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 Furrer 是一位鐵匠,專精於製造中古世紀的金屬器。任何一個維京劍的紀錄片與訪談,你都會看到他的身影。
「鋼鐵是人類已經了解透徹,卻又充滿謎團的材料」,Furrer 說。
他堅持用一千五百年前的傳統技術鑄劍,只靠雙手敲打,不靠大型機器。在鍛造一隻維京劍的過程,他將手掌大的鋼錠疊在一起加熱,用鐵鎚敲打,翻面,敲打,再加熱,敲打,翻面...
但這個過程不是沉悶的反覆敲打。Furrer 每一下都細心控制力道,專注地盯著金屬,與鋼鐵融為一體。「你必須很溫柔的處理,否則會有裂縫」Furrer 說。
經過八小時的敲打,劍身終於成形。他把劍放在燃燒著焦炭的槽裡均勻加熱。他凝視許久,忽然說:「好了。」
他將長劍拿起,插進一個裝滿油的管子裡冷卻數秒,長劍再次抽出時,金屬殘留的熱氣將油點燃,火焰吞噬了整把維京劍,照亮了 Furrer 臉上聚精會神的表情。
「要做得恰到好處,是我所知道最複雜的事...就是這種挑戰驅動了我。我不需要擁有劍,但我需要鑄造劍。」
這個鐵匠的故事,是《深度工作力》書裡我最喜歡的一段。
作者 Cal Newport 是生產力主題的專家,書中認為,「深度工作」可以產出高品質的工作結果,相比於「感覺做很多事情」的多工(Multitasking),一次專注做好一件事其實更有效率。
這點在自我成長領域,幾乎快要變老生常談了(大家都知道,大家都做不到)。
但這篇文,我特別提出來討論的,是書中另一個深刻的洞察:深度工作的好處,遠遠不只是生產力。
深度工作,也是解決人生虛無感的方法。
工作,比休閒更能帶來快樂
心流名詞發明人,心理學家 Mihaly Csikszentmihalyi(發音:切顆生米哈粒) 研究結果指出一個非常反直覺的觀點:有意義的深度工作,其實比休閒更容易帶來快樂。
因為這類的工作有內建的目標,反饋機制以及挑戰,都是讓人進入心流的因子。心流狀態的大腦會噴發所有已知的快樂賀爾蒙,我們因此獲得人生最大的愉悅感。
我在鐵匠 Furrer 的表情上,就看得見這個快樂。
每一次鑄劍都有目標、反饋(過程沒做好,劍就會碎裂),持續八小時的鑄劍挑戰,讓鍛造過程很容易進入心流,因此獲得內心最深處的快樂與意義感。
另一方面,「休息」的生活(滑手機、逛街、吃飯、喝咖啡)其實是鬆散、沒有結構的。Csikszentmihalyi 實際測量受試者發現,人們在工作的時候,其實是比在休息的時候更快樂。
休息的真正用意,是讓我們體力回復,再次投入深度工作獲得深層快樂。
甚至,這個深層的快樂,可以凝聚成對我們精神生活非常重要的糧食:神聖性。
對抗個人主義時代虛無的「匠人方法」
作者 Newport 指出,自從笛卡兒提出懷疑論開始,宗教的神聖性就從歐美文化中慢慢地消失。
(也許對華人來說,則是從「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時代開始。)
但問題是,即便人的理性覺醒了,我們對「神聖性」的需求卻一點也沒有減少。塔羅牌、奧修、瑜珈、人類圖、高我、禪修...現代人的最終挑戰,就是「如何在自行創造生命的神聖性」。
針對這點,Newport 認為我們不一定要訴諸玄學。
他引用一本哲學書《All Things Shining》提出解套:投入「匠藝」,是創造神聖性,對抗虛無主義的關鍵。
鐵匠 Furrer 就是很好的例子。從這個影片中,你可以看出 Furrer 對鑄鐵毫無保留的投入,甚至將這個藝術放在比自己更重要的位置上。
鑄劍,對他來說是神聖的。
