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對學習的理解,全都是錯的
《Make It Stick》:三分鐘熱度的練習,讓我莫名其妙學會了鋼琴
嗨。
在這一年裡,有一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於「如何學習」的理解,
並且,給出了很多非常反直覺,但科學實證有效的學習策略。
我實際應用在「學鋼琴」這件事情上,然後發現,這些反直覺的方法還真的有用。
這本書,就是《 Make it Stick 》,中譯《超牢記憶法》。
(唉,又是一本被出版社編輯給搞砸的書名)
這本書整理了過去數十年來科學家對「大腦如何學習」的科學研究結果,是想要認識「學習理論」(Learning Theory)的人必讀的入門經典,
讀了我才發現:原來科學界已經搞清楚了很多「有效的學習方法」,可是我們日常民眾,還在用非常低效率的方法學習。
為什麼會這樣?這麼多人都想要「更快速地超速學習」,但為什麼學習理論的研究卻很不普及?
因為,這些最有效的方法,也通常是「體感上最沒有進展感」的方法。
我們來玩個小遊戲。
假設,我們要學習「分辨十個畫家的油畫風格」,你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哪一個?
⇨ 甲:系統化地介紹每個畫家,一次給學生看A畫家的所有畫作,再看B畫家的所有畫作,然後C、D...然後考試。
⇨ 乙:隨機打亂順序,讓學生一次學習所有十位畫家的所有作品(第一張是A,下一張是H,下一張是G…),然後考試。
請作答!
先不要往下讀,先猜猜看。
準備好了嗎?要看答案了嗎?
答案是:批批批播播播拉拉拉答案是前者的相反的相反的相反那個選項就是了啦叭叭叭叭。
(抱歉,故意寫這麼長的,這樣你才不會一次看到答案)
書中說明,是「隨機」學習畫家風格的那組學生,在實際測驗的時候表現最好。
很扯吧?我猜幾乎任何人,都會認為是「系統化介紹」的效果最好。
這點完全違背了我對學習的理解,也違背了大多數學生的體感——隨機學習的那組學生,過程超級挫折的,完全不覺得自己有進步,但卻是考試最高分的那組。
而當我讀完這本書,我也把部分方法應用在學鋼琴上,結果是:我在兩個月內自學,從只會彈小蜜蜂,學完了一首巴哈的 《C大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46)。
(手指很僵硬我知道)
這本書的方法,有效。
這篇文章,我整理了書中幾個「最反直覺的學習策略」跟你分享:
體感是最不準確的回饋來源
Generation:一言不合就動手
Elaboration:用自己的話重說一遍
Retrieving:忘記了再想起來,比狂背更有效
三分鐘熱度,是科學驗證有效的學習法
最難的是做到:元技能是超速學習的底層基礎
▋ 1. 體感是最不準確的回饋來源
大部分人不擅長學習,根本原因是:在學習技巧上,「體感」是最不可靠的回饋來源。
「體感上」覺得最有產出、最有進展的時候,其實都真的就只是「自我感覺良好」,但實際上沒有太大的進展。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反覆死背」。
早在 1966 年,就有研究指出狂背沒有用,你其實只是把資訊儲存在「工作記憶區」,只要時間拉長一點,睡個幾場覺,就全部都忘記了。
但為什麼到了將近整整六十年後的今天,還是很多人用死背的方式學習?
問題,恰恰出在這個「體感」上。
因為反覆死背會在「當下」產生熟練感,因此讓人感覺「這個方法有用」。
而且大多數人會需要記憶資訊的時候,都是為了考試臨時抱佛腳,所以死背的資訊只要到隔天還記得,考試後全部忘光也沒關係——既然功能已經達到了,我們為何需要追求更有效率的學習法?
