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讀的書是《從零到一》,也是我初步認識 Peter Thiel 這個人的思想的經典書籍。
Peter Thiel,PayPal 創辦人之一,美國創投界的知名人物。
Thiel 絕對是奇葩爭議人物,他有好幾個亮點事蹟:
1. PayPal 團隊後來被稱為「PayPal Mafia」(PayPal 黑手黨),成員包括 Elon Musk(特斯拉、SpaceX)、Reid Hoffman(LinkedIn)、Steve Chen, Chad Hurley, Jawed Karim(YouTube)、Jeremy Stoppelman(Yelp),這個團隊後續創造的公司,總價值超過數千億美元。
2. 2004 年成為 Facebook 第一個外部投資者,當時所有人都認為網路社群媒體已經飽和了。
3. 2004 年成立 Palantir Technologies,今天是軍事數據分析的重要公司,據傳這間公司協助美國政府找到了賓拉登。
4. 史丹佛法學院畢業,曾面試美國最高法院的書記官職位,但落選,他說「被拒絕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
5. 2011 年成立「Thiel Fellowship」給 20 歲以下年輕人 10 萬美元鼓勵創業,前提是他們要輟學,在美國引發巨大爭議。
6. 極致追求抗老化與延年益壽的研究。
7. 面試人的時候最愛問一句話:「有什麼重要的真理,是你相信但大多數人不同意的?」,也是這本書的核心概念。
《從零到一》這本書,是來自 Thiel 在 2012 年史丹佛開設的課程「Computer Science 183: Startup」(CS183:新創公司)的筆記。
當時有一位非常認真的學生 Blake Masters 寫了詳細的筆記,在網路上瘋傳,於是最後他們就一起合作把筆記改寫成了書。Blake Masters 後來也成為了連續創業家。
我實際上閱讀,感覺雖然討論的問題是「如何創業」,但實際上並不是很有架構,比較像是 Thiel 個人部落格收錄集。
但其實,我反而更喜歡看這種沒有架構的書。
因為常常「沒有架構」只是表象,在文章背後,你會看到這個人背後的思路怎樣流動。
例如, Thiel 在論述「這世界還有很多財富可以創造」的時候,一路從文藝復興時代哲學家培根怎樣為了研究「對抗死亡的方法」把自己染上肺炎搞死,講到 UnaBomber 連環炸彈客的世界觀,看了真的非常過癮。
我對這本書寫了不少筆記,跟你分享:
1. 一間好公司,就是沒有人跟你競爭的公司
2. 「有什麼重要的真理,是你相信但大多數人不同意的?」
3. 思考十年後的佈局,而不是當下。
4. 任何人都必須理解「頭部法則」(The Power Law)
5. 如何找到能打造鉅額財富的「秘密」
6. 只要世界還不完美,你就永遠有機會打造財富
▋ 一間好公司,就是沒有人跟你競爭的公司
Thiel 是著名地排斥「競爭」的人。
很多人都會說「商場如戰場」,把生意比喻為戰爭,這反射了我們社會的一種迷信:做生意,就必須是「競爭」。
實際上,當你找到真正有效的創新,你根本不需要跟人競爭。
這也是書名《從零到一》的由來:從 0 到 1 代表去創造全新的東西,從 1 到 n 則是去複製現有的模式,進行後續的規模化。
大多數的企業都是從 1 到 n,追求更多、更大,但也面對大量的競爭,因此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
但從 0 到 1,找到一個幾乎沒有人跟你比較的地方,你就可以做到「如入無人之地」。
在 Peter Thiel 的哲學觀中,重要的第一件事是:不要模仿別人的點子。
在《 Wanting:The Power of Mimetic Desire in Everyday Life 》這本書裡有個很重要的觀念:人們互相競爭、戰爭、殘殺,並不是因為我們非常地不一樣,而是恰恰相反,因為我們一模一樣。
我們會不知不覺中模仿別人,把別人的慾望看成我們自己的慾望。所謂「受到某某某啟發」,其實說穿了只是「找到模仿對象」而已。
模仿會導向競爭。因為我們都想要一樣的東西,所以才需要跟人搶同一件事。
在競爭壓力之下,也會讓人放棄創新,回頭選擇保險牌的做法。
在矽谷中,很多創新都是來自反社會、亞茲伯格的怪咖,一個可能原因就是因為他們根本不在乎身邊的人在做什麼,因此他們不會被 mimetic desire 影響。
Thiel 認為,新創公司最強的優勢,並不是大家常說的靈敏度,而是「全新的思考方式」。
這是新創團隊真正在做的事情:質疑所有現存的點子,然後從零開始打造生意。
▋ 「有什麼重要的真理,是你相信但大多數人不同意的?」
那麼,如何找到一個難以有人跟你競爭的商業點子?
