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又來了。
一小陣子沒寫,不知道你的生活最近好否。
台灣疫情越來越嚴重(數字上看起來),但我總覺得這段時間很有趣,呈現一種政府與部分民眾互相演戲的狀態——你我心知肚明,共存是最終解,但就是有幾個智力測驗還沒通過的人強力要求清零。
那也沒辦法,社會發展有時候真的要等達爾文發揮一點作用才能前進。在這之前,其實整個社會都要將就著少部分人的智商。
每每看到這種「幾乎沒什麼爭議的議題」要一直被拿來吵,心裡都會想起喬治卡林這句話:
「想想社會智力平均值的人有多蠢,然後再想想有一半的人比這還蠢。」
幽默的是,統計上來說,超過半數的人會認為自己的智商高於平均。
所以,如果我剛好是在統計上的智力平均值,我想像的平均值其實是低於實際平均值的,也就是我看到的笨蛋其實也沒有那麼多,只要我是笨蛋的話。
所以,如果我很笨的話,喬治卡林這段話聽起來就沒有那麼糟啦。
結論:笨一點,生活會比較好過。
這世界沒讀過《反脆弱》
對,我還在講反脆弱,講一個月了。
因為我覺得,這世界沒有人真的讀過《反脆弱》。如果真的有幾個人看過,那麼大家的觀念不應該是這麼樣子的。
好啦,是我有點太愛反脆弱這本書了,把他捧得之高。
反脆弱作者Nassim Taleb,是一個黎巴嫩貴族世家之子,祖父是狀元,但深受傳統教育之荼毒,因此鼓勵塔雷伯好好經營文化與商業,兩者都不需要任何文憑。
反脆弱的含義,我們前幾封信有討論過:「脆弱是害怕折騰,強固是不怕折騰,反脆弱是怕不折騰」。
基本上你可以用尼采的話來理解這個概念:「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這就是反脆弱。
或者用Kelly Clarkson的歌詞來理解也行:
但真正有價值的,是作者對這個觀念的延伸。
1. 無知讓你更強大
你聽過米利都的泰勒斯,這位數學家的故事嗎?」
米利都是古希臘注重經商的城市,泰勒斯作為一個小廢廢數學/哲學家,他的彭油時常偷偷酸他,說些「有能力的人去經商,沒能力的人做別的」之類的話。
泰勒斯不爽這些人很久了,某天他把米利都明年的榨油機使用權通通買下來,隔年橄欖大豐收,全米利都的人只要想要榨橄欖油做點油醋沙拉醬通通都要付錢給泰勒斯,哲學家賺爛。
這個故事收錄在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裏面,亞理斯多德認為泰勒斯可以做到這點,是因為他通曉天文,在觀星時預測橄欖大豐收,因此得出「知識可以帶給你財富」的結論。
作者塔雷伯則認為亞里斯多德這位西方三哲人之一,根本在放屁。泰勒斯只是做了一個風險與報酬不對稱的交易:他擁有權利(買下了機器使用權),而不用負擔義務(不必買下機器),這本質上是風險有限(最多就沒人要榨油賠光錢),報酬無限(全城市都要榨油)的一個交易。
泰勒斯做了史上最著名的選擇權交易。
反脆弱的本質是風險報酬的不對稱性:當波動與震盪為你帶來的上檔利益大於下檔損失時,你越是處於波動震盪,就越是生生不息。
這不只在投資界適用,任何領域都可以參考的。
例如重訓也是一種刺激人體反脆弱性的作法,藉由負重,人體肌肉承受傷害(下檔損失),但隨即過度復原(上檔利益多於損失)。
生物演化也是反脆弱性的展現,自然界天災波動震盪,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物種的「群體」展現了反脆弱。
只要你有這樣的不對稱性,你就能在波動中獲得好處,你就會活下來。
而要擁有這樣的不對稱性,「知識」其實不是那麼地重要。甚至,知道了太多,你會更偏向預測,一但做預測你就需要正確,你就錯不得,因此你就脆弱。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很可能就是這個意思了。你知道了太多,理性就過度介入自然,你的干預手段大多其實是反效果的。
無知,反而讓你強大。
2. 教育不會帶來財富,財富帶來教育
一般來說,人們會論證「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教育水準同時上升,因此高等教育帶來的經濟富裕。」
這個論證的缺陷是,同理這樣的論證也會成立:「自殺率也隨著經濟發展上升,所以高自殺率帶來了經濟富裕」。
作者認為,事實上如果你去檢視科技史,通常真正的進展都是先來自那些一線實幹的動手派,然後總結出經驗法則之後,才被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學院派拿去寫論文,拿諾貝爾獎。
這個過程用食譜來比喻就很清晰了:是先有廚師的大量實驗經驗,然後有食譜? 還是先有食譜,然後有廚師的大量實驗經驗?相信你知道答案是什麼。
一樣的邏輯類比,不知怎的搬到了科技史、經濟史就全部變調了,人們換個領域就蒙了。
再延伸一步說,我們是「先做了才會,而不是先會了才做」。
所以下次你要學什麼新技能,不用怕,想著這句話去做就行了。
3. 不要跟搖滾明星結婚
泰勒斯用選擇權賺爛,作者說他靠的是無知,以及利用的反脆弱的不對稱性。
但你一定會想:「那這樣不就是賭博嗎?中了就是反脆弱,沒中就是狗熊?」。
如果你把身家全部壓下去買選擇權的話,那確實如此。
但作者針對這點繼續延伸,他認為我們應該採取的是「槓鈴策略」,也就是在風險極低、高度保守的部位配置你的90%資產,並且在高風險高報酬的部位配置10%資產。
作者用白話文來說,就是「不要跟搖滾明星結婚」。
你應該跟會計師結婚,然後跟搖滾明星偷情。這樣你同時保有穩定的生活,以及激情的快感。
當然,這是作者說的,我也想啦但做不到。
槓鈴策略在生活中各大領域幾乎都可以應用上。
運動方面,作者採取「人體負荷大重量高強度訓練+長時間散步」,兩種極端的配置
社交方面,作者認為你要馬跟販夫走卒相處,要馬就跟菁英知識份子相處,任何中間的人士都令人作噁
閱讀方面,作者也認為要馬就讀經典著作,要馬就讀最八卦小道消息。
當然,要在哪些領域應用,如何應用,這見仁見智。
不過,我認為槓鈴策略確實解答了非常多過去我的疑問,提供一種框架去思考生活。
總之這本很棒,要聊是永遠聊不完的,很久沒有讀到這麼大快人心的書了,推薦給你。
走啦,下次見。
小小聲說一下,平均不是喬治卡林說的那個概念,那是中位數。但我很喜歡這篇文章...:)
優質書評給推
[跟會計師結婚,然後跟搖滾明星偷情]
這種槓鈴策略
我個人認為描述不夠完善
塔雷伯應該要加上備註 (女性限定)
畢竟在性價值吸引這個遊戲中
男女永遠不可能平等的
女性的身材跟臉蛋只要普通水準
就能輕鬆吸引到男性
然而一個平庸的男性要吸引到女搖滾巨星可真是難如登天呢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