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唐,本名張海鷹,作家、詩人、投資人、企業高管。
他本科唸的是醫學,後來拿了工商管理(MBA)和醫學博士雙學位,在麥肯錫(McKinsey)當過十年顧問,在華潤集團當過高層,又創業做投資。
同時,他也寫小說:《萬物生長》、《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這些作品帶著強烈的「北京痞子味」,粗鄙與高雅並置,把市井與古典揉在一起。他喜歡探討生死、性、愛慾、自由——說穿了就是寫色情小說(他自己說的)。
總之,是個絕頂聰明,非常爭議性的人物。
最近讀了他的《金線》這本書,裡面討論他在麥肯錫那十年,究竟是憑藉了什麼樣的一套武功,讓他有資格來顧問那些上市公司的 CEO。
也就是:一位麥肯錫鬼才,傳授他的思考心法的一本書。
讀這本書,我收穫非常豐富。
尤其書中「結構化思維的 20 條軍規」幾乎把我在工作時遇過的難關、卡點通通講了一遍,還給出了一個清楚的答案,真的很強。
但也有很多地方,我道行太淺了,並沒有完全懂。
這篇筆記文我盡力解釋清楚。如果有看不懂的地方,請隨時跟我說。
什麼是「金線」?
麥肯錫最著名的是「金字塔原理」——基於「不重不漏原則(MECE)」,把一件事情往下拆解成 3~9 個要素,每個要素都要能支持上層論點。
並且,每個要素還可以再往下拆解成 3~9 個要素——因此形成一個金字塔。
怎樣叫應用「金字塔原理」的拆解?
例如:「如何盡快獲得財務自由?」
第一層是「少花錢,多賺錢」。(拆出兩個要素)
再來得問:什麼叫少花錢?——於是拆出「少給自己花錢、不結婚、少給別人花錢…」等。
馮唐認為「金字塔原理」在管理領域雖然很紅,但其實很難用。他沒有知道誰因為學了金字塔原理後真的就解決問題的。
他想解決這個應用問題,因此提出「金線」的概念,補足金字塔原理的不足。
馮唐說:金線就是「以假設為驅動,立基於事實,符合邏輯的真知灼見」,你需要「金線」才能串起金字塔的各個部位。
我的解讀是:「金線」就是一種結合歸納法與演繹法的「邏輯鏈」,說穿了就只有一句話:「因為,所以」。
因為每次鬆手球都會落地,所以重力存在。(歸納法)
因為人皆有一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演繹法)
在拆解金字塔結構時,我們必須應用合邏輯的歸納或演繹法,確保拆出來的下層要素,是妥善支持上層論點的。
(老實說,我覺得他刻意拆出「金線」這個概念有點噱頭...不就邏輯鏈嗎?也許是我沒讀懂吧。)
而上述的金字塔原理和金線,就是「結構化思維」的內涵。
結構化思維的 20 條軍規
▋ 1. 假設驅動:第一天就要有答案
可貴者膽。
第一天就要馬上有個假設性答案,不用完美,只要堪用。
哪怕逼死自己、喝酒找靈感、找專家、問卦、相信直覺...無論如何都要有一個。
如果怎樣都想不出來,那就問:誰有?誰有就先用誰的。
你必需要有這個「假設答案」才能夠建立後續的思維鏈(金線)——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甚至要在第一天有這個金線之後,就拉出這個假設答案之下的金字塔。
哪怕是錯的,也要先立起來才能動作。
▋ 2. 確立常規:機制與流程
有假設性答案之後,最重要的事情是:拿到「機制」和「流程」。
即便你是一個人運作,你也要把自己活成一個團隊,有一個約束自己的機制跟流程——
知道自己一週可以工作多少小時、
每小時產出多少、
什麼時候是 maker schedule(創作者時段,一個專注不受打擾的長時間)
什麼時候是 manager schedule(管理者時段,處理雜事、溝通與開會的時間)
這階段重點:對自己誠實。
如果你一個人工作,你會需要一兩聽眾,他們唯一的任務是:掃興,講出那些你不想聽到的話,指出你的盲點。
如果是團隊協作,你們彼此必須建立規則,例如十點之後不講正事、禮拜天是聖日...等等。
建立固定的「機制」和「流程」,才有辦法管理自己。
▋ 3. 審題:三思而後行
大多數錯誤的來源都是「沒有審題」,沒有好好想清楚題目是什麼,急急忙忙就衝了,然後衝錯方向。
務必三思而後行,三審題而後解題。
要像是醫生看診,患者說「給我止痛藥」,醫生必須問:「不急,先跟我說哪裡不舒服」。
最基礎的審題方法,你可以應用 SMART 原則 來拆解,把管理目標的工具拿來分析問題。
或者如果要追求更高精度,審題過程可以問自己這些問題:
1. 這個問題的核心關鍵字,定義是什麼?