「我不需要擁有劍,但我需要鑄造劍。」—— Richard Furrer
高度專注的投入,產生深層的快樂與意義感;這份意義感再次推動他鑄造下一把劍。反覆循環之下,他的自我漸漸縮小,「鋼鐵的藝術」則漸漸填滿他的生命,成為他活著的意義。
於是他成為「匠人」,將生命奉獻給這份匠藝。
因為這樣的投入,Furrer 獲得了現代人中最缺乏,也最珍貴的東西:「神聖性」,一份比他個人還要重要的事。
這是對抗虛無的「匠人方法」:投入專注與紀律,用「匠藝」創造一個有秩序的生命意義。
工作本身不會有神聖性,以匠藝的態度工作才會
「當一個鐵匠也太浪漫了吧,我的工作這麼無聊,不可能有神聖性的啦」,可能有人會這樣想。
其實換個角度思考:鐵匠木匠在中古世紀,其實是地位非常低下的職業。但即便那個時代,也有在技藝中找到神聖性的「匠人」。
工作本身是什麼,一點也不重要。
只要投入專注與紀律,持之以恆,即便是做大學行政工作,也有人在其中找到天命。
的確,我們可以依循好奇心,找到一個自己有深厚興趣的工作,這是通往偉大成就的道路上重要的基礎。
但是沒有天天在過年的,即便是你最愛的領域,一但變成了工作,也會有大量鳥事。這時興趣會快速消磨,只靠「興趣」無法成就「匠藝」。
「興趣」+「專注與紀律」=「匠藝」。
我們並不是找到了浪漫的匠藝工作,然後才有熱情;剛好相反,我們是先用匠藝的態度工作,然後才有熱情、意義與神聖性。
如何做到深度工作?
這本書後半段,大部分篇幅都在討論「不同工作情境中,你可以怎樣執行深度工作」的問題。
我整理起來,共有三個大方向,給你參考。
一、建立工作儀式和紀律
美國傳奇喜劇演員 Jerry Seinfeld 在生涯剛起步階段還只是一個玩票演員。那時他在喜劇俱樂部打工,每天換兩個漢堡過日子。
有天午餐,他在街邊吃漢堡,看見下水道工人放飯時間結束,一個一個走回水溝蓋爬下去。
他忽然心想:「他們沒有一個人想要回去,但是他們還是回去了,因爲這是他們的工作。」
「為什麼我寫笑話不是像這樣?」
於是他自己發明了一套工作法:每天寫完笑話,就在月曆上那天畫一個大大的「X」。
漸漸的那個「XXXXXX」會越來越長,像是一條鏈子一樣。喜劇演員的唯一工作,就是不要讓那個鏈子斷掉。
喜劇演員如此,創意人士如此,專業人士也如此。
區分「玩票」與「專業」的差別,就是每天固定時間報到,投入深度工作的「紀律」。
二、刻意訓練自己的專注力
有四個方法,可以訓練專注力:
用「記憶宮殿」的方式訓練自己記下一副牌。重點不是提升記憶力(也很不錯),而是訓練專注。
練習英文盲打也是很好的訓練專注方法。(書中沒寫,我個人大推)
散步時,專注思考一個問題。練習讓注意力留在這個問題上,不要繞圈圈,也不要分心。
習慣無聊:排隊時對抗滑手機的衝動,開車時不要聽音樂...越習慣抗拒分心,工作時就越能專注。
專注是一種通用技能。在別的地方練習專注,也會在深度工作時更能專注。
三、幫自己設定一個「收工」儀式
大腦需要真正休息到,才能再次進入專注的深度工作。
因此,建立一個收工儀式,可以比較有效地告訴大腦:「今天的工作已經做完了,好好休息吧!還沒做完的部分,我們留給明天的自己。」
這樣可以避免「蔡加尼克效應」(大腦會念念不忘「還沒做完」的事情),讓我們真正進入放鬆的充電狀態。
作者 Cal Newport 的作法,是檢查收件夾、整理待辦清單、檢查行事曆...全部順過一遍之後,對自己說一聲:「下班。」
這看起來有點繁瑣,但是多花十五分鐘,換一個晚上的安心休息,是值得的。
好,收工。
好喜歡你寫的這篇,有高度的共鳴!
好,看完,收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