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電影《史塔茲的療癒之道》,或者說更像是「電影/紀錄片/喜劇/心理治療」的綜合體,覺得大有收穫,跟大家分享。
這部電影由 Jona Hill 執導,主要紀錄他和他的心理諮商師 Stutz 的對話,目的是把 Stutz 的故事記錄下來。
這不是理科太太 100 小時諮商筆記線上課那樣的東西。Jona Hill 拍了兩年,片中也在鏡頭前坦承他完全不知道怎樣剪輯這部影片,甚至為求真實,去除掉後製效果,讓原本的辦公室場景消除,原來他們正在攝影棚綠幕前面,製作出在辦公室心理諮商的場景。
即便製作過程漫長曲折,這部電影還是誕生了,內容充滿幽默,面對親人死亡內心的傷痛、面對母親的愛與傷害,不堪的自己等等,拳拳到肉的紮實對話,以及 Stutz 的睿智。
這部電影最有價值的,是 Stutz 提供的「工具」。
The Tools.
Stutz 表示,像主流諮商師只針對個案的故事提問:「那這讓你感覺怎樣?」,他認為這些都太慢了。
他也不是那種「七天療程讓你重新找回自信」之類的狗屁雞湯作家,他只是看過太多諮商五年十年沒有結果的個案,認為這樣太不合理。
他要求他的個案至少要在一兩年內有所進展,並且,他想要個案第一次來之後,走出他的辦公室回家就有一些「功課」可以做。至少要讓個案感覺:「我有主控權,改變是真的可能的。」
他的做法,就是他所說的「工具」(The Tools)。
電影中的對話和故事非常之精彩,極力推薦你去看這部。
這邊我想把裡面提到的「工具」和一些基本概念拉出來分享。
人生永遠逃不了的三大必然:痛苦、不確定性、日夜勞動
影片中,Stutz 一再提起,不論你的收入名氣身份地位,所有人永遠都逃避不了的是三大要素:「痛苦、不確定性、日夜勞動」( “Pain, Uncertainty, Constant Work“ )。
Part X
為何人生永遠都有這三大要素?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的終極對手: “Part X”。
Part X 也許可以翻譯成「心魔」,或者你想要翻譯成「我的X」、「X我」也可以,只是比較像是在色色。
總之 Part X 是每個人生命中都存在的一個「對手」,它的任務是阻擋你活出自己,阻擋你成為你原本可以成為的人,讓你害怕,讓你焦慮。
Jona Hills 講得最好:「沒有了 Part X,就沒有對抗,也沒有英雄旅程,也就沒有故事。」
我們的生命不是來到了某個地方,某個狀態就一切圓滿了。生命中某種意義,就是一段不斷對抗 Part X 的英雄旅程,直到死亡。
快照幻影(The Idea of Snapshot)
Part X 是隱形的。它會以各式各樣的方式呈現在你的生命路途試探你,像是耶穌走入沙漠四十天,魔鬼以各種誘惑出現,試探這位救世主一樣。
這些試探的最常見型態是一個句構:「只要我可以___我的人生就完美了。」
「只要我年收五百萬,買一棟信義區豪宅,我的人生就完美了。」
「只要我公司上市,把它脫手賣了發財,我的人生就完美了。」
「只要跟隔壁班那個長髮熱舞社妹子交往,我的人生就完美了。」
「只要午餐能吃到滷肉飯,我的人生就完美了。」(等等好像太容易了)
真是這樣嗎?別忘了人生三大要素:「痛苦、不確定性、日夜勞動」。不管你的生命處在哪一個狀態,這三個夥伴永遠不會缺席。
年收五百萬之後,你只是擁有了年收五百萬的「痛苦、不確定性、日夜勞動」。
Stutz 將這些我們內心時常浮現的美好想像稱為「快照幻影」,由 Part X 製造出來,讓你永遠覺得現在的自己不夠好。
和不堪的自己和解
第一個工具,也是影響我最大的,是 “The Shadow“。
Stutz 要你回去找你的內心,去找到那個你最不堪的,最羞恥的,最不願意成為的你自己,那就是你的 Shadow,你最羞恥的自己。
每一天生活,每一件事,都和為了隱藏這個自己有關。你可能特別努力工作,是為了隱藏那個無能無力的自己;可能特別風流,是為了隱藏那個被母親忽略,對女性無法好好說話的自己。
我們都有 Shadow。而且可能不只一個。
回去最不堪的自己的那個場景、當下,和那個自己對話。問問看他的感受如何?還好嗎?被自己忽略了這麼久,有什麼話想說?