2. 這個問題誰是最終決策者?
3. 最後的產出遞交物是什麼?
4. 問題的背景是什麼?緣起?年代?相關人有哪些?相似領域有哪些?
5.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哪些利害關係人?
6. 實施建議後,會對組織產生什麼影響?
7. 如何判斷問題已經解決了?
8. 有什麼潛在的重大風險?
9. 提交最佳方案的死線是什麼時候?
10. 這個問題的關鍵限制條件是什麼?(預算、法律、人脈、科技...等)
11. 哪些限制條件是真的不可能被突破的?
12. 可以在哪裏開腦洞?
13. 解決方案的目標精度大概如何?(沒有任何解法是百分百準確的)
(以上適合當作執行清單使用。)
問題界定很難一次就挖到最深處。
而解題三天,跟解題三週,通常你對問題界定會有不一樣。
這是正常的。坦然面對變化,重新審題,不要怕麻煩。
「想得那麼深,有必要嗎?這感覺是 CEO 和商管顧問的事情?普通人需要操這個 CEO 的心嗎?」
想成為 CEO 的話就要。
馮唐:「這是一個少見的正確捷徑,如今我告訴你了。」
▋ 4. 分而治之:建立金字塔
把要解決的難題往下分解,變成下一層的三~九個「子議題/驅動因素/主要根源」
然後再往下一層(一樣三到九個),
然後再往下一層。
「三」給人紮實穩定感;「九」是人類能記憶消化的最多數字。
要往下拆解幾層?通常「三到五層」就差不多了,很少會有分解九層的。
如果要分解到九層,通常要拆成不同的金字塔,然後用一條金線(邏輯鏈)串起來。
如果你拆解金字塔是要做簡報,而聽眾是普通觀眾,那就只拆解一層的結構,最多可以拆出十個要素。(其實就是清單列點文)
例如摩西十誡、古玉十條、成功十要素、
或者「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等
往下建立金字塔的階段,是非常大量的破壞跟拆解工作,你要把題目分解、分解,再分解。
分解時,永遠注意金字塔原則:MECE,不重不漏。
⇨ 常用的拆解工具:數理公式、經濟學公式、常識、邏輯樹
邏輯樹有「要素(地域、條件、標準)、歸納法、演繹法、假設、決策(if then 演算法)」
數理公式就例如「收入=價格X銷量」、「競爭=願景、何處競爭、如何競爭、何時競爭、競爭投入和回報」等。
這些都可以用便利貼來排列組合。
如果想不出來怎麼辦?
1. 請教專家:給專家準備小吃,約兩小時時間,確保專家血糖不低於正常水平。
2. 集中三天時間大量閱讀專業書和文獻。
3. 喝點酒再來 brain storming。
4. 商業相關問題沒有思路時,從投資回報率開始想,基本上不會錯。
「麥肯錫沒有炫砲的工具,其實也就是只是一個白板,一隻筆而已。」
▋ 5. 去繁就簡
管理學是一門「委屈的科學」。
所有機構、團體都是在限制條件下做事。
邏輯樹拆解過程,會長出大量的樹枝,這時候要開始剪裁。有哪些維度可以剪裁?