就是這個不準確的「體感」,讓我們一直卡在低效率的學習方法上。
而,從這個「體感」延伸,這本書也告訴你,世界上沒有所謂「輕鬆學習」這件事。
學習就是大腦的重訓。人體能夠改造的幅度有限,但是大腦可以增長的幅度是沒有極限的。當你大量重複訓練一個技能,大腦是真的可以長出跟一般人完全不一樣的神經結構的。
當我們看到有人可以邊 freestyle 饒舌邊解魔術方塊,我們會說「靠那個人是怪物」——那是真的,因為他的大腦結構已經跟平凡人完全不一樣了。
「輕鬆學習」只是一種「資訊娛樂」(infotainment),你頂多可能可以激起一些好奇心,幫助你進入深度學習階段。
實際上,所謂「深度學習」,絕對都是痛苦的——重訓肌肉會痛,長高腳腳會痛,那殺死大腦的舊神經細胞,長出新的神經通道,怎麼可能不痛?
總結來說,這本書的最大啟發是:
在學習的策略上,絕對不要相信體感
「從從容容,游刃有餘」的學習,實際上是無效的;
「匆匆忙忙,連滾帶爬」的學習,才是真正改變大腦結構的學習...
很失望嗎?沒事,不要哭。
好,現在我們知道了不要相信體感,那實際上有效的學習策略是什麼呢?
▋ 2. Generation:一言不合就動手
Generation 是書中的術語,意思是「在你完全零基礎的時候,就試圖解決問題」。
在不會創業的時候,先做一個小型計畫然後失敗。
在還沒上課的時候,就先試著寫考題然後失敗。
在還不會一個概念的時候,就先試著教別人理解這件事(然後失敗)。
簡單來說,就是「一言不合就動手」,不知道怎樣學一個新東西,就先動手打造你要做的那個目標。
你一定會失敗,但是可以馬上從這個失敗定位出方向,知道你最應該學的技能是什麼。
例如,我在彈鋼琴的時候,我刻意捨棄掉了樂理、看譜,以及所有一般人可能該學的基本功之類的東西。
因為我的目標很清楚:我只是想要「會彈一首曲子」。
所以我直接找一首聽起來還算夠簡單,我應該可以直接學起來的巴哈,就開始練了。
剛開始練琴我才發現:「喔,原來沒有彈琴的人,手指肌肉是真的沒力」。
我才知道爬格子那類的基本功,對於建立手指肌力是重要的,所以我又進一步去找哈農這類的指法練習。
當你直接失敗了一次,你就會很清楚知道「你需要學習什麼」,而且你的學習動機也會非常強——因為你很清楚「為什麼要學這個」。
這個方法尤其適合實作類的技能,在打造產品、打造程式的場景尤其有用。
不過缺點是,當你採用這個策略,你的學習路上幾乎每一步都會是挫折——你必須摸著石頭過河,但每一顆石頭都是一次失敗。
針對這點,書中給我一個很大的轉念是:「追求挫折」
光僅僅是「勇敢面對挫折」,對於一個想超速學習的人來說,是絕對不夠的。
你要「愛上挫折」,並且積極「追求挫折」——因為每次失敗,都是重新定位方向,學習關鍵資訊,獲得顯著進展的時刻。
不只這樣,挫折也是非常珍貴的學習燃料。當你大腦受到挫折打擊,會自動加強你的記憶能力跟神經算力。
當你理解到挫折能給你帶來多大的體能跟大腦算力加成,你必然會得到這個結論:
挫折,是一種祝福。
追求挫折,你會走得比很多人都快。
但每個人能承受挫折的能力都不一定,過多的挫折確實會讓人放棄。
我發現,當你「刻意把專案當成是一種遊戲」的時候,你承受挫折的能力會強很多。
以我彈鋼琴的案例,我最大的挫折是:
「靠,怎麼可能每一次落指都彈在正確的鍵上啦!!!太難了吧!!!」
所以一開始我彈出來的樣子,大概跟我家的貓踩琴鍵聽起來差不多。
但後來,我開始思考:如果鋼琴是一種遊戲,我玩遊戲卡關的時候會怎樣做?
