可以說,文組的軟實力、「人文素養」終於被彰顯出來在日常應用場景了,而不是一個擺好看的書櫃。
但實際情況是,單獨有文學素養是不夠的,必須跟工程能力做結合。
例如最簡單的應用是——既然角色必須深化,我是否可以把常用的角色事先寫好,建立我的「數位角色資料庫」?例如——數位蘇格拉底來思考我的人生問題、AI 數據分析師來思考我的工作問題...等,作為我的工作夥伴。
然後接下來,我要怎樣設計一套流程,讓我在工作的時候可以隨時「召喚」這些工作夥伴?
簡單說,文學素養可以指引你該「做什麼」,工程能力則指引你「怎麼做」。
所以,如果你讀文組,請你千萬不要覺得自己要被 AI 取代了。
情況可能剛好相反:如果你認真練習了「如何解構複雜文本」的能力,你可是少數非常擅長與 AI 合作的一群人。
只要技能點數再往工程設計多點一些,也許就會在 AI 時代非常有搞頭。
納瓦爾說過:「創造財富需要槓桿,這個時代有兩個不需要任何人許可,就可以使用的強大槓桿:寫程式,以及寫內容。」
學會工程能力的文組生,可能就踩在這個完美的雙重槓桿結合點上。
文組生逆襲,開始。
推薦你讀兩個電子報:
第一個就是 Nick Potkalitsky 的電子報《Educating AI》,
第二個則是 Mike Kentz 的電子報
兩份都是近期我發現,從人文視角切入 AI 觀點的內容,非常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