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倦怠」是所有創作者必然面對的問題。
尤其,如果你是靠這行吃飯的職業創作者,真的倦怠起來可是危及事業的,不可等閒視之。
但很無奈的是,針對「創作倦怠」這件事,往往被認知成「情緒不穩定」,甚至「鬧脾氣」,除了「休息一下、加油」以外,身邊的人很難給你更好的建議。
這個認知,錯誤得離譜。
創意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特質,但是維持「長期穩定的創意」是極度困難的。
因為,長期的創意不是爬一座山,而是永遠在爬山,是自我永遠在「重新定義自我」(the consistent reinvention of self)的過程。
換句話說,維持創意生涯是一種無限賽局,這個遊戲沒有最終的破關,唯一的目標就是克服倦怠,一直保持在局中:「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一直玩」。
那麼,怎樣才可以一直玩,當個一輩子的創作者?
有一本書可以提供非常具體的答案。
研究心流的科普作家 Steven Kotler 專門研究「巔峰表現者」(創業家、CEO、極限運動員、音樂家、**喜劇演員**)。
2021 年,作者將「巔峰表現」的研究成果,寫成《不可能的任務》(The Art of Impossible)一書,提供所有想要追求卓越的人具體操作知識。
尤其在「長期創意」這方面,作者提供了九個「心訣」,幫助我們成為一台無情的創作機器,在這場無限賽局中,一直玩一直玩。
九個心訣:
1️⃣ 技多不壓身:對你的創作進行圍城
2️⃣ 費里斯四藝:維持創意的四個生活習慣
3️⃣ 動能至上:不是這一場戰鬥,而是接下來的數萬場戰鬥。
4️⃣ 一哭二鬧三上吊:挫折就是你的助力
5️⃣ 七年之癢:對現況持續的不滿,讓你持續推出作品
6️⃣ 學習合作:創作是孤獨,但創意變現是團體戰。
7️⃣ 前浪死在沙灘上:永遠緊記著,後浪正在追著你。
8️⃣ 讓創意成為副產品:專心做好熱愛的事,創意自來。
9️⃣ 堅守承諾:對他人,以及對自己。
1. 技多不壓身:對你的創作進行圍城
"You can never have too many arrows in your quiver"(「箭袋裡的箭永遠不嫌多」)
作者 Kotler 舉例一本後現代文學的經典之作: 《萬有引力之虹》(Gravity's Rainbow)
小說背景設定在二戰德軍以 V2 火箭襲擊倫敦,情報機關發現美國某一位軍官發生性行為的地方,往往是火箭的落點(WTF???),由此開展故事。
這本巨作中,運用了大量的廣告文案、歌詞、短篇小說、政治文宣...等多種創作文體,讓人看了只能用撲朔迷離,五花八門形容。
在作家的職業生涯中,必須掌握各式各樣的技巧,以「媒介」與「形式」為軍隊,對你的創作進行「圍城」。
這很痛苦,因為學習用別人的媒介創作,意味著無止盡的掙扎。我們只在熟悉的媒介裡創作才會好玩。
但,這是維持長期創作能量的唯一方法。
2. 費里斯四藝:維持創意的四個生活習慣
Tim Ferris,美國一位出版多本暢銷書,製作 Podcast 節目《The Tim Ferris Show》曾經多次榮登 Apple podcast 全球第一名的作家,曾經列舉四項幫助他維持長期創意的方法:
1️⃣ 每天運動
Tim Ferris 推薦一天運動一小時,任何會喘的運動都可以。
(個人深刻同意這點)
2️⃣ 訂定「匠人行程表」(maker schedule)
在自己的行事曆中刻意空出一段足夠長的「只屬於自己的時間」,如果有需要進行複雜計算、分析或寫作,那至少空出四小時。
3️⃣ 長距離散步:
單純散步放空,不聽音樂或podcast,開啟大腦的預設模式(default mode network)讓潛意識好好工作。
4️⃣ 問出更好的問題
和那些會重構你的問題的人當朋友,讓你發現自己的盲區。
這點很重要,不只因為可以消除盲點,也因為重構問題會帶來好奇心,好奇心則帶來能量,讓你繼續前進。
3. 動能至上:不是這一場戰鬥,而是接下來的數萬場戰鬥。
維持長期的創作能量,比起追求作品的品質,創作者更應該追求創作的「動能」。
《百年孤寂》作家馬奎斯會在自己創作狀態最流暢、最興奮的時候,嘎然停止創作。
因為他知道創意不是單單一場戰鬥,而是接下來的**數萬場**戰鬥。
當你在最興奮的時候終止,你就為下一場戰鬥創造動能。
《老人與海》作家海明威也有這樣的習慣,他甚至會把寫到一半的句子放著,留到下一次再
4. 一哭二鬧三上吊:挫折就是你的助力
作者 Kotler 寫過 15 本書,且過程中,每一本都會遇到一樣的過程:一哭二鬧三上吊,每一本至少一次。
創作就是極度掙扎且挫折的過程,沒有鬧過哭過,都不算是直面創意的戰鬥。
該怎麼辦?