Peter Thiel 在書裡一開頭就問你:
「有什麼重要的真理,是你相信但大多數人不同意的?」
在日常生活,這個東西叫做「獨特看法」,而如果你把這個看法拿去市場上驗證,這就有機會變成「完美的創業點子」。
例如,AirBnB 創辦人剛提出「讓人把自己家的房間出租」這個點子之前,他們身邊幾乎所有人都反對,認為沒有任何一個美國人會願意讓陌生人來住自己家。
他們的「獨特看法」,就是相信:人們會願意把家裡的閒置房間出租,即便要讓陌生人住在自己家裡也可以。
他們把這個洞見,拿到市場上測試,最終成為了市值上億美元的企業。
當然 AirBnb 成功不是那麼簡單,但這是一個關鍵的起點:
「有什麼重要的真理,是你相信但大多數人不同意的?」
(”What important truth do very few people agree with you on?”)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學校裡面的所有「正確答案」,都是大多數人同意的;
而且,當你說出這些觀點時,每個人都會覺得你是個瘋子,所有人都會反對你。如果一個看法說出來很帥,很有道理,那代表市場上早就在做了。
(從這點來看,台灣社會不只在資本法規環境上對創新不友善,在文化上也是——許多人連選擇工作都要家裡長輩認可,那距離「瘋狂的獨特看法」是真的蠻遠的了。)
但如果你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你就可以把這個問題進一步翻譯成商業上的語言:
「有什麼高價值的公司,是目前沒有人在打造的?」
(”What valuable company is nobody building?”)
如果你心中有這樣的一個「獨特看法」存在,這會是你最好的創業「秘密」。
新創團隊,就是一小群願意相信這件「秘密」,一起共謀讓這件事成真的人。
從這點來看,新創團隊絕對不是正規的公司,反而更像是一種密謀的邪教,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凝聚在一起的幫派。
▋ 任何人都必須理解「頭部法則」(The Power Law)
為什麼 Thiel 這麼極端,強調一定要找到「根本沒有人跟你競爭的創業點子」?
他背後一個很重要的的邏輯,是「頭部法則」
頭部法則的意思是,前 1% 的公司會賺取極大報酬。而且是「大於所有其他公司的總和」等級的極大報酬。
在生活上及各地,你都可以看到頭部法則在作動。
例如,虛擬貨幣市場裡面,「比特幣」就佔據了超過一半的全球虛擬貨幣總價值,大於剩下所有幣種的總和。
對 VC 創投基金管理人來說,這是整個行業運作根基的核心原則:他們可能投了十間新創全部都失敗,但是第十一間取得巨大的成功,賺到的錢遠超過賠掉的錢。
所以對於一個 VC 投資人來說,他的首要原則就是:你投資的公司,至少要有潛力能夠賺取你「整個基金規模」的報酬。因為你大多數的投資都會失敗,你必須確保每個投資標的,都有機會帶來巨額報酬的企業。
「頭部法則」不只是對投資人重要。Thiel 認為,所有人都應該理解頭部法則在他們生活裡的作用。
對創業家來說,你也必須選擇能賺取超巨大報酬的創業主題,因為你要投資你的心血精力在那上面。你有九成的機會會失敗,但你要確保在那一成的機率裡,報酬非常大,才有機會賺回來。
對一般人來說,要盡可能選擇能賺到巨大報酬的職涯賽道,因為你要投資你的人生在那上面。
Thiel 說:「在一個頭部法則的世界裡,你無法承擔『不認真思考你的行動落在曲線哪個位置』的代價。」
“But in a power law world, you can’t afford not to think hard about where your actions will fall on the curve.”