答案蠻明顯的:查攻略、換方法,不行就換一個遊戲玩(對我就爛)。
於是我查了 YouTube 的鋼琴教學,然後找不同的哈農指法練習,最後我乾脆就不彈曲子了,有一段時間我只玩基本指法練習(新手村打怪)
過不久,我又可以彈曲子了。原來只是手指的靈活度建立需要時間,你沒辦法一下子就破主線任務,但你可以藉由支線任務累積經驗。
用「遊戲思維」來面對你的關卡,我認為是應付挫折的很好方式。
▋ 3.Elaboration:用自己的話重說一遍
用自己的話重說一遍,就是在給新學到的知識擴增意義,跟你大腦原本的知識建立連結,讓知識可以被記下來。
這個方法研究證實非常有用。
因為腦容量是真的有上限的。研究顯示,如果你一昧死記硬背,你只是在使用短期記憶,那一次能記得的訊息非常少,大約最多就是五~九件事,記憶量約 100KB 左右,而且馬上就會忘掉。
死記硬背的知識,大腦真的很快就會腦容量用盡了,但如果你使用 Elaboration 的方式,則沒有記憶上限。
但是,大腦雖然不擅長記憶資訊,但卻是一台生猛的「連結機器」——只要可以跟「你已經知道的舊知識」連結,新知識就會無限期停留在大腦中。
如果你用「把新舊知識做連結」的方式學習,研究顯示這樣的記憶量是沒有上限的。
(理論上還是有啦,在 2016 年研究認為大約是 1000TB,相當於整個網路的資料量。酷吧——你的大腦潛力,真的是一個語言模型的記憶量。)
例如「記憶宮殿」的技巧,把要記下來的資訊放在一個空間裡面儲存,就是在運用大腦擅長的連結來增強記憶。
而在《How To Take Smart Note》這本書也說「帶著筆閱讀」,當你讀到任何你有啟發的段落,都要用自己的話寫下來,也是這個原理。
這裡的關鍵是:「自己的話」,不能照抄。
最好的方法是把書蓋起來,然後試圖回想,重新用自己的理解說一遍,只要大意上接近就好。然後再打開書,看一下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
另一個關鍵:「舉一反三」。
盡可能回想你過去已經學到的東西,跟你現在讀到的東西關聯是什麼。
不斷找到事物之間的隱藏連結,找到其中的共同性,用底層邏輯來容納新的資訊。
這是我日常的讀書方法,很慢,真的很慢,我可能一本書要讀一個月,但是讀完的東西我幾乎都會記得。(即便不記得,也都會整理在卡片筆記盒裡面)
實作上,舉一反三並不容易。怎樣做好這個技巧?《 Make it Stick 》這本書舉出三種方法:
加法:把抽象知識具象化。例如學習角動量的時候,使用溜冰選手案例說明。
減法:把具象知識抽象化。例如西洋棋手使用「模型」記憶複雜的棋局;查理蒙格說過,要理解世界,你只需要掌握 100 種模型...。這個模型,就是所謂的「套路」。高手過招,就是比誰知道的套路多,用得靈活。
脈絡:把新知識放進歷史脈絡裡。歷史知識就像是一種魚骨幹,你可以把很多周邊知識連結上去。例如,當你在研究 AI 發展歷史時,知道近代中美關係可能就很有幫助,你更容易記下重要發展的時間點。
▋ 4. Retrieving:忘記了再想起來,比狂背更有效
書中提到有效的學習方法,第三個是 Retrieving,就是不斷地經歷「有點忘記了,然後努力想起來」的循環。
流程是像這樣的:
剛學完一個知識,馬上用自己的話說一遍(結合 Elaboration)
過一陣子之後,測驗自己是否還記得(先測試完才小考)
測試完一定要對答案,確認自己的盲區在哪。
慢慢拉長測試週期,原本可能幾天一次,到幾週一次,到幾個月一次。
