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慕約 365 AI 訂閱計畫的業配文。
李小龍說過一句名言:「我不害怕會一萬種腿法的人,我害怕把一種腿法練一萬次的人。」
我使用工具的核心,就是這句話的延伸:「把一個工具,用到一萬個場景」。
追求精簡,因為工具是有隱形成本的。
每添加一個工具,就多一個學習成本
每添加一個工具,也會多一個視角限制——手上拿著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
所以為了保持工具盒的極簡,我會尋找非常通用的工具,只要改變我的使用方法,就可以在各種場景下完成任務。
從這兩個原則出發,我的寫作者工具盒目前長這樣:
1. ChatGPT:所有任務起點
2. Perplexity:網路資訊搜尋
3. Cursor:最強瑞士軍刀、深度推理、脈絡工程。
4. Obsidian:第二大腦卡片筆記盒
5. Midjourney:圖像生成
就這樣,沒了。
以上工具的詳細完整介紹寫在電馭寫作課程內,這邊,我跟你快速分享我怎樣用這五個工具:
▋ 1. ChatGPT:所有任務起點
這是我最基本,也最主要的 AI 工具。
當我遇到的所有任務,都會先用 ChatGPT 快速跑一次,通常它可以做到一個還不錯的 60~80 分。
如果我覺得 GPT 太笨,或者我想讓結果從 80 分優化到 90 分,我才會換到 Cursor 上去找 Gemini 聊一聊、開不同文件。
在日常寫作上,我首推的是 GPT-4.1。
它能很嚴謹地遵循你的指令,不會過度「發揮創意」,機器味比較少,寫出來的文字質感我認為是比較好的。
GPT-4o ,對我來說比較像是喝了酒的 GPT-4.1。情緒比較嗨,碎嘴的廢話會多一點。
▋ 2. Perplexity:網路資訊搜尋
當我需要做任何網路搜尋的任務時,我幾乎都是交給 Perplexity。
雖然 Google 的 AI 摘要也很強,精準度跟 Perplexity 不相上下,但 Perplexity 一個好處是你可以自由選擇要用哪一種模型來幫你做搜尋。
尤其是它的 Deep Research 功能,我有比較過,跟 GPT 很昂貴的 Deep Research 效力非常接近,幾乎沒有太大的差別。
▋ 3. Cursor:最強瑞士軍刀、深度推理、脈絡工程。
Cursor 真的很強大。
它就像一把瑞士軍刀,你要寫作、思考策略、對話、數據分析、寫程式、做代理人、串 MCP...都可以在上面完成。
尤其最重要的是,Cursor 一次串接一個資料夾內大量的文件,可以讓你的提詞工程直接升級為「脈絡工程」(context engineering)的階級。
目前的語言模型已經夠強大了,很多任務的表現不足,都不是語言模型太弱或者提詞太差,而是你沒有給予正確的脈絡。
使用 Cursor 你可以設定要它讀特定的文件,從文件的脈絡跟你對話。
ChatGPT 雖然也可以串 Google Drive,但我實作上覺得沒有 Cursor 這麼精準(畢竟 Cursor 是設計來寫程式用的,在文本細節精準度高非常多)
我已經有一個接近萬張筆記的卡片筆記盒,串接 Cursor 之後,我可以輕輕鬆鬆把幾十張卡片的內容,超快速整理成一篇文章。
這是一年前我完全無法想像的事情。
▋ 4. Obsidian:第二大腦
我會用 Obsidian 來管理我所有的提詞。因為我寫過非常、非常、非常多的提詞,我需要一個地方,把它們全部好好地收集起來。
Obsidian 我也有買社群開發者自己做的 Copilot,可以直接幫你索引整個筆記盒,快速幫你找到你可能已經忘掉了的相關聯筆記。
這對於解決卡片筆記盒「筆記互相連結」是很大的幫助,所以我也歸類在 AI 工具中。
▋ 5. Midjourney:圖像生成
最後,生圖的部分,我用的是 Midjourney。
你可能會說,ChatGPT、Imagen 4 的生圖功能不也很好嗎?為什麼還要另外用 Midjourney?
對我來說,它有一個殺手級的優勢:社群功能。
在 Midjourney 的社群,你可以直接看到全世界的網友,他們用了什麼樣的提詞、生成了什麼樣的圖片。
這代表我永遠不用從零開始,去想我要什麼樣的畫面。
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快速激發靈感。
現在我要生圖的過程,都是先在 Midjourney 上搜尋,先看看網友生過哪些方向的圖,然後看他們使用什麼提詞,再從他們的提詞去改。
這可以節省非常多時間,推薦你玩玩看。
▋ 我追蹤 AI 工具更新的四個管道
雖然我對工具很挑,但我也是會一直去檢視市場上出了什麼新的工具,有沒有更好的流程,可以加快我的產出。
我比較常看的來源有:
⇨ 1. Fireship:會講最新模型的進展跟生態,比較少講工具細節,但很多幹話。
⇨ 2. 回到Axton:深度評測的頻道,Axton 最精彩的地方不是工具介紹,而是他使用工具背後的思路,非常聰明。(可惜他更新頻率不高)
⇨ 3. Substack:電子報寫作平台,我最主要的資訊管道。我直接把整個平台算作一個管道,因為我沒有訂閱特定的 AI 電子報,但我會滑他們的 Feed 功能,有非常多有想法的優質寫作者,發表 AI 領域深度見解。Substack 的生態比較冷靜沉思,不會像 YouTube 那樣一堆「AI Influencer」在跟你炒熱 AI hype。
⇨ 4. 李慕約的 365 AI 訂閱計劃。
慕約的計畫真的要大推一下。
上述三個 AI 資訊管道都會有個問題:太過於傾向片面的創作者個人喜好,或者就是太零碎的演算法推播。
但慕約的訂閱計畫,真的是做到「完整」。
這個「完整」可以用幾個面向來看。
第一個是「場景出發」。
我常常覺得在 AI 工具這一塊,重要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你的「應用場景」。
厲害的資料管道來源,即便可以很深刻很精彩,但都有個缺點:都是大方向的做法,而且不是台灣自己的應用案例。
但問題是,很多我們要解決的都是一些蒜皮小事,像是:
辦公室團購
建立最基本的客服機器人
旅行之後的分錢
大量的複製貼上....
有時候這些東西,很不容易找到教學影片在做,要自己從頭摸索。
我第一次看到慕約做「案例即用 x100(入門與進階)」,心裡想:這也太細了吧,到底哪來那麼多奇怪的點子!
而且竟然是每個工作日更新!慕約真是生活中處處是痛點的男人...
第二個是「深度」。
慕約的計畫每月會有一個直播,找各領域強者來分享他們最新的 AI 使用方法。
我非常喜歡這點。我開發很多 AI 寫作的提詞,但我心裡最大的恐懼就是:會不會我在閉門造車?會不會其實我這些用法超廢,其他人都很強?
所以我可以來看看這個直播。如果我看到很強的人就是學習,啊看到有點廢的用法,我就安心了(不是)。
當然除了 100 個案例、深度直播以外,也有對新手友善的 AI 新知速報、工具模板、GPT 入門課程...讓這個訂閱計畫適合各種程度的人。
第三個是「策展」。
這的訂閱計畫,我很欣賞慕約的策展品味。
我認為創作者的功力高低,你多會寫文字、多會拍片...那些都越來越是表象的技術了,你看到 Veo 3 的進展就可以確定,未來 AI 都會把這些技術給取代掉。
於是核心就回到創作者的策展品味:資訊這麼多這麼亂,你怎樣決定哪個要放進自己的內容產品裡面,哪個不要?
慕約的訂閱計畫,我很喜歡的點是,他雖然是講工具、案例場景應用的付費訂閱,但思維不會局限在「純工具派」的邏輯內。
例如,有一期案例分享,慕約幫你在分析「七法」Lawsnote 的判例——因為這是台灣非常有爭議性的判例,判定網路爬蟲犯刑法(即便美、中、日、韓、新等國都保障合法)。對我來說非常受用:有太多 AI 的工具操作都跟爬蟲相關了,你在操作下必須清楚法律風險。
回到李小龍的哲學:「你不需要學會一萬種工具,你只要練好一種工具的一萬種用法。」
工具用法背後,就是思維的展現。
365 AI 訂閱計畫,展示了 ChatGPT 的一萬種用法,以及在各種場景下你應該具備的思維,我非常佩服慕約設計這個產品的用心。
(只是,介面有點容易迷路,慕約你可以調整一下嗎...)
我業配的原則是:我自己得要先願意買這個產品,才有辦法推薦。
我在寫文之前,已經先花錢訂閱這個計劃了,看過了裡面的內容,我會說:這真的是我看過最完整且深度與細節兼備的 AI 資料來源。
非常推薦,給想要學好 AI 工具的人。
專屬 $250 折扣碼:CHIU
我也用 Cursor 寫作很久了,沒有搭建 RAG, 但是光是使用 Notepad, mdc, Cursor Rules,使得每個分類主體都有一個專屬寫作助理協助找文章觀點、加入新文章觀點、以及調整編輯角色。幫助很大,希望對您也有幫助。
https://open.substack.com/pub/privacyux/p/ai-notepads-mdc-ai-ux?r=58gac1&utm_campaign=post&utm_medium=web&showWelcomeOnShar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