簡少年也跟我說過類似的概念:「你的生意十年順風順水,你是否可以做到十億以上的報酬?可以才花力氣去做。」
選擇比努力重要。
選擇「做什麼事情」的重要性,遠大於你「是否把那件事情做好」。
你有多認真思考你做的選擇,可能遠比你有多努力工作還要重要。
▋ 只要世界還不完美,你就永遠有機會打造財富
「可是加恩,Thiel 說的『秘密』這麼難找,這世界上真的有這種可以創造巨大報酬的創業點子嗎?」
這個問題,我順便幫你延伸:「如果我都想得到,全球七十億人口難道就沒有任何一個人已經想過了嗎?」
Thiel 書中寫了很長的一段分析,但他的核心論述其實蠻簡單的:
如果有一個世界,所有可以被開發的商業點子都已經被開採完了,所有使用者痛點問題全部都被解決了,完全沒有這種「巨大報酬的創業秘密」存在,
那就意味著,這世界上所有的痛點問題都被解決了。
那麼,照定義來說,我們應該活在一個完美的烏托邦世界裡面,經濟市場應該是 100% 有效率的,沒有任何經濟泡沫存在的,沒有任何環境問題危機,沒有任何人生不適感——因為所有的問題都被解決了。
這明顯是不可能的。
現實是,很多人肯定都想過「超完美的創業點子」,而可能真的都是可以拯救世界、改變世界的超強點子。
但問題是:
想到的人不一定會去「跟市場對答案」;
即便真的去對答案了,也不一定成功。
所以你永遠可以找到「秘密」。
Thiel 認為,四十年前邪教四處都是,因為當時人們對於新點子、「我不知道的知識」抱持很開放的態度。
但今天的社會(他成書時間是 2013 年),你很難成立一個新的邪教了。沒有邪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同時這也代表社會更難擁抱新的想法,成立新的公司。
我們活在一個越來越不相信「秘密可以被探尋」的年代。
不相信,不代表這件事不存在。
如果你想要創造異於平均值的財富,你必須看穿這件事,並且理解:只要世界還不完美,就有人們尚未發現的「秘密」,就有打造財富的機會。
▋ 如何找到能打造鉅額財富的「秘密」?
好,既然這世界上存在人們尚未發現的「秘密」,那你一定會問:怎樣找到它?
這個問題很難,等於是要問:「怎樣回答『有什麼重要的真理,是你相信但大多數人不同意的?』這個問題?」
我看了 Peter Thiel,以及 Paul Graham 也有開過創業課程,他們都沒有辦法徹底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我們其實應該要慶幸。如果這個問題可以輕鬆被回答,那「秘密」就不是秘密了,你也就沒有任何創業的機會了,而是誰有資本,誰就真的可以壟斷了。
不過,Thiel 還是有提到一些方向。
秘密可以分成「自然世界的秘密」,以及「社會世界的秘密」。
要找到「自然世界的秘密」,一個很好的地方是學校,但是你要反過來看:「有哪些學科是對人類生活重要,但傳統學院裡面幾乎沒有,但只有在少數學院裡面有的?」
(”Are there any fields that matter but haven’t been standard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例如,哈佛有物理學,但沒有營養學。
人類對營養學的理解還很淺薄,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東西是最適合人體的。早期的食物金字塔觀念(低脂肪,高澱粉)很有可能只是大食品廠商遊說之下的研究結果。
也就是說,去看「冷門科系」的領域內容在研究什麼,可能是一個機會。但要注意:不是所有冷門科系都有市場價值。天文學也是冷門科系,但天文學對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也不太重要。
大方向就是:「反過來想」。
當所有人都用同一套邏輯在思考的時候,主動去探尋那些邏輯的反面、空白面、間隙。
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意思。
▋ 思考十年後的佈局,而不是當下。
Thiel 也認為,當你找到了這個「秘密」,絕佳的創業點子,開始行動之後,
你要刻意把思考專注在「你怎樣可以一直活著」,也就是「企業韌性」,而不是短期報酬跟暴力成長。
2013 年,Twitter 的估值是 240 億美元,是紐約時報總營收的 12 倍。
但是,Twitter 是虧錢的公司,紐約時報才是賺錢的公司(當年賺了 1.33 億美元)。
為什麼 Twitter 明明虧錢,還可以估值這麼高?