問問他最想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有什麼事是現在的自己可以幫他,或者一起完成的?
單純跟他聊聊天。
就這樣,聊天。他只是被你忽略了許久,而就跟任何人一樣,他也需要被看見,被重視。
這感覺有點像是自己在大腦裡觀落陰,會有一點點人格分裂的感覺,分不清楚哪個是自己。練習一陣子之後,就會比較習慣於切換。
脫離迷宮
有時候我們會卡在一個「恨」上。
可能是某一個待你不公的長輩、一個霸凌你的同學、一個職場裡的小人…對特定某人的怨恨,會讓你的人生糾結在這股怨念裡過不去,覺得世界待你不公平。
Stutz 提供的工具是:愛的光波
想像你被愛所包圍。就是抽象的愛。不要問這怎麼可能,想像就對了。越濃厚越好。
那些滿滿的愛慢慢吸收灌注到你的心臟裡,像是集飽氣的水球
把這個滿滿的愛噴射到你所討厭的人身上,讓他被你的愛所包圍。
這是一種讓自己脫離語言脈絡下,重新意識到自己有能力愛他人,有能力放下怨恨的方法。
另一本書《魅力學》也有寫到類似的如何放下怨恨的方法,則是透過書信:
寫一封長信給曾經待你不公的人,把所有心裡想寫的都寫乾淨
(一定要手寫,不可打字)
再來寫一封從他的角度的回信,內容都是寫你所想要聽到的內容,他的道歉、他的悔過…之類。
就這樣,不用寄出去,燒掉、留著、裱框,隨便你。在你寫完的當下,任務就完成了。
這兩種練習,第一種從視覺與體感出發,第二種從語言文字出發,其實都是同樣的目的:盡棄前嫌,重新學會愛那個人。
這和那個人犯了多大的罪過,那人是否真的有悔改,是否有道歉都沒有關係。
原諒是為了讓自己放過自己,和他人無關。
處理失去
因為人生三大必然,我們都必須面對「不確定性」。
過度執著在某一件事情,可能造成完美主義而害怕前進,或者過度追求以至於開始耍小手段走上歪路。
但完全不執著,又變成不在乎這一件事情,那根本沒有追求的必要了。
最理想的狀態是,能夠用心全力追求一件事,但是又完全可以接受失去這件事。讓自己就像是微積分裡逼近的概念一樣,無限接近但始終沒有達到。
Stutz 的工具:墜落
想像你雙手抓著一顆大樹的枝幹,高高的懸在離地好遠的地方,你深怕掉落,因此抓的緊緊的。
但你還是放手了。
你緩慢地墜落。
你發現你並不是墜落到地面上,而是墜落到太陽上,你的身體瞬間被燃燒成無數的小碎片,和太陽融為一體,成為一個充滿愛的光波
你抬頭看看四周,發現身邊有無數個太陽和光波,他們默默跟你說一句話: We are everywhere.
這個工具很酷,你可以用各種版本去想像:電影運鏡、卡通版、EMO版、黑白默劇…細節越多,越逼真,這樣做的效果就越強烈。
具象化練習
Stutz 提供的工具,都是在「想像一個具體的情境」,方便你直接操作。
具象化練習有用,是因為大腦沒有辦法分辨輸入資訊的真假,想像的畫面跟真實的刺激一樣有幫助。
最常見的例子是安慰劑效應,當患者被告知這是全新的實驗性藥物,但實際上給的是一般維他命,也會產生統計上顯著的病情改善。甚至更厲害的是,當患者被告知這其實只是安慰劑,患者吃了還是有用。
運動員的其中一項訓練,也是盡量深刻地想像上場後的每一個細節,讓大腦反覆出現在比賽現場。
大腦的想像確實是可以直接影響生理的,具象化練習可以協助我們走過一些單純靠思考無法跨過去的檻。(但請不要拿這當做治療癌症的方法)
不過當然,這些練習可以幫助你走過一些檻,但不能取代心理諮商和身心科藥物。心理疾病就是病,有病就該治療,不是說幾句話就可以解決的。
人腦有 1000 億個神經元細胞,會出事根本就是必然,一個人活到老死大腦都沒有出現任何異常那才是奇蹟。
之前有看過演員推薦~但遲遲沒有動力去看Q_Q
可能還不想面對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