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在賣《AI 電馭寫作》的銷售策略是這樣的:
限制名額
限制銷售時間
在行銷時程上做出「集氣=>爆賣一波」的循環
每一波開賣都會漲價
這樣做,其實都是應用我在銷售書裡面看到的邏輯:創造急迫性、創造稀缺性...
再搭配好的落地頁文案,把課程的價值非常清楚地呈現,就可以提升銷售的力道。
這就是所謂「正確的銷售策略」:創造 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失良機所以衝動)
但最近,我做了一個重大的轉變:
我取消了名額限制
我取消了銷售時間的限制。
我不再做「集氣=>爆賣一波」的循環
只保留漲價,因為課程開發越完整,價值會越來越高。
我一次取消了三個銷售策略。
為什麼轉變?
第一個原因是,我發現:「在銷售上正確的策略,可能正在阻礙我做出更好的產品。」
通常最「對」的策略,也是心力資源投入最大的策略。
過去這兩週,我試著同時開發課程,也同時做到「集氣=>爆賣一波」的循環
然後發現,我兩邊都做得蠻爛的。
當我想要做課程的時候,我會心思放在銷售漏斗;
做漏斗的時候,又會一直擔心課程沒做好。
這讓我清楚意識到:我沒有辦法同時當一個 Builder,又同時做好 Seller 的工作。
第二個原因是,銷售上最正確的策略,可能對於課程社群沒有太大的幫助。
目前《電馭寫作》的社群有非常多大神強者在裡面,社群的討論品質非常高。
過去我限制名額,是希望社群不要成長太快,希望每次進來的人數都可以控制,避免快速成長影響社群的風氣。
但是,限制名額,同時也是塑造 FOMO 情緒的手法。
FOMO 情緒下,進來的人可能還沒想清楚,自己是否真的適合這個課程,有部分只是因為怕名額沒了所以刷卡。
這對社群可能是不好的。
課程開賣之後,為了讓社群更好,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把課程賣給最對的人」。
但是,「對的人」到底是誰?
是「有在寫作的人」嗎?我第一批電馭寫作直播課的學員,他們一開始並不寫作,現在好幾位都有非常厲害的表現。
是「聰明的人」嗎?這根本不可能篩選了,我又不是哈佛,哪來資格要人先考試才能進來。況且考試成績跟智商沒有關聯,智商跟表現沒有強關聯。
是「願意投入的人」嗎?我也不可能一個一個面試去看你的動機。
是「有 Sense 的人」嗎?這更難定義了。難不成我要雕一座人面獅身像,設下一個啞謎,猜對了才能付錢買課?
我的結論是:
我根本無法定義誰是「對的人」。
我根本不可能主動篩選。
社群是一個自然成長的有機體,我只能培養,不能打造。
我只能在銷售漏斗的過程中,用文案跟免費資源,盡可能清晰呈現這門課程的價值,讓對的人自然進來。
這是我現在想到的最好方法。
所以,我接下來採取的銷售策略,我稱之為「姜太公釣魚」:
不限制名額,不限制時間,課程會一直開放銷售的狀態。
並且在銷售漏斗中,讓免費資源會盡可能展現課程的價值(同時只釋出少部分內容,保護正課同學權益)
因為沒有急迫性,會買課的人,理論上會更充分理解這門課的價值。
沒有急迫性的推單,銷售數字的成長速度也會比較慢,那也剛好符合社群不要成長太快的用意。
這個策略,是我目前認為最好的篩選方式。
「姜太公釣魚」,不代表我就不推這門課程了。
我只是會更專注在我日常的寫作,讓帳號破圈自然而然遇到對的人。
這是我最近做出來的,銷售策略調整。
效果怎麼樣?
先不得不賣個關子(我自己也不知道),三個月後跟你報告。
▋ 什麼叫做「正確」的策略?
這一次調整,讓我對「策略」這件事,有很深的反思。
所謂「存在即合理」,任何策略只要它存在,就代表一定在某個場景下是正確的。
但重點是:在你身上不一定正確。
我做這門課程最大的體悟,就是:不可以死記教科書上的策略。
一個策略再怎樣主流,再多人用,不代表就是適合你的策略。
你還是要盡可能去了解,這個策略的應用場景跟你是否接近。
怎樣判斷出適合自己的策略?