因為投資人看好 Twitter 在未來會獨佔市場,可以產生大量的現金流。
但紙本報紙,那是不可能有獨佔的一天了。
在矽谷的生態裡,大多數科技公司能賺到錢,都是十年後的事情,一間公司在今天的估值,是他們在未來可以賺到的錢的總和。
所以一間科技新創公司,最重要應該思考的問題是:「這間企業在十年後,還存在嗎?」
你必須優先考量企業韌性,優先做那些可以讓自己長期活下來的工作項目。
這點不容易。創辦人面臨對投資人的壓力,往往會追求可見的短期成長、數字達標;相對的「企業韌性」很難用數字衡量,更難以施力。
但是追求短期成長的努力,很容易就讓你忽略了企業最核心的產品力。最經典的失敗案例是 Groupon,他們快速地吸引到了數百萬的在地小店家跟他們合作,但沒辦法讓這些店家持續回頭合作。
對於個人也是如此:我們很容易被短期的快速成長給吸引,想要追求資產暴漲三千萬的故事。
但一昧追求,只會讓你忽略最重要的問題:「我XXX作為一間企業,十年後還能繼續賺錢嗎?」
追逐金錢是容易的。追逐長期打造價值,建構自己的護城河,更是一個思考上的自律挑戰。
好啦,大概這樣,這篇文章也寫了 4000 多字了。
我最有感的部分,是最後一點「思考十年後的佈局」。
最近推出《AI 電馭寫作》課程,賣得還不錯,但也讓我第一次體驗到短期暴力成長的快感,以及一個人怎樣可能迷失在這裡面。
推出課程之後,這段休息時間,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十年後的周加恩作為一間公司,會做什麼事情?」
當你把時間線拉到這麼長,很多事情重要/不重要,答案都會自己浮現。
例如,雖然我推出的課程是教你如何 AI 寫作,但我並不想要當所謂的「老師」,尤其是那種「只教你如何自媒體變現,來做到自媒體變現」的 KOL 老師,我覺得那沒有太大的意義。
我更在乎這門課是否解決了真實的問題,是否真的創造了一點價值,有幫助到人們更好利用 AI 工具來幫助寫作。
這意味著,我會花不少時間在更新課程本身,這點跟一般線上課要最大化陌生觸及、賺取最多收益的策略,是不太一樣的。
另一方面,這次賣課的經驗,也讓我不斷地在思考「究竟什麼是財富」這個問題。
這段歸零時間,我想通了一個重要的觀念:「財富的本質,就是知識。是人類如何把無意義的材料,轉化成有意義的『資源』的知識。」
知識產品/軟體產品,更完全是這點的展現,把一堆無意義的位元,重新組合,轉化成有意義的「課程資源」。
想通這點之後,從這個切角出發,我發現自己開始對經濟學、資訊理論、複雜科學,以及創投等領域似乎挺有興趣的。
所以,之後除了創作者相關的寫作,也應該會多寫一點這方面的內容。
PS:我為了推廣《AI 電馭寫作》的觀念,製作了兩個免費資源:
1. 《如何用 AI 寫出自己的獨特風格?》
2. 《創作者躍遷:從零到一的 10 個寫作心法》(每天寄送一封,分成十封發送)
如果你還沒有收到,請填表領取。
PPS:剛寫完這篇文章,就看到最近 Peter Thiel 在大談反基督跟世界末日的衛報報導,附上在這邊幫助你平衡一下。
Thiel 成就很屌,成立 PayPal 跟 Palantir 很屌,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見與盲點,不是成就很屌的人,說話就可以全信。
畢竟,要回答「有什麼重要真理,是你相信但大多數人不同意的?」這個重要問題,首先大前提就是獨立思考。
這篇含金量真高,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