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像一個案例:
你買了一台破車,花費 1000 美元。
你買了一些零件,花了 500 美元。
最後,你以 3000 美元把它賣掉。
扣除成本,你總共創造了 1500 美元的「財富」。
這是怎麼一回事?
為什麼我只是投入了一點工作,竟然可以憑空變出 1500 美金?
又或者,Uber 這間公司,幾乎沒有動用任何物體資源,只是寫了一堆程式碼,就可以憑空變出九百億的市值?
為什麼地球資源明明是有限的,但是人類卻不斷憑空打造出財富,賺取到資源?究竟裡面的道理是什麼?
這個問題,是我最近讀《Superabundance》這本書時在思考的問題,這篇文章,紀錄了我對這件事的思考。大致上分成九個重點:
1. 財富不是「金錢」
2. 我們無法創造「金錢」,但可以創造「財富」
3. 財富(aka 價值)可以無限地被創造
4. 財富,是「熵」的正確減少
5. 財富的本質是「知識」
6. 學習,是最好的財富創造方法
7. 你永遠有創造財富的機會
8. 關鍵問題來了:哪些知識值錢?
9. 研究其他人如何創造財富
(全文 7400 字,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 1. 財富不是「金錢」
財富不是「金錢」,金錢只是「財富的收據」,當你真的創造了「財富」,社會會用金錢作為收據,證明你真的創造了價值。
財富也不是「資源」,資源是有待處理的材料。手上拿著一大塊生牛肉,不會自動變成美味的牛排。
財富,是當你重新排列組合「資源」之後,產生的「價值」。
這個概念講得最好的,是在《Superabundance》書背上,Steven Pinker 的註解:
「人們從來不是仰賴『資源』而活的,人們仰賴的是思想——公式、演算法、知識,讓無用的物體,變成對我們有用的『資源』,滿足我們的需求與欲望。」
(我真的不是只有讀書背啦)
▋ 2. 我們無法創造「金錢」,但可以創造「財富」(然後轉換成金錢)
金錢不是財富,金錢是我們用來衡量、交換財富的工具。
更精確的說,財富就是我們想要的東西:食物、衣服、房子、車子、物品...你完全可以擁有財富,但沒有金錢。
金錢只是「轉換財富的工具」。金錢可以讓你把上班時數轉換成餛飩麵,把餛飩麵轉換成遙控飛機,但也只是這樣。
更精確的說法,金錢是財富的「票據」。當你在湯姆熊玩電動破關,器材吐出了一長串的票據,證明你在電動裡面完成了這些「成就」,然後你再用這個票據去跟櫃檯證明:我破關了,我要拿我的獎品。
創造財富,基本上就是打電動破關。當我去買手搖杯的時候,我真正在做的事情是跟市場證明:我周加恩過去創造了這些價值——以此 100 元鈔票為證!所以我要用我創造的價值跟你換一杯珍奶。
金錢(貨幣)的數量是有限的,你不能創造更多現金。
但相反的,財富就是「價值」,任何人都可以藉由勞動創造價值,因此創造財富,再拿去跟市場轉換成金錢。
▋ 3. 財富(aka 價值)可以無限地被創造
地球上的原子是有限的,但將這些原子重新排列組合的方式,是天文數字級的、近乎無限的。
一把沙子(二氧化矽),價值很低。
但如果你用高超的工藝,把這些二氧化矽原子提煉變成玻璃,它的價值就翻了數百倍。
同樣的材料,排列成 CPU 晶片,它的價值就翻了數十億倍。
軟體,是「排列組合」概念的最終體現。
寫程式,就是在排列組合「資訊」,幾乎不消耗任何物理資源,但一個 App 可以被複製十億次,服務十億人,創造超級巨額的財富。
從這個角度想,你會發現許多人認為的
「世界資源有限,最富有的 1% 搶走了窮人的財富」
「移民搶走了我們的工作」
「AI 會取代人類造成大量失業潮」...
這樣的思維是有問題的。
這些思維認為世界的總財富量有限的,也是經濟學家 Milton Friedman 提出的「固定總量謬誤」(fixed pie fallacy,大餅有限謬誤)
事實上,因為「價值」是人類欲望的滿足程度,要滿足這些價值,你有無限種可能,因此價值可以近乎無限地被創造。
人類經濟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發現「更優排列組合」的歷史。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你會得出一個結論:
「所有的財富,本來就是憑空創造出來的」。
六百萬年前山頂洞人生活的地球,跟今天 2025 年的地球,總資源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今天可能總資源還更少),
但是今天的人類社會絕對比山頂洞人更富有好幾個量級。
財富從來就不是「你多拿一塊,我就少一塊」的零和賽局,
而是可以透過勞動探勘出新知識,創造新的價值,創造更大的餅(bigger pie)的正和賽局。
▋ 4. 財富,是「熵」的正確減少
創造財富就是創造價值,但實際上來說,該怎樣定義這個「價值」呢?
