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又來了。
希望你這週有個不錯的開始。
這週介紹《電腦玩物站長的筆記思考術》。
雖然是一本「筆記術」的書籍,但放心,作者 Esor 不討論哪種尺寸大小的紙、哪個顏色的筆,或者該使用 obsidian、notion 還是 heptabase ,這些「很文具」的細節。
這本書,只講「筆記心法」。
更細緻一點說,是關於「如何思考」。
然後用「寫筆記」來幫助思考、降低焦慮、減少拖延、解放更多時間、並且隨時隨地進入專注的狀態。
說真的,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從沒想過筆記可以這樣威力無窮。
這篇文涵蓋的主題:
威力強大的三個問句:事實、認知、行動
用筆記推動「技能學習飛輪」
用筆記「整理人生」
威力強大的三個問句:事實、認知、行動
一份好的筆記,有三個「應該」:
筆記應該「為了自己」,而不是單純紀錄客觀事實。(後者叫做田野調查筆記)
筆記應該讓你重新認知,跳脫反射性思考。(掌握認知的自主權)
筆記應該引發「未來的正確行為」,讓明天的自己更好。(不然,檢討有什麼意義?)
作者 Esor 把這三個「應該」,非常漂亮地化約成三個問句:
「為何會這樣?」(釐清事實)
「我怎樣看這件事?」(創造認知)
「我想要變成什麼樣子?」(改變行動)
三個問句,兩個是關於自己,這是「為了自己」。
三個問句,也建構了認知與行為。這個框架,快速推進「事實、認知、行動」的思路,應用範圍可說,真的非常廣。
多廣?
從基本經典的工作筆記:
「為何會這樣?」(老闆交付的任務前因後果)
「我怎樣看這件事?」(這件任務有多重要?我要花多少心思做?)
「我想要變成什麼樣子?」(拆解成行動事項排程到行事曆)
一路到非主流的,我自己拿來當作「喜劇操作框架」:(肯定連 Esor 也沒想過可以這樣用)
現場喜劇跟觀眾互動時遇到一個叫做「邱吉爾」的觀眾(真實故事,台灣人姓邱):
事實:「為何會這樣?」
(做誇張反應、不相信、凹他的證件、問清楚哪個吉哪個爾、你的英文名字是?...)認知:「我怎樣看這件事?」
(「取這種名字,你爸是希特勒嗎?」、「你去英國玩也用這個名字嗎」...)行動:「我想要變成什麼樣子?」
(即興唱一首邱吉爾主題曲、講到別的主題時回馬槍 cue 回來、叫他不要看喜劇了看自己的證件就夠好笑...etc)
因為這個快速推進思路的效果,三問題框架在許多領域都能應用。
用筆記推動「技能學習飛輪」
例如,學習技能時,若把這三個問題加上一個「追蹤與反思」,就會形成一個很強大的學習飛輪。
這個飛輪長這樣:
「為何會這樣?」
——收集資料:盡可能理解事實,搞清楚為何如此。「我怎樣看這件事?」
——重組認知:這個事實或資訊對我重要嗎?這個推論合理嗎?我應該花費心思精通這件事嗎?「我想要變成什麼樣子?」
——計畫行動:排程開始執行。「結果如何?」
——追蹤與反思:獲得更多啟發與問題,成為下一步學習指引,回到「收集資料」步驟。重複這個循環。
以我「學泰拳」做案例:
「為何會這樣?」
——收集資料:看影片回放發現身體姿勢都怪怪的。推測是核心肌力不足,以及心肺已經耗盡了,沒精神維持架勢。「我怎樣看這件事?」
——重組認知:非常重要。架勢沒擺好,拍照不好看。「我想要變成什麼樣子?」
——計畫行動:將核心與心肺訓練安排進早晨習慣,追蹤一週後看影片是否改善。「結果如何?」
——追蹤與反思:發現核心進步後不只可以維持架勢,其他動作都慢慢感受到「核心發力」的效果。進一步研究:如何運用核心輕鬆打出重拳重腿。
這個過程,完全可以記錄在一份「專案文件」上,清晰可視化你的學習過程。
而除了技能學習,也可以運用在工作專案,如製作演唱會、軟體開發等。
畢竟,不論興趣或工作上的學習,本質上就是「術科、學科、理論、實作」的循環。
三問句加上一個追蹤反思的筆記法,等於是結構化拆解這個循環,並且清晰紀錄下來,讓你在每一個階段都更有效率。
用筆記整理人生
用筆記整理人生有兩種方法:「清空大腦」與「日常筆記」。
清空大腦
大腦是用來思考,不是記憶的。
累積過多資訊大腦會不斷內耗,產生焦慮。
這時,將所有資訊思緒寫下來,把煩惱與期待們可以被客觀地看見,有非常顯著的舒壓效果,等同於大腦的 SPA。
這個練習讓大腦非常放鬆,個人非常推薦每週做一次,或者心裡充滿雜念時隨時做一次。
怎樣做呢?