我認為大概可以用「外部」跟「內部」兩個維度來看。
⇨ 從外部來說,你的最終目標是什麼?
我會做大幅度的銷售策略轉變,就是因為我調整了最終目標,把「課程社群品質」放在「最大化利益」上。
以終為始,從終點回推你現在的策略是一個好方法。
⇨ 從內部來說:一個策略你有辦法執行到底嗎?
不能執行的策略,再怎樣漂亮,也只是空談
比如說,Hustle culture 從早拼到晚,一週工作 80 小時,不一定是對的或錯的。
情況往往是複雜的。
Hustle 心態可能更適用於一些天生就有個內在工作動機的人,他們可能本來就用「努力」當作動機,因此努力是因也是果,形成正向循環。
或者,可能你有重要專案的短期衝刺,受到生命的威脅你也會進入這個狀態。
但你不一定要追求這個狀態,你更強大的內在動力可能來自友誼、創意、新奇...
每個人設計都不一樣,不是每個人都要當 Alex Hormozi。
認清自己,是選擇正確策略的必要條件。
▋ 怎樣知道自己選對了策略?
我認為,你永遠都不會知道。
這是最弔詭的地方。
社會是複雜系統,你光是做觀測,就會改變系統組成了
比如說發問卷,問題本身怎樣設計,就有可能改變受訪者的想法。
或者,光是我寫這封信本身,就已經改變了我們之間的環境條件了,
搞不好我默默地就做姜太公釣魚,不要寫信說明,這個策略反而更有效也說不定。
但我永遠不會知道。
And it's ok.
我最近慢慢領悟到一個弔詭的道理:其實錯誤是一件好事。
我今天聽《曼報》EP113 | AI 時代下你一定要避免的十大謬誤,其中有一句話打到我:
「謬誤的存在,就是讓你行動用的...當你把事情完全想清楚了,你其實很難做出行動。」(我的超譯)
我的延伸思考是:
我們做出來的每個決策,都基本上是錯誤的。
但正因為它本質是錯的,你才能真的採取行動。
一個更好的思考方向,不是去找到「正確」的策略,而是認清楚:如果你要能真的行動,每個策略一定都是錯的。
我們可以放下追求「正確」的執著,讓「錯誤」引導你前進。
並且追求「比較不那麼錯誤」的策略,接近塔雷伯的上檔利益跟下檔風險——追求潛在利益高於風險,而不是 100% 的正確。
我在這樣的思考背景下,決定了「姜太公釣魚」策略。
這肯定不是最正確的策略,
肯定不是最賺錢的策略,
但,這能讓我保留精力,好好當一個 Builder,做出人們真心喜歡的產品。
Paul Graham 說過:「在創業的路上,沒有人是因為想要專心服務好受眾而失敗的。」
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壓力測試這句話吧。
▋ 總之,《電馭寫作》重新回到架上販售了。
如果你是已經買課的學員,我想讓你知道,對於課程優化、維護社群這件事我是認真的,
你在課程中看不懂的地方,歡迎隨時來信,我會親自為你錄影片解答、調整課程內容。
如果你還沒買課,我想跟你說:
不用擔心課程買不到。
你有很多時間可以慢慢考慮,這堂課程是否適合你。
即便你已經買了課,你在 30 天內發現這門課不適合你,你也可以寫信要求退費,
我跟你保證:我的下一封回信就會是我在 Stripe 上的退費截圖,我不會跟你囉唆半句話。
因為我想把時間都保留在「把課程做得更好」,做給對的人。
而不是在短期內把利益推到最大化。
(喔,但,隨著課程跟社群內容越來越精實,價格還是會慢慢漲上去的。)
大概這樣,祝你一週順利。
加恩
PS:信中提到的免費資源,
一個是《如何用 AI 寫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另一個是《創作者躍遷:從零到一的 10 個網路寫作心法》,
每天寄一封信跟你分享我八年血淚經驗累積出來的心法。
如果你還沒填表領取這兩份免費資源,這邊請:
https://forms.gle/mBrUHvN6mvL2SNBa6
如果你已經買課了,你應該已經看過這些內容,但如果你想用不同的方式複習,也可以領取來看看。



促購有效,我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