我發現,用「熵」(entropy)的角度,可以很好說明這點。
在熱力學中,「熵」就是混亂的程度。
剛整理好的房間井然有序,「熵值」很低;
三年沒整理的地下室,又臭又亂又潮濕,「熵值」非常高。
熱力學第二定律顯示,整個宇宙正在往「熵」無限增加的方向前進。
整理好的房間一定會變亂,活著的人一定會死,地球一定會毀滅,所有的存在必然走向消亡,只是幾十年、幾萬年、幾億年的時間維度問題。
本質上,人類是害怕熵增的(我們都有對死亡的恐懼——死亡是生物體的終極熵增)。
因此產品的剛需痛點,往往是恐懼驅動的,讓人用來「避免熵增」的手段。
銷售醫美產品的動力不是「更漂亮」,
而是「我越來越老了,老公會不會不愛我,去外面搞小三?」的恐懼。
銷售線上課程的動力不是「更有效率地工作」,
而是「我再不跟上,會不會就被其他擅長 AI 的人淘汰?」
當你把物質/資訊重新排列,以更有秩序、有條理,對人類更有價值的方式存在,你就讓你的客戶成功避免熵增,於是創造價值(財富)。
財富,aka 價值,就是正確的「熵減」結果。
這個所謂的「正確熵減方向」,有三種特點:
⇨ 1. 便利性
= 我付錢,讓你來幫我處理我生活中的「混亂」。
我的房間很亂(高熵),我不想花時間和精力去整理(熵減的能量成本太高)。於是我請一位阿姨,我付錢給她,購買了她的「熵減服務」。
外送、代駕、外食、保母... 都是在替我們處理混亂,為我們提供秩序。
⇨ 2. 確定性
= 我付錢,降低我未來遭遇突發性、災難性「混亂」的可能性。
一場火災、一次生病,都會使我們的生活瞬間陷入極度混亂(熵急遽增加)。
保險、法律顧問、備份系統、醫療健康檢查... 我們購買這些服務與產品,是在購買一個「低熵的未來」。
我們付錢,是為了鎖定秩序,對抗不確定性。
⇨ 3. 效用
= 我付錢,購買一個工具,讓「我」自己進行熵減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一把鐵鎚本身沒有價值。
鐵鎚只有遇上了釘子,才有價值。
它能讓你有效地把能量傳遞到釘子上,從而更快地把木材從混亂的堆放狀態,變成有序的桌子結構。
你購買的軟體、課程、電腦,都是在增強你自己對抗混亂、創造秩序的能力。
從上面這三個方向思考,可以更好發想出對的「熵減」方向,也就是創業方向。
那麼,怎樣知道自己的產品「熵減方向」是對的?
