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一封信:上帝幽默嗎?(1)
我認為,整本聖經就是一齣「幽默喜劇」。
所羅門王
在思考喜劇與聖經關係中,啟發我的是所羅門王的故事。
所羅門王是聖經中的重要人物,耶和華賜給他無比智慧,他曾掌管極為華麗的皇宮、車騎、國度,且據傳聖經中《傳道書》、《箴言》、《雅歌》三書都是他寫的,被後世稱為「智慧三書」。
耶和華兩次向他親自說話,世上最有智慧的王者,所羅門王到了老年卻走鐘,開始拜偶像。
「『耶和華我的神啊,如今你使僕人接續我父親大衛做王,但我是幼童,不知道應當怎樣出入。 …所以求你賜我智慧,可以判斷你的民,能辨別是非,不然誰能判斷這眾多的民呢?』所羅門因為求這事,就蒙主喜悅。」(列王紀上 3:7-10)
「所羅門年老的時候,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不效法他父親大衛誠誠實實地順服耶和華他的神。」(列王紀上 11:1-4)
我初讀到這邊時非常困惑,再也無法去讀《傳道書》、《雅歌》與《箴言》。
這是直接「叛教」欸?
為什麼,所羅門王直接「背棄上帝」,他寫的智慧三書*,竟然都還在聖經正典裡?
有的解釋所羅門王晚年悔改,所以寫了傳道書;
又有的說智慧三書是所羅門王走歪之前寫的,所以沒問題;
還有些說因為是聖靈感動所寫,所以沒問題...(??)
上述,我都無法接受。
某一天,我重讀所羅門王晚節不保的經文時,忽地想起好萊塢編劇 Steve Kaplan 提到「喜劇的定義」:
「一個平凡人追求遠大目標,不斷地失敗,卻仍然不放棄希望的故事。」
例如《湯姆貓與傑利鼠》,如果貓一下就抓到了老鼠,那就是老鼠的悲劇;如果鼠一下子就搞定了貓,那就是鼠界神話,沒有喜劇。兩方都在嘗試搞定對方,兩方也不斷地失敗,但是他們都沒有放棄。
平凡人,遠大的目標,不斷失敗,卻不放棄。這聽起來是否有點熟悉?
基督徒作為平凡人,有肉體的侷限,但卻受到感動成為神的兒女,學習神的樣式。
但是神的樣式是何等難以達成的目標!基督徒試圖彼此相愛的這條路上,我們並不完美,屢屢失敗。
但我們沒有放棄。
這份「沒有放棄」,遂展現為「盼望」。
「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落空,因為上帝的愛,已藉着所賜給我們的聖靈,澆灌在我們心裏。」 (羅 5:3-5,和合本 2010 上帝版)
聖經描述的所羅門王,如果是完美的角色,那我們的追求過程真的只能夠自歎不如。但所羅門王也是一個凡人,他領受了神賜無比智慧,最後跌了一個大跤,何等荒謬!
這荒謬卻帶出了喜劇,讓聖經從遙遠的希伯來文學,變成了貼近我們日常的故事。
畢竟,我們人生有多少次經驗,是手上有完美的一副好牌,最後卻收了個無比爛尾?
至少我有好多次。(唉)
從未放棄
所羅門王走鐘、大衛王犯姦淫、以色列人拜金牛、摩西拒絕神的呼召、彼得三次不認主…。聖經描寫了大量的人的失敗與軟弱。
但神從未放棄我們。
我們也不應放棄神。基督徒之所以「因信稱義」,並非因為道德完美,而是因從未放棄對神的盼望與信心。
「平凡」、「不斷失敗」、「從未放棄」,基督徒活在注定的苦難生命中,是不折不扣的喜劇演員。
在這個切角上,聖經是具有深遠人性與喜劇意義的。我們無需爭論所羅門王是否失敗、死前是否悔改、是否得救。相對的,我們可以接受、甚至讚頌這樣的失敗。
「讚頌失敗」不等於「贊同失敗」。如同接受我們必然犯罪的事實,不代表我們苟同犯罪,而是更加確信我們處在喜劇永恆荒謬中:「雖不斷失敗,但不會放棄努力與希望;甚至每經歷失敗一次,我們