這個過程是反直覺,反體感的:你會覺得很吃力挫折、好像一直忘記...但到了考試那天,忽然間什麼都記得。
我沒有實際應用在考試上,但我在練琴的時候也採用一樣的策略:我超偷懶練琴的。
我盡量每天練,但一次練 30 分鐘而已;有時候我直接放飛一週,然後才回來練習。
剛放飛回來的時候,肯定痛苦的,什麼都忘記了,手指像是十根老薑一樣僵硬(??),要練很久才熱開來。
但奇妙的是,雖然當下痛苦,但睡一覺之後隔天再練一次,那些技巧全部都回來了——而且這次更熟練。
這幾乎呈現一種「反脆弱」的結構:破壞,過度修補,成長。
這個結構,在很多地方都有展現出來:
婚姻關係重點不是不吵架,而是知道怎樣和好修補關係;
金錢的重點不是不賠錢,而是知道怎樣賺回來;
知識重點也並不是牢牢記得,而是非常擅長回想起來。
每次忘記了、失去了、受傷了,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因為每次爬起來,我們都會更強大。
原來,學習的核心技巧,就是這個「回想的技術」。
不要追求「一直牢牢記住」,而是允許自己忘記,然後把力氣放在「努力想起來」,面對回想的痛苦感受。
▋ 4. 三分鐘熱度,是科學驗證有效的學習法
這是我最愛的部分。
從前面 Retrieving 的概念延伸,書裡面提出了兩種有效的學習技巧:
a. 「間隔重複」(spaced repetition):一次學習不同的主題,交錯安排學習的溫習進度,讓自己處於「剛好有點快忘記的時候」去回想這個主題。
b. 「變化性訓練」(Interleaving):一次交替練習不同項目
尤其是「變化性訓練」這點,真的非常反直覺,書中用棒球當作例子:
研究顯示,
訓練時「隨機打不同球」的棒球打擊手,在訓練時表現很差,但是比賽時表現更好;
相比之下,「一次只打一種球」的打擊手,則是訓練時表現很好,但是比賽時表現不佳。
因為當你練習「一次只打一種球」,你真的就是在練習「一次只打一種球」,
問題是,比賽沒有人跟你約定好「現在只丟直球喔!」,當然是隨機變換套路。
於是練習「隨機打不同球」,打手真正在練習的其實是「判斷對手要投什麼球,然後反應」,這才是比賽時真正要應用的技能。
這個現象也被稱為「學習與表現的矛盾」(The Learning-Performance Paradox),
意思是:練習時表現好的方法,未必是真正能讓你學到東西的方法。
還記得一開始,我們舉的「學習辨認畫家風格」這個例子嗎?
原理是一樣的:考試的時候,真正考的是「隨機辨認畫家」,而不是「一次辨認一種畫家」,
所以,當然是上課的時候訓練「隨機辨認」的那組學生表現更好。
我在學鋼琴的時候,我也很徹底應用這個策略:反正我本來就沒耐心了,只要一首曲子練煩了,我就會換一個指法練習來玩。所以,我一直有很多「小遊戲」可以維持我的新鮮感。
這真的有效。不要專注在單一個練習項目,你反而會在每一個項目上更有進展。
要注意的是:這個方法是真的會挺挫折的。
書中表示,即便受試者已經用這個方法達到精通了,仍然會覺得「傳統狂練單一項目」的方式比較好,
因為「隨機變換練習項目」的體感真的很糟,感覺一直沒有進展,然後有一天莫名其妙就會了。
但即便如此,我還是認為這是一個大好消息。
如果你跟我一樣本來就很三分鐘熱度,現在你知道了背後的科學原理,
你可以安心地說,「樣樣通,樣樣鬆」只是體感挫折產生的俗諺(記得體感是最不可靠的來源!),
實際上,大腦完全可以一次學習多個技能,一次讀多本書。
我在練習鋼琴的同時,我同時還有多個專案在進行:練拳擊、讀書、學西文...實際上我練琴的時間,真的平均下來的話,可能一天不過 15~20 分鐘。