只有市場。
市場,就是一個巨大的驗證計算機,它唯一的任務就是通過「價格」這個信號,來判斷哪種「熵減」是當前人類社會最需要的。
上面三個方向只能讓你設計出一個「假說」,但實際上你必須拿產品到市場上驗證,真正拿到收益了才算是驗證成立。
▋ 5. 財富的本質是「知識」
在這裏我們必須重回到 Steven Pinker 註解的那句話:
「人們從來不是仰賴『資源』而活的,人們仰賴的是思想——公式、演算法、知識,讓無用的物體,變成對我們有用的『資源』,滿足我們的需求與欲望。」
這句話我提了兩次,因為裡面有個很關鍵的觀念轉換:
財富不是物質。
財富,是我們利用物質的方式。
財富說穿了,就是知識。
更精確地說,是「被市場驗證過有用,以金錢作為憑證的知識。」
一台 iPhone 原本不過是一堆金屬和玻璃,但因為一整套關於半導體物理、軟體工程、供應鏈管理的知識,才成爲 iPhone。
一樣,我可以馬上用 AI 產出數十萬字無意義的文章,但經過一個創作者的辛苦排列組合專業知識,同樣數十萬字就可以變成線上課程/書籍/付費訂閱等知識產品。
創造財富,和「創造知識」是同一件事。
這就是為什麼在富裕的社會,「體驗」、「品牌」、「意義」這些無形的東西,會變得越來越有價值。
因為當基本的物質需求(低階的熵減)被滿足後,我們開始追求更高級、更主觀的「心理熵減」——也就是精神上的秩序、歸屬感和滿足感。
▋ 6. 學習,是最好的財富創造方法
如果「財富=被驗證的知識」,
那麼,創造財富的唯一途徑,就是去獲取和驗證知識,也就是「學習」。
但這裡的「學習」,不是指被動地讀書,而是「以驗證為目的的主動學習」。
這是一個循環:
學習: 吸收現有的知識和模型。
假設: 發現一個可以被改進的、充滿混亂的領域,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創造: 將你的假設,物化成一個產品或服務(進行一次「熵減」實驗)。
驗證: 將它投入市場檢驗你的知識是否「正確」。
假說對了,就會產生利潤;錯誤,就會賠錢。
▋ 7. 你永遠有創造財富的機會
既然「財富=被驗證的知識」,
那也代表,創造財富有兩種方法:
1. 直接應用知識成立公司,開發產品,打造出財富。
2. 把知識傳遞到對的人手上,讓對的人去創造財富。
第一個是「創業家」的路徑(當一個 Builder)
第二個是「創作者」的路徑(當一個 Storyteller)
我認為,人類社會對這兩種路徑是同樣高需求的。
「創業家」我沒有太多實作經驗,且很多書在討論了,有整個矽谷的人在證明你可以靠創業打造財富,我就不深入討論。
我想討論的是「創作者」。
創作者早就不是什麼新穎的職業,在營火旁就有負責八卦的,用八卦換取食物的多嘴人猿存在。
在 2000 年前的社會,創作者則以史官、哲學家、祭司等角色存在,是獨屬於皇室貴族或聖殿的角色。
在民俗社會裡,也會有說書人、吟遊詩人這樣的角色,只是他們不會被記載在正史,留下來的記錄較少。
而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裡面就也有提過,創作者就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分工角色(不過當然他的用詞不是創作者,而是「哲學家/觀察家」,men of speculation)
創作者,是跟妓女一樣古老的職業。
我認為你完全不用擔心創作者會被 AI 取代,通常一個職業角色存在歷史越久,就越會繼續存在下去,只是會不斷換名字跟操作技術而已。
在各種名稱底下,創作者都有一個核心的社會角色功能:「傳遞知識」。
(注意,這裡的知識跟財富是同義詞——誰能掌握知識,誰就掌握財富。)
Peter Thiel 在《從零到一》裡面說過:「知識的分佈永遠是分散且破碎的」。
你完全可以用熱力學第二定律來描述它:知識不渴望傳遞,知識喜歡待在原地,渴望被忘記、被零散、被遺落...最好待在一個人的腦子裡面,隨著記憶消亡。
想像一個「知識徹底平均分佈,所有人都擁有所有知識的完美社會」,這代表了你的大腦裡面會裝著愛因斯坦、蘇格拉底的所有知識,甚至連霍金上下班走哪個無障礙坡道你都知道。
這當然不可能。況且,一個知識差完全不存在的社會,也是一個完全沒有商業活動的社會,對人類文明來說就是滅亡。
因此我可以大膽地說:人類社會永遠不可能完美地分佈知識,因為傳遞知識本身就是高耗能的行為。