1. 潛在價值大小:有些問題解決了也沒什麼效益,不用花時間。
2. 改進可能性:有些問題解決不了,不用花時間。
3. 難易度:先從簡單的開始。
不要戀戰。
從一開始就要敢於砍掉不重要的問題,少就是多。
你最終目標不是要讓金字塔好看,不是要獲得完美答案(這不存在),你的目標是解開難題。
金字塔只是工具,工具不是你的目的。你必須應用奧卡姆剃刀原則:越簡單,就越有效。
▋ 6. 工作計劃
團隊不能齊心協力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共同認可的工作計劃和工作方式(Work plan and team norm)
一個好的工作計劃要考慮到:
議題、假設、分析、資源、責任人、遞交時間、遞交物
很多常見的工作錯誤,都是因為沒有做好「工作計劃」:
1. 沒頭蒼蠅:沒有先修剪一開始的邏輯樹,什麼都想做,什麼都在做,但都在做無用功。
修剪好之後,就不要去分析無用的部分;進入工作計劃階段,就不要再去想不在工作計劃裡面的事情。
2. 沒有遞交物:一直忙,但東西就是交不出來。
要從結果回推現在——「我在什麼時間之前,一定要交什麼?」,把遞交物的樣子在第一天就呈現出來,制定工作計劃時先想清楚最終遞交物長舌迷字。
3. 沒有截止時間。
「除了極其稀少的情況,要像敬畏星空和神靈一樣敬畏截止時間。」
遇到困難可以溝通、尋求幫助,但是絕不允許在截止時間不遞交任何結果。
4. 挑了最硬的任務開始啃。
別犯蠢。先做意義最大的事,先做容易做的事,然後才做意義大但是難度大的事。
5. 沒有負責人。
6. 花太多時間在計畫。
只要先有「前三個禮拜」的具體計畫就好,過了三個禮拜再做下一個三週計畫。
▋ 7. 調查研究
garbage in, garbage out,要非常注意你的輸入訊息品質。
可以花錢買數據就花錢;不要試圖擁有所有數據(不可能達成)
▋ 8. 結構化分析時,常見的五種錯誤執著:
a. 確執:死抓著第一天的假設,拼命要確認它。
b. 初執:錨定效應,死抓著一組事實提示的答案,曾經滄海難為水
c. 喪執:死抓著「沈沒成本」不放。
d. 有執:你會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已有」可能是「將有」的敵人。
e. 信執:過度自信,沒有考慮小概率的巨大風險。
▋ 9. 用數據說話
「用數據說話,盡量用數據說話,盡量逼自己用數據說話,這樣管理會越來越精確,別人也越來越不會被你逼死。」
在商業環境中,你不需要用到高端數學定理,但是統計學是很好用的。
最重要的是:不要過度處理數據。
數據和統計學的特性是:當你對數據進行嚴刑拷打,它會招出任何你想要的答案。
(If you torture the data hard enough, they can yield to anything.)
過度處理數據獲得自己要的結論,就是在用數據說謊。
馮唐:「說謊的人,尤其是用數據說謊的人,不能留在團隊裡,盡快開除。」
▋ 10. 依靠常識
馮唐:「常識是多數人沒有的東西。」
增加常識的方法一直沒有變:多讀書、多旅行、多逛博物館、多接觸社會、做事、多掙錢、多接觸有常識的人。
以及,有意識地記憶一些數據。菲律賓是小國嗎?其實人口超過一億。倫敦食物很難吃?倫敦有五家米其林餐廳,跟紐約一樣。
讀哪些書?那些經典。資治通鑑、諸子百家、西方哲學史....
常識就是那些「八九不離十,大致不離譜」的知識。
▋ 11. 善用專家
使用專家的過程,永遠不能失去自己的腦子、失去自己團隊的腦子——不能讓別人的大腦替代自己的大腦。
(跟 AI 協作也是一樣)
怎樣判斷專家?看他是否有結構化思維的能力。慎用那些長期當官的專家,他們通常滿嘴屁話。(馮唐真的這樣說)
如何善用專家?自己要非常會問問題。
會問問題是一種超能力。
問問題的練習方式是秉持金線原理解題,沿著這個解題過程問出好問題。
測試假設、數據、事實的品質,
測試金字塔邏輯樹是否不重不漏(MECE),
測試邏輯論證是否紮實
把這些思考路線,拿來問專家。
同時,看你周圍誰很會問問題,拜他為師。
▋ 12. 善於估算。
麥肯錫稱「估算」為「信封背面計算」,意即哪怕是一個超級重要的數字,你也要有能力用簡單的幾行算式算出來。
估算也是一種超能力,大多數估算是在考驗你內心有多少常識。
▋ 13. 慎用殺器
殺器就是複雜計算工具,你應該盡量抑制自己想使用複雜工具的衝動。
因為複雜工具真的有用的地方很少,例如,人類還沒有任何已知工具可以預測一隻股票的漲跌。
馮唐也認為,幾千年過去了,我們面臨的管理問題仍然跟《資治通鑑》類似,解決手法也類似。
資治通鑑沒有用到高等數學,馮唐在麥肯錫待了十年也沒有用到。
解決管理問題的手法,還是在於掌握金線原理(結構化思維和表達)、熟悉人性、豐富常識、大量創意。