不怎麼辦,去哭,去鬧。(上吊就免了)。
佛洛依德曾提出「昇華」(sublimation)的概念,認為創作是將我們的原始動物性情感昇華為社會可接受樣貌的過程。
因此創作中,必定充滿各種挫折、痛苦、不堪、焦慮、飢渴...等等「動物性情感」。
跟直覺相反,這些痛苦,其實是有益於創作的。
神經科學佐證,充滿挫折情緒的問題,會特別卡在容易產生聯想的腦區,讓你在遇到別的資訊時,反而更容易聯想回來解決這個問題。
不把這些負面情緒當做壞事,欣然接受創作就是這麼難。
很快你會發現,挫折看似是阻礙,實際上是你的助力。
5. 七年之癢:對現況持續的不滿,讓你持續推出作品
全球最具有影響力的教育家 Sir Ken Robinson 認為,創意是在科技加速發展的未來裡最關鍵的生存技能,
並且對於長期的創意,最關鍵的元素是「持續性的挫折」。
這邊說的不是「一哭二鬧三上吊」那種強烈短暫的挫折,而是接近「七年之癢」,對現況有種持續的不滿:
「我可不可以更好?怎樣可以讓作品更好?」
作者曾問星際大戰導演 George Lucas 為什麼要一直推出星際大戰電影,
Lucas 說:「在這個宇宙裡,我就是神,而神不大滿意。」
6. 學習合作:創作是孤獨,但創意變現是團體戰。
維持一輩子的創作生涯,意味著你必須做到「創意變現」。
「創意變現」與「創作」是完全不同的兩套技能。創作是孤獨的,但是創作的生意,永遠都是團體戰。
能長期待在這個遊戲裡的創作者,不見得是最厲害的,但絕對是擅長好好與他人協作,好共事的那些人。
作者舉了他自己的例子。
作者表示,即便他的文字已經相當完美(好秋),為了讓編輯有事情可以做,他在交付書稿時,會刻意留下幾個糟糕的段落給他們修改,「好避免他們骯髒的小手手來碰我那些完美的句子」。
"These days, every time I turn in a piece of finished work, I intentionally include a few horrible paragraphs. It gives my editors something to do. It lets them feel useful. It keeps their grubby little hands away from my damn perfect sentences."
(Kotler, Steven. The Art of Impossible (p. 200). HarperCollins. Kindle Edition. )
不是,作者這個舉例,好像沒有顯示自己很好合作啊。
7. 前浪死在沙灘上:永遠緊記著,後浪正在追著你。
Burk Sharpless 是好萊塢一線編劇,他寫的電影腳本如「魔比斯」、「太空迷航」、「金剛戰士」等,製作預算都是幾億美元上下。
他表示,維持職業創作生涯的秘訣,就是從「競爭」獲得動力:
「永遠有人在追著我,我試著記得這點。我每寫一部電影,就有幾千部別人寫的電影沒有被選中」
「每一個 Burk Sharpless 後面都有五千個跟我一樣有才華的編劇,他們沒有選上只是因為他們運氣還沒到,還沒有認識到對的人,而有天他們會的。」
「我發現緊記著這點,讓我充滿動力。」
8. 讓創意成為副產品:專心做好熱愛的事,創意自來。
極限滑雪家 Gretchen Bleiler 表示:
「你不會某天早上醒來說:『今天的我要有創意』,你只能做你熱愛的事情,然後盡力抓住核心,讓創意自己展現。」
刻意追求創意是徒勞無功的,因為這等同於要求自己在大腦中拉出原本根本不存在的資訊。
只有專注在工作中,才能發現隱而未現的連結。
專心做好熱愛的事,創意自來。
9. 堅守承諾:對他人,以及對自己。
創意人士通常有多重人格的傾向。
「心流」概念的發明者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表示:
「創意人士通常含納兩個極端,他們不是作為一個『個體』存在,而是作為『多重體』存在」。
激動與平靜、聰明與天真、好玩與自律、狂想且務實、外向與內向、積極追求又無我、保守且激進、謙虛且自豪、熱情又客觀、敏感又冷酷...
這些原本是二選一的人格特質,在創意人士身上卻是「同時並存」。
是 yes, and ,而非 no, but。
電影導演必須同時保守嚴謹,又同時大膽進取挑戰傳統;
創業者在思考銷售策略時極端內向,在拓展生意時極端外向;
科幻小說作家創作時極端狂想,在執行行銷計畫時又極端務實。
這種多重人格的結果,就是創意人士時常處於情緒的大幅波盪之中。
Csikszentmihalyi (有夠難拼)認為:
「同時保持開放又敏感,創意人士同時讓自己受苦受難,也同時讓自己享受大量的快樂。」
「前衛讓人暴露在脆弱中。因爲你的追求時常毫無回報且引來嘲笑。開放性思考是創意的特質,也是非主流,也因此創意人士時常感覺被孤立與誤解。這些都是創作生涯帶來的職業風險。」
作者 Kotler 認為,身處於這個情緒雲霄飛車之中,維持長期的創意能量最關鍵的建議,就是「承諾」。
什麼樣的承諾?
第一,對他人信守承諾。
藝術家很難搞,但成功的藝術家一點也不難搞。
第二,對自己信守承諾。
如果你設下一個目標,你就要完成這個目標,這是對自己的承諾。
維持巔峰表現,本質上就是訂一個大目標,然後拆解成待辦清單。
每天唯一重要的事,就是把清單完成。
這就是學習「長期創意」這門「不可能的技藝」,維持長期創作能量的唯一做法。
尼瑪,原本排下週二發的文按到發送了 ARRRRRRRRR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