更好理解這點的方式,應該是把知識當成「木匠做出一張椅子」一樣來思考:
每次傳遞知識,傳遞者必須要花力氣寫作,接收者必須花精神、時間和金錢閱讀。
等同於木匠要花力氣製作一張椅子,購買者則要花費金錢,才能獲得椅子。
相比之下,椅子是個只要掏錢就有的東西,知識傳遞消耗的能量大多了——要能寫出來難,要能讀懂也難。
(因此你聽過「知識變現」,但你不會聽到「椅子變現」這樣的名詞——傳遞知識本身,就是在創造價值,創造財富。)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一部知識傳遞效率不斷提升的歷史,從泥板、紙張、印刷術、打字機、網路,到現在的 AI ——知識的製作與分佈效率確實大幅提升了。
但即便現在有了 AI,在傳遞知識上,仍然有三個主要的限制無法解決:
1. AI 能傳遞的只是「顯性知識」(網路資料上存在的知識)。你獲取不了「隱性知識」(情報、內幕、消息、尚未發布的 know how 關鍵知識...);甚至,有些根本無法用語言傳遞(禪宗公案/到陌生國度的文化衝擊等/宮本武藏的劍道...),你必須靠實踐、旅行、拜師、交流來領悟。
2. 知識的總量是持續膨脹的。AI 出現的同時,人類也在創造出更多新知識。這些知識不會馬上更新到語言模型裡。
3. 消除掉舊的知識差後,會產生新的知識差。現在的我們會討論「如何更好利用 AI 」,當 AGI 出來之後,我們會討論「如何更好利用 AGI」。
當然,你可以說 AGI 會跟你講解這些知識,但那頂多只能解決「顯性知識」的領域,不能解決「隱性知識」以及「學習曲線」(人類接收這些知識需要領悟跨越門檻)的問題。
這意味著:即便 AGI 問世了,知識的分散與破碎仍然沒有徹底解決,只是又變換了型態——我們從追求顯性知識,到追求隱性知識。
以做菜為例,AGI 可能可以教你全世界所有的食譜,但是沒辦法教你什麼叫做「家的味道」,什麼是你個人的「巧思」,什麼叫做「品味」—— AI 是機器,不是你阿嬤。
同時,再想想:這世界上有幾乎無限量的知識,需要被傳遞到有需求的人手上,且需求量的天花板是全球人口總數。
同時,再想想:根據史特金定律:「這世界上有 90% 的資訊都是垃圾」,我們比上一個時代更前所未有地需要「創作者」來幫我們挑選、過濾、查證知識資訊的品質,獲得良好的訊息。承諾提供高品質資訊的「信任」,是創作者最核心的資產。
如果把知識當成一種商品看待,創作者能創造財富的機會是幾乎無限大的。雖然你會不斷被 AI 影響,但需求不會消亡。
對於有想法的個人來說,這是成為創作者的大好年代:
⇨ AI 即將造成的平庸內容無限氾濫,我認為會帶來一波內容通膨,更加強對「深度內容」的需求。
⇨ 社群媒體加上 AI 工具的能力,一個完全沒有資源的個人,可以用極低的成本開啟一間媒體公司,一個人就能有潛力接觸到數百萬的大眾,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事。
你可以 100% 確定,這條路徑,你幾乎沒有任何外在的限制,沒有同事、沒有辦公室政治、沒有投資人資金問題、沒有外在機構阻止你...
甚至沒有資金風險,你賠掉的頂多就是你的時間。(但你會獲得經驗當作回報,相對於創業,你會賠掉時間加上資金)
我看到的創作者創業前段班成績,大約是一年 40 萬美金(Jay Clouse),或者總身價 1.2 億美金的等級(Amy Portfield),當然,這是美國市場。就我所知,台灣厲害的人,大約一年 900 ~ 1000 萬台幣也是做得到的,其實跟美國相去不遠。
這是典型的上檔報酬極大,下檔風險可控(甚至幾乎沒有)的路徑。
但這絕對不代表這條路很好走。
這條路線,最大的挑戰是「獨特」。
例如 AI 這種超級熱點主題,如果你仔細去看市場上創作者的文章,你會發現所有的內容幾乎都講一樣的內容,再次可怕地驗證了史特金定律:「90% 的事物都是垃圾」。
因此你如何辨認、有意識地模仿多個對象,組合出自己的風格,成為那 10% 的黃金,就非常重要。
你所有的限制和考驗,都會來自內在的思考、眼光與判斷。你必須不停鍛鍊對內容的敏銳嗅覺,以及不斷面對心魔,保持穩定產出。
創作者前期要克服的靜摩擦力也非常大,運氣不好,你會跟我一樣斷斷續續推了八年才成功。這八年我面對了多少外界、家庭與自己的質疑,很難跟人形容。
只要你能接受這點,創作者就是一條非常困難,但是報酬非常優渥的道路。
▋ 8. 關鍵問題來了:哪些知識值錢?