一樣,三問句框架:
「事實:為何會這樣?」(探索大腦:跟從直覺,捕捉閃閃發光的想法就好。)
「認知:我怎樣看這件事?」(給予權重:「它們對我的意義」,決定哪一件事是真正重要的)
「行動:我想要變成什麼樣子?」(排程執行:轉化焦慮為行動)
這過程個人推薦使用紙筆,最好是 A4 以上大小的紙(結果還是在討論文具XD),重點不是窮盡大腦,而是找到那些「閃閃發光」的想法。
那些,才是自己真正在乎的事情。
沒有觸及核心,解決再多雜事,焦慮仍在。
只有解決真正對自己重要的任務,才能夠解決焦慮。
日常筆記
日記很重要,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養成寫日記習慣。
然而,如果你的把生活中所有大小事,工作、想法、感觸等,通通都已經以筆記的形式儲存,那其實就沒有必要特別撥出一個時段「寫日記」了。
只要養成隨手把所有想法以不同筆記形式記下來,運用零碎時間來整理與反思這些筆記,也可以達成寫日記深刻認識自己的效果。
這些生活中的大小零碎筆記,大概有幾種:
美好筆記:既然大腦這麼好騙,那就騙個夠
大腦非常容易受到外界資訊影響。看恐怖片,我們嚇到噴淚;看動畫片有時還會哭。
既然這麼好騙,我們可以運用這點,讓筆記成為「製造快樂」的方法。
例如,紀錄在公園遛狗的美好時光,未來心情低落的時候,打開這個筆記心情會好一點。
或者,我的 Google 地圖中也有各種清單,如「深夜工作用的咖啡廳」、「高雄與老婆約會點」、「半天時間想獨自探索的地方」等等,讓未來有機會出現時,不用花寶貴時間搜尋地點。
這些筆記的目的都是製造快樂,不論是回憶還是資訊,都歸類為「美好筆記」。
情緒筆記
心中有強烈情緒時,全部一吐在筆記上,感覺很好。
除了舒壓,情緒筆記也可以達到轉換認知、轉換情緒的效果(多少啦)
例如:
「為何會這樣?」(我現在很生氣)
「我怎樣看這件事?」(生氣通常是因為要捍衛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現在想捍衛的事情是什麼?這件事真的正在受威脅嗎?除了生氣以外有沒有別的方法捍衛?)
「我想要變成什麼樣子?」(將想法全部寫下來,列下幾個可以馬上行動的事情,馬上做或者排程到待辦)
書中也有針對情緒筆記更多篇幅的描寫,不過我認為這個基本三問句框架就足夠了。
有興趣可以翻翻看原書章節。
觀察筆記
記下對世界的主動觀察,建構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不重要的小事、不成熟的想法、還沒解決的問題、想到一半的點子,各種看似微小的筆記,在未來都會以意想不到的形式成為下一個專案、寫作的養分。
我的卡片筆記盒中有一個獨立的「思考箱」,裡面專門放一些不成形的觀察與想法
整理筆記盒時,偶爾打開來看一下,大多數時候只是提醒一下自己曾經想過這些事。
偶爾,這些碎片就會在某次淋浴或散步時,自然而然拼成一個完整的樣貌。
我很享受這種,看著想法自己成長的過程。
「我的孩子又長大了呢」,心裡常常這樣開心地感慨。
大概這樣。
Again,這本書是很純的筆記心法,沒有針對「方法技巧」細節講太多。
但反而這樣我覺得很適合所有人閱讀,讓各自去創造自己的「筆記流」。
推薦你看完書摘後,也翻翻看這本書。
祝你這週順利:)
1. 结构化的笔记思路:三问句一追踪,非常好的模板,我可以用在结构化的笔记里面
2. 孩子和对象:看着自己想法长大的感觉,我也有。同时,也如卢曼所说,卡片盒子是一个好的沟通对象。
感謝推薦!
可惡,好多書在排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