▋ 14. 狂開腦洞
結構化思維可以保證你在解題過程拿到七八十分,但要拿九十分以上,你需要開腦洞——創意。
逼自己換角度看事情,換方法做核心分析
喝酒、多喝酒、多喝很多酒
去大自然裡,去大自然裡跑十公里,在湖邊發呆,被落花和墜落的蘋果砸頭
多逛博物館,包括現代藝術博物館
多讀書
多讀奇書(馮唐推薦《不二》和《素女經》,其中不二是他自己寫的。)
多去古怪的地方
多和怪人、奇人喝酒聊天(非常有效)
如果團隊解題過程需要狂開腦洞,那你就會需要背景獨特的隊友:學藝術史的、精神分裂的、出過詩集的、連續創業失敗的。
▋ 15. 耍滑偷懶
「不作為」有時候是一種美德:接受一定的不確定性,不求盡善盡美,夠用了就不再窮追猛打,見好收兵。
偷懶不是真的偷懶,裡面有兩層重要智慧:授權下放的膽量,以及明白人力有限,所以接受天命。
馮唐自己在麥肯錫裡多次開夜車,甚至有 108 小時沒睡的經驗,他總結:幾乎每次都是負產值的,都是因為某個沒想明白的領導,逼自己無效工作。
▋ 16. 秉持公心
人是公司最重要的核能。
但是如果人們開始做事,事就大於人。
馮唐有次遇過一個經營如神的老闆,向他請教:
「老哥,您這麼多年做了好些投資和併購,包括歐美企業,現在看沒一個失敗,全是成功,這不符合常理啊。您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沒有私心。在做項目時,沒有私心,把自己放在事後面。」
「就這麼簡單?不是因為您天賦異稟?」
「就這麼簡單。我沒啥天賦,我普通人一個。」
Ego 是成事路上的最大阻礙。
在事面前,自我退後。
在團隊利益面前,個人退後。
▋ 17. 實事求是
解題者底線的底線,就是不要當那個指鹿為馬的趙高。
趙高指鹿為馬就是搞小圈子,他是壞人,最後不得好死。
要成事,你是來解題的,心中要只想著問題,不要想利益。
馮唐:「求真不一定能得真。但是不求真,那還能求什麼呢?還有什麼更能依靠呢?」
▋ 18. 鼓勵異見
好的團隊要強調「反對的責任」。
注意:是「責任」,不是「權利」。
如果你不同意,你「必須要表達」,哪怕你是級別最低,資歷最淺的。
而團隊內級別最高的人,應該是這個原則的推動者。
怎樣反對別人,不讓人反感?
一個方式是用假設法發問:「如果這個假設能成立,我們需要相信什麼?」從這裡面找出矛盾之處。
另一個技巧是用事實跟數據說話,事實勝於雄辯,邏輯勝於情感。
▋ 19. 提綱挈領
解決問題後,你必須不斷溝通,跟不同利害關係人說清楚明白這點。
大多數失敗,不是因為沒有結構化思維或者建構好的金字塔;
大多數失敗是當你開展拆解之後,建造龐大壯麗的金字塔之後,沒有回頭收斂,抓出核心要點。
建造了壯麗的金字塔,但是沒有修一條路,讓人們來到它面前。
馮唐:「再複雜的問題,也能總結歸納成一段話,甚至一句話。」
要提綱挈領,能否用簡報/視覺化/圖表工具來把複雜概念簡化,讓人更好懂?
可以,但那不是最根本的。
馮唐:「我 45 歲之後拒絕做 PPT。如果我不能在三頁 Word 裡面總結歸納,用三頁 Word 說服別人,算我輸。」
「智人已經繁衍十萬年了,《資治通鑑》已經存在一千多年了,張儀和蘇秦在戰國七雄之間縱橫遊走已經兩千多年前的事了,PPT 不過存在三十多年。要相信面對面,眼對眼,說出真知灼見的力量。」
在提綱挈領的時候,要注意不要說漂亮的廢話。
什麼叫做漂亮的廢話?聽上去很美,但不可能錯的話。(幹話)
「在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愛說漂亮的廢話來顯示他們的了不起。我的建議是,如果這些人不是你的父母或者你的領導,你直接拉黑這些人,多看他們一眼,算你輸。」
▋ 20. 交流溝通
曾國藩說過:「居官以耐煩為第一要義。」
對天生的解難者來說,沿著金線原理去解題雖然累,但很爽。
可是解題完成,拿到解決方案了,問題還沒有結束:你必須跟其他對象不斷溝通、訓練、交流。
解題者要把自己定位為「成事者」,你的目的不是拿到答案,而是成事,持續成事,持續成大事,於是交流溝通訓練就是必須。
耐煩,耐煩,耐煩。
特別是 CEO,你得要有心理準備把同一套話反覆說很多遍。
大概這樣。
很多我過去在工作上有顯著突破時,刻意逼自己練習的方法,幾乎都寫在這本書裡面了。我認為這是一本奇書。
這也是一本我不會只看一次的書——有太多地方,現在的我還看不懂了。
所以這本書,它可能會類似一種「對答案」的存在,是過個幾個月、幾年就可以回頭來再看一次的小書。
希望這篇書摘筆記,對你也有幫助。
這篇寫的真好,從重看到尾。買書去~
素女經與不二都是馮唐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