很明顯的,不是所有的知識都可以創造財富。
有些知識真的太微不足道。我從國中起就練就了一身射橡皮筋的知識,可以在三米外用橡皮筋射死一隻蟑螂,但這個知識大概我這輩子都不可能賺錢。(除非你要付錢看我射蟑螂,以下是我的直播報名連結...沒這回事)
有些知識太過時了。例如電腦程式語言 BASIC,今天能應用的場景已經很少了。我去開設一個 BASIC 教學部落格,幽默意味遠大於實用價值。
有些知識則過於「熱點」,例如現在的 AI。不論你是創業還是創作,在這類領域你都有機會創造財富,但是你面對的競爭者數量龐大,大多數「顯而易見」的知識都被開採完了。
更雞掰的是,大公司 OpenAI 一個更新就可能碾壓過你在打造的知識。我的《AI 電馭寫作》課程剛上線的那天,就遇到 GPT-5 更新,搞得我整個禮拜都在崩潰研究 GPT-5 寫作能力(而且它剛上架時超不穩定)。
對於這種超熱門領域,你必須鑽得非常深入,找到真的沒有人看見的「狹縫」才有機會。
那麼,哪些知識具有創造財富的潛力?
我很難直接跟你說「什麼有潛力」,因為通常這些知識都不會是顯而易見的。
因此你只能用刪去法:優先刪去那些你馬上想到的內容。
你直覺第一個可以馬上想到的主題,通常都會過大、過於模糊,或者太過擁擠,因為所有人都想得到。
例如,「AI」不是領域前沿,但 AI 帶來的合成生物學(SynBio)可能是;虛擬貨幣不是領域前沿,但「DePIN」可能是;ESG 不是,新的儲能系統/碳捕捉/碳抵銷市場可能是。
這時候的重點是「工夫在詩外」,你要留意那些沒有人在注意的東西,甚至花時間漫無目的的探索。
讓自己能做到這件事的前提,是盡可能讓自己「時間自由」——「能閒他人之所忙,方能忙他人之所閒」,你才有餘裕漫無目的探索,找到你的下個破口。
以及最重要的,「追隨自己的好奇心」。
你要盡你最大的可能,保護你的好奇心不被這個世俗世界給摧殘。
我知道這很老梗很雞湯,但「保護好奇心」是我繞了一大圈之後親身得出來的結論,我在《AI 電馭寫作》課程中最有用的提詞,都是我單純手癢好奇去測試出來的結果。這點也是 Paul Graham 在《如何做出偉大的成就》經典文章中提到的重點。
這件事一點也不簡單,「好奇心」絕對需要你積極主動保護。
我永遠記得國中時,當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然、數學的知識其實有很多有趣的東西可以探索,我甚至還讀了好幾本「課外書」(世界上最醜陋的名詞),但因為要準備基測,我只好乖乖寫考古題。
剛出社會,對金錢的焦慮讓我也只敢花時間讀那些「上進」的自我成長書,不敢自由探索。
後來的大半人生,我都在試圖修復被傳統教育和自我焦慮弄得半殘的「好奇心」,試圖找回國一國二那樣好奇心充沛的狀態。
這件事真的很難。
外在現實生活會擠壓你探索好奇心的時間,內在的焦慮與恐懼也會逼迫你「長大」,不要任性追求興趣——殊不知正是「長大」這個念頭讓你失去獨特性,於是產出跟其他 90% 人一樣的垃圾。
在內外夾擠的情況下,要有餘裕去搞一些表面上沒有意義的探索,需要很強的內在定性(aka 有意識地任性)。
但刻意花力氣培養好奇心,可能是一個人能扳動的,世界上最大的槓桿。
「好奇心」的存在有演化上的意義。每個人會好奇的事情都不太一樣,有人好奇山上有什麼草藥野菇,有人好奇河裡的魚可不可以吃,因此讓整個群體找到最多樣化的資源,最大化群體的生存率。
這個機制是在避免一個群體追求同樣的資源。可能所有人都去採野菇,但不巧所有人都吃到一樣的毒菇,一群人就真的菇 bye 了。在一個同時採集了草藥、野菇、捕魚的群體裡,就會有更多人活下來。
也就是說:你真心感覺到奇特的事情,通常會想過的人不多。
循著這個線索往下深挖,你會更有機會找到沒有人看過、沒有人在意的領域前沿、知識缺口。
總結來說,保留一點時間漫無目的探索,保護自己的好奇心,對什麼事情有興趣就馬上研究,這些都是被忽略的,創造財富的巨大機會。
▋ 9. 研究其他人如何創造財富
以上都是「如何找到好主意」的方向,但是當你真的找到好的知識,有機會轉換成財富(符合三大熵減方向),你可以怎樣做?
如果每一個創業都是一次「實驗」,是提出假說到市場上對答案;那最好的策略就是去研究這些成功的創業者,就是去研究那些歷史上成功的「實驗案例」。
最基本的做法,當然是分析他們的「實驗設計」:他們看到了什麼問題?他們提出了什麼假設?他們如何設計產品?
