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為了錢,誰想要工作?」這個心態,正在拖垮你的人生
史丹佛的研究團隊找來了一群愛畫畫的小孩,只要畫畫,就給他們貼紙作為獎勵。結果,當團隊取消獎勵後,這些小孩頓失動機,就不愛畫了。
原本只是「畫畫」就能讓他們分泌多巴胺,但如果加上額外的獎勵,就破壞了神經迴路,讓他們產生「要不是為了貼紙,誰想畫畫」的想法。
透過文中的2個故事,你可以反向操作,讓工作、讀書、鍛鍊等困難的事也能分泌多巴胺,產生想做「痛苦的事」的動機。
他發現大量看書的秘訣:不靠自律,靠「緣分」
喜歡閱讀前,必須先跨越知識焦慮。知識焦慮的第一個地雷,就是「拚命」。
讓自己拚命讀書,等於逼迫自己處在「戰或逃」的生理機制,讓大腦很難吸收知識。只有自己處於自在的閱讀狀態時,看書才會成為值得享受的愛好。
要愛上閱讀,得看自己真正能產生共鳴的書。不需要過於糾結作者真正的本意,以免自己在「看不懂怎麼辦」的迴圈中產生焦慮。
從高壓工作者身上學「最理想的工作心態」:與我無關
大部分工作者遇到瓶頸都會選擇休息、抽離工作狀態。但回到崗位後,問題仍然存在。
精神科醫師「Dr. K」是一名210萬訂閱的YouTuber,也時常協助網路創作者恢復心理健康,他指出:其實休息並不能解決過勞。
本文總結Dr. K在訪談中提出的6個心理健康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