這是我讀完這本書,能得出的非常反直覺結論:你大可安心放下文化的包袱,雜學者、三分鐘熱度本身,就是已經證實有效的學習策略。
不過前提是:把挫折看作為一種祝福。
我們可以三分鐘熱度頻繁切換項目,但也必須「刻意練習承受挫折」,才能真的產生深度學習的效果。
▋ 5. 最難的是做到:元技能是超速學習的底層基礎
最後是個人感受。
我其實今年三月就讀完《Make It Stick》這本書了,但是到這個時間點才分享,一來是中間分心了去做別的事,
二來是,這些方法真的太反直覺,甚至反傳統了,我想要實測之後才跟你說。
這半年,我刻意應用在鋼琴上(還是彈得不怎麼樣,我的目標本來就很低),我也應用在日常的讀書跟卡片筆記。
我認為這些方法都是有用的,但是最難的部分不是「知道」,而是「做到」。
例如學鋼琴,我現在在練的曲子是《土耳其進行曲》,最近我又學到一個關鍵的技巧:「從非常慢的速度開始,專注在每一個動作都要做到完美,不斷重複完美的動作。」
但是實際上,我最近又卡關了。單純「知道要慢慢彈」遠遠不夠,我還是會下意識地想要彈快。
我才發現,原來練琴真的是一種修行,你真的在練習的是「對抗想要馬上就會的衝動」。「慢慢來」很無聊,很不酷,很不好玩——但卻是唯一的路徑。
或者說,打拳擊,我當然知道對方拳頭來了,應該要「往對方的身體躲」(越靠近對方身體,他就越難發力),而不是本能地往後仰(這是最危險的,因為你的重心就失衡了)。
但問題是當拳頭來了,你的爬蟲腦反射就是會往後仰,然後你就會挨揍。
從「知道」到「做到」之間,其實有一個很大的溝沒有被滿足。
難道這就代表,超速學習是不可能的嗎?
我不認為。
我認為《Make it Stick》書裏提供了很多有洞見的學習策略,但是背後還有很多「元技能」是作者們沒有討論的:練習耐心的技術、承受挫折的技術、覆寫生物本能反射的技術、維持專注的技術...
這些元技能都是可以學習的,也是跨領域通用的:讓你在衝浪的時候保持冷靜的方法,也可以讓你在賽道騎摩托車時、在 MMA 拳賽時保持冷靜。
如果你真的要掌握「超速學習」的技巧,這些元技能可能就是一種「基本功」,在學習任何領域都可以用得上。
只是,目前就我問 AI 的結果,現在還沒有一本書綜合地在討論這個「元技能」就是了。
如果你知道有哪本書在討論這個,歡迎跟我分享。
PS: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歡 beat saber 之類的音樂遊戲,強力推薦學一個樂器當作打 game,或者作為「元技能」的練習方法。
我會開始學鋼琴,其實只是因為我電子陽痿了,覺得電動都不好玩,所以把鋼琴當成 beat saber 之類的遊戲在玩,每一首曲子都是這個音樂遊戲的 DLC。
這樣轉念之後,忽然間「鋼琴」這種小時候的折磨,就變成一個設計超精良的遊戲:力道強弱、情感表達、音樂性、節拍、指法...都是遊戲評分機制之一,這比 beat saber 好玩太多了!原來這就是電動還沒發明之前,人類花了好幾個世紀改良出來的遊戲。
順道一提,我最近ㄉㄧㄠ住的另一個遊戲,是俄羅斯方塊。
我可能真的蠻老派的。



😍😍😍
謝謝加恩的分享,我看到您在文章裡用「反脆弱」連結了學習、關係和金錢的概念,讓我也連結回自己以前花千多個小時打電動,只為了練好一項技巧的過程。今日猛然點開文章看見您的分享讓我對最近的情緒低落有了突破口,我很感激這樣的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