但更進一步,更值得分析的是「他們當時的時空脈絡」。
搬來美國,我有一個非常大的感觸是:我看了大半一輩子的美國電影跟喜劇脫口秀,但只有當我真的來到美國生活,我才理解以前我看這些作品,都只是看個熱鬧。
要理解《小鬼當家》這部片為何成為經典,你要理解在 Suburbia 郊區長大的小孩,被封閉在一個大家庭裡面,那種根深蒂固的無聊、封閉、隔離和心理上的空曠感,有多可怕。
我是到了真的在郊區住了一年,我才理解美國政治傾向為何可以這麼分裂,極端主義為何可以如此誇張——環境,造就了行動。
這很重要:90% 的人都只是去看表象故事,崇拜成功神話,試圖複製這些人的策略。但他們都忽略了重要的要素:所有行動,都是對環境的回應。
商業行動尤其如此。不了解環境背景,你注定只是霧裡看花,一切都很美,但你只能獲得低解析度的大概。
▋ 總結
1. 財富不是金錢,也不是資源本身,而是透過思想與知識,將無用之物重新排列組合後所產生的「價值」。
2. 我們無法直接創造「金錢」,但可以透過勞動創造「財富」,再轉換成金錢「票據」。
3. 由於組合原子的方式近乎無限,人的欲望近乎無限,因此價值可以不斷被創造。創造財富不是零和賽局,而是能讓所有人共贏的正和遊戲。
4. 創造財富的本質,就是透過提供便利性、確定性與效用,在正確的方向上為他人減少混亂,進行一次成功的「熵減」。
5. 財富的真正本質並非物質,而是如何利用物質的「知識」——所有價值最終都源於被市場驗證過有用的知識。
6. 如果財富等於被驗證的知識,那麼創造財富的最佳方法就是透過「學習」,也就是吸收知識、提出假設、創造產品、再到市場上驗證的循環過程。
7. 你永遠有機會創造財富,無論是成為直接打造產品的「創業家」,還是成為傳遞知識、過濾資訊的「創作者」——後者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尤其重要。
8. 真正值錢的知識往往藏在不為人知的領域,要找到它,你必須刻意保留時間、保護那份珍貴的「好奇心」,勇敢探索別人沒注意到的地方。
9. 研究他人如何成功創造財富時,別只看策略表象,更要深入理解他們當時所處的「時空脈絡」。所有偉大的行動都是對特定環境的回應。
順道一提,當你把財富理解成知識,我們就很好了解「因為某某某危機,數百億美元財富瞬間蒸發」這個概念。
如果創造財富是「正確的熵減」,那財富蒸發就是「錯誤的熵減」,或是更直接的「熵增」。
「熵增」很好理解:一棟房子被火燒成廢墟,財富就在物理上被消滅了。
但更有趣的是「錯誤的熵減」。你可能投入了時間、資源、知識,試圖創造秩序,但市場最終證明你創造出來的東西,比原來的原材料還沒用。
或者你募資了 500 萬美金,組了團隊,寫了一個沒有人要的 App——這 500 萬原本應該可以賺到 5000 萬,產生 4500 萬的財富,但卻被鎖死在價值更低的狀態流入市場,這就是財富的消滅。
所以松下幸之助說道:「企業不賺錢是一種罪惡」,這是很有道理的,不是一昧貪財的發言:你以企業規模使用社會資源(聰明人的時間、投資人的資金),但卻沒有創造財富,你其實就是在消滅了人類社會的財富,這是扼殺社會成長的。
大概這樣!
哇...這封電子報好像沒有什麼重要的實作結論,而且還寫了七千多字,但這個「財富就是知識」的觀點,讓我產生了非常大的突破,也解決我過去卡關很久的財富觀問題。
這些觀念,可能在熟習經濟學的人眼裡看起來都是很基本的。但是我總覺得這些不是很直觀的概念,所以就還是寫文把我所學到的東西分享出來了。
如果你對這個領域有興趣,你也可以讀讀看 George Glider 的《Knowledge and Power》,這是我目前在讀的書。
資訊經濟學(Information economy)我發現不管是對微觀的日常經濟學,還是對巨觀的國家財富,都是很有解釋力的理論。
很快地,等我讀完《SuperAbundance》,也來寫這本書的摘要。
希望這些分享,對你有幫助,祝你有個愉快的日子,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