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我在臉書上大量寫作之後,我得出了一個心法,叫做「51 分就好」。
「文章永遠不會有完美的一天,你再怎樣努力,你也只能寫出 51 分的文章,因此追求 51 分就發布。」
這個觀念的核心是:什麼叫做「好」的文章,其實是完全主觀的,而且在不同的受眾是完全不一樣。
一直想著「我要寫出很好的文章」,這是一個無止盡的迴圈:根本沒有人知道什麼叫做「好」的內容標準。
你不知道,我不知道,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發布,然後讓市場數據跟你說話。
所以你唯一能做的,就是 51 分:
50 分來自你把話給說清楚了,讀者看得懂你要表達什麼;
1 分則是,你有一個獨特的觀點、料、內涵、資訊、情報、經驗、故事...換句話說,你有一個自己的「料」。
在我寫出 500 篇文章之後,我可以確定:在文章發布之前,任何試圖做超過 51 分的努力,都是徒勞白費的。
你只會被完美主義控制,你會被心魔逼迫著追求「下一個更好」,然後讓自己卡在原地空轉。你必須盡快脫離這個迴圈,做到了 51 分就發布。
光是做到這點,你就可以贏過 87% 還在被完美主義控制的人。
其實在我剛開始寫作時,這個心法叫做「60 分就好」。
但大概寫了半年之後,我發現這句話還是有問題。因為 60 分就是及格,這時候完美主義還是有機會作祟,進來跟你說:「誒誒,這樣不及格吧?你連這樣都沒做好也太糟了吧?」
我困擾這件事好一陣子。
直到有一次,我偶然在《躍遷》讀到:韓國圍棋大師李昌鎬十六歲得少久冠軍,橫掃中日韓三國棋手,號稱「石佛」的故事。
他下棋有個特點:很少有「妙手」,也就是圍棋中精妙的一手,解開困境或敗局的關鍵,有時甚至一子制勝。
他說:「每一手,我只追求 51% 的勝率...我從來不想一舉擊潰對手」。
這是他讓對手最痛苦的策略:「半目勝」。一局棋幾百手,最後清盤下來,贏你半目。
妙手爆擊當然很爽,但是追求妙手會讓人失去冷靜,心神搖晃。
追求穩定的 51% 勝率,你反而可以穩定地不斷累積與複製。
隨著我看越多書,我發現這樣的例子,在太多地方都重複出現了:
Roger Federal 贏了人生 80% 的比賽,但他的賽局真正得分率只有 54%——「贏家的日常,細看充滿失敗」。
第一個成功插旗南極點的探險隊,是來自挪威的 Amundsen,他們不論天氣好壞,堅持「日行二十英里」原則。好天氣絕不多走,壞天氣堅持推進——「穩定勝過躁進」。
我得出一個結論:你根本不應該追求爆文。爆擊很爽,但這會讓你失去冷靜,心神搖晃。
你應該追求的是佔據在不敗之地,讓自己先不會被清算出場,然後慢慢累積細微優勢:51 分就好。
這是我在寫作上得出的心法,而最近我發現,在做困難決策上也是如此。
▋ 把「51 分哲學」應用在困難決策
在製作《電馭寫作》的課程過程中,我要面對太多沒有標準答案,甚至連好或壞的標準都不知道怎樣判斷的「棘手問題」了。
該用怎樣的行銷漏斗?該面對怎樣的受眾客戶?我應該定價多少?我是否該做差別定價?我該不該開設 27 日挑戰讓課程更好吸收?
最糟的是,這些決策你執行的當下,到你收到市場的回饋,可能還要個好幾天。這好幾天裡面是很難睡覺的。
大概在上一週,半夜失眠在床上翻來覆去的時候,「51%」這個數字出現在我腦海。
忽然間我想通了:「51 分就好」的哲學,也可以應用在決策上。
在我創業的路上,我會需要不斷做出大量的困難決策。
我一定會做出錯誤的決策,我也會做出正確的決策。
只要我的錯誤決策不會讓我清算出場(控制好下檔風險);
只要我維持正確決策比例是 51%,
只要我一直有穩定的微小優勢,我就會繼續前進。
原子習慣中提到,每天進步 1%,一年之後你會翻 37 倍。
其實 51% 已經是超乎理想的標準了,因為我對的機率 51%,錯誤的機率 49%,那代表我的優勢其實是 2%,我一年會翻 1377 倍。(註一)
我不可能追求每個決策都是 100% 正確,但 51% 的勝率是我可以達成的,只要我有盡力照著決策系統操作,我就可以維持這個決策的贏面微小超過輸面。
想通了這點,我就比較好睡一點了。
▋ 我實際應用「51 分哲學」的方式
⇨ 1. 只用一半的力氣做事
在創業上,我聽過最好的心法是簡少年跟我分享的一句話:
「只用一半的力氣做事,因為你會需要用另一半的力氣來收拾爛攤子;
如果你沒有爛攤子好收拾,那你就要用來休息,因為你很快就會遇到爛攤子。」
於是這個「只用一半力氣做事」的心法也符合「51 分哲學」:只用 51 分的力氣做事,因為你會需要用 49 分的力氣拿來思考、休息、收拾爛攤子。
在大學的時候,就聽過台大校長傅斯年的名言:「一天只有 21 小時,剩下的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當時只會覺得,幹,古早人真的時間太多,一天沉思三小時也太奢侈了吧。
但現在發現,沈思三小時,可能只是剛剛好。
隨著自己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能動用的資源越來越多,我的決策就必須越來越謹慎。
因為,現在我手上處處都是槓桿:內容、程式、自動化、AI 代理、課程產品、流量、粉絲、團隊、人力...
我現在真的是除了「資本」以外,所有的槓桿都動用到了。
這意味著我的正確決策,會被槓桿放大;但我的錯誤決策,也會被可怕地放大。
我必須避免自己太快用用直覺做出錯誤率高的決策,而是用系統二慢速且吃力的思考,確保我做出 51% 贏面的決策。
⇨ 2. 隨時準備好犯錯
我記得在 Chip 與 Dan Heath 的《Decisive》書中讀過一個概念做決策的 WRAP,其中 P 就是「準備好犯錯」——你的決策永遠有可能是錯的。
就像是打拳一樣,區分職業拳手跟街頭混混的差別,就是在於「有沒有準備好犯錯」。
職業的拳手隨時有退路,準備好自己可能會犯錯,因為他們很清楚每一拳都可能被反擊,拳擊局勢變化極為快速,你當下判斷「正確」的出拳,可能在下一個毫秒就馬上變成「錯誤」。
街頭小混混則都想當「一拳超人」,所以把全身的力氣全部投入在那一拳上,這會透露出太多「拳頭來囉!!」的信號跟破綻,任何訓練過的對手都可以輕易躲開,然後輕輕拌你一腳就倒了,非常好打。
(多好打?我在拳館有個朋友的休閒嗜好是去酒吧找人挑釁打架...這真的小朋友不要學)
既然我要隨時準備好犯錯,我會直接預設我做的決策永遠有 49% 的機率錯誤,51% 機率正確。
那就形成了「薛丁格的決策」:在我真正交卷對答案之前,這個決策同時「對」也「錯」。我們可以稍微改一下狄更斯《雙城記》名言:「這是最好的決策,也是最壞的決策」。
所以,每個決策我都必須做好「最好與最壞的打算」。
我會預想好在 49% 可能發生的錯誤情境裡,我打算怎樣處理——當市場反擊你一拳的時候,應該怎樣躲開。
我也預想好當 51% 成功情境,打算怎樣追擊——當對手被你打中了,重心被破壞了,你怎樣進一步追打。
我之前說,在《電馭寫作》推出的時候,我心裡一直想著要去找隔壁墨西哥阿姨打零工,連西班牙文都練好了——這是真的。
我最壞的打算就是在美國打零工,然後用休息的時間寫作。對我來說這也沒有不好,也是可以過得很快樂的日子。
最好的打算就是課程大中了,我的對應就是:我不要趁勝追擊。因為我很清楚我的產品還沒完全成熟,應該先服務好第一批受眾。
既然都想好了,我對決策的內心就可以更安穩,於是會睡得更好。
《大亨小傳》作者費茲傑羅說:「聰明才智的特徵,就是大腦中可以同時存在兩個極端矛盾的想法,還正常運作」。
以前會覺得這太玄了吧,現在我大概懂了,它其實就是機率。
追求每次決策都「贏麻了」是幻想,那就是街頭小混混的打架方式;
高手過招,只在那微小的 1% 優勢——然後專注在打造一個系統,讓你可以持續產出這個優勢,累積複利。
註一:
這裡只是「很方便地」用數學比喻,實際上數學不是這樣算的,原子習慣的算法也有錯——這世上最愛玩弄統計數字跟數學的人,就是行銷人跟暢銷書作家。
更精確的算法應該是【51% 勝率,對稱幅度(+1% / −1%)】
你每天有 51% 的機會乘 1.01,49% 的機會乘 0.99。
如果把一年很多天攤開來看,常見的情況是「好日子大約占 51%,壞日子大約占 49%」。
那全年總倍數大概像是把 1.01 乘 51% 的天數次、0.99 乘 49% 的天數次。
直覺寫法像這樣:全年倍數 ≈ 1.01^(0.51×365) × 0.99^(0.49×365)。
算出來大約是 1.056,也就是一年大概多 5.6% 左右。
用這個模型的一年約 +5.6% 幾何成長率來比,和「全球名目經濟成長率」接近,明顯高於「全球實質經濟成長率」。
也就是說:保持 51% 的贏面,你的個人長期表現就會比大盤表現略佳,長期下來就可以複利。
你問我怎麼忽然這麼懂數學了?GPT-5 教我的。
看不同的事情,投入程度不同。短线重要,投入90%,普通的事平均65%。51分很适合长线的事,长期主义不至于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