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
週末愉快,我寫信來是要跟你說,本週的 podcast 上線了!聊 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
林語堂是一個很特別的作家,民初時期的爆文寫作者,也是語言學家,又同時是中文打字機發明人(典型的傾家蕩產,讓他負債累累的失敗產品QQ)。
《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也是一本很奇特的書。全書只講一件事:「chill 一點,好好享受人生。」,卻闡述了 482 頁。(他有點嘮叨)
1937 年出版的書,預告了現在美國社會 Mark Manson《The Subtle Art of Not Giving a F**k》或 Carl Newport《越平靜,越有生產力》之類的書籍的論點:「放鬆一點,不要這麼追求成功」。領先時代將近 90 年。
尤其他的副標題 “The Noble Art of Leaving Things Undone” ,「不要把事情做完的高貴藝術」真的很有格調。我一直覺得這本書應該翻譯成《閒散的藝術》。
他的寫作對象是對中國哲學不熟悉的美國人。但很巧妙的是,時空穿越到今天,從小受美國文化薰陶長大的我們,竟然也成為了那個「對中國哲學不熟悉」的美國人。
所以這集 podcast ,我介紹了他如何闡述「閒散的藝術」,當然還有這位幽默大師的幹話(他寫了一整章的文字在辯護抽菸的好處)。
播客裡頭還是有不少我的觀點闡述。我覺得有點對不起林語堂本人,但是他也拿我沒辦法。
Podcast 裡,我提到了「優越語句」這件事。
口語上講得可能不清楚,我還是想用文字說一下。
有些 KOL 很喜歡用「優越語句」來講話。
例如,他剛研究完了怎樣用 AI 寫作,跟大家分享自己如何高效率同時,順手接一句「人們如果不好好學習,就會被擅長 AI 的人碾壓」,
這前後兩句接在一起,言下之意暗示:「我已經在碾壓你各位了。」
這真的是一個很奇怪的講話方式。
我知道這是在「塑造個人專業形象」,但是,你幾乎不會看到別種商品用這種語言行銷自己。
鬍鬚張不會說:「如果人們不好好吃飯,小心你會被吃飽的人鄙視。」
海倫仙度絲不會說:「你如果不好好洗頭,小心你會被沒有頭皮屑的人鄙視。」
寶島眼鏡不會說:「如果你不配一副好眼鏡,小心你會被視力良好的人鄙視。」
大量使用優越語句,說的人認為這沒毛病,聽的人也竟然接受,這大概是只有在自我成長領域才有的詭異現象。
但也許,這是人的本能。
小學時代一定有一個炫耀卡車鉛筆盒的同學(還附上小不拉嘰的鏡子,跟專門放橡皮擦的盒子,有兩個不會轉的輪子,一點屁用都沒有那種)
炫耀,也是社會創造財富的主要動能。富人可以花三百萬買一個 Nadal 打網球時戴的手錶炫耀給朋友看,即便他從來不打球,啤酒肚長得跟瑜伽球一樣大。
我也不例外。
最近我在卡片筆記上有所感觸,也很容易會想要說「你如果不學會卡片筆記,就會被卡片筆記者輾壓!」這樣的句式,本能地想碾壓各位。
有時候這種文字會從我手上偷溜出來,發布文章後才看到,都會想掐死自己。
印象中 Manny 講過很傳神的形容:「別想在我身上發揮影響力」(我在 paraphrasing),大概是這個感覺。
站在金字塔對你指指點點的姿態只對焦慮的人有用;明眼人看真的很反感。
我欣賞的人,大概都是像社團裡的隔壁班同學,他剛好發現了什麼酷東西,跑來跟你分享那樣。
關於這點,真的就是自我警惕。哪天我也開始「你如果不學會卡片筆記法,就會被輾壓」、「你如果不學會 AI,就會被輾壓」...
請截圖這篇文,毫不留情地退追蹤,留下負評罵死我。
我會需要的。
多發了一封碎嘴,希望沒有讓你的收件夾太亂。
這陣子也比較確定電子報的發信規律了:「二、四發文章,六發一個 podcast 文」,總共一週三篇。
如果你覺得有點太吵的話,可以點信件下面的按鈕 “unsubscribe”,我的文章都會在 substack 這裡,想看還是可以隨時來看。
這兩天天氣不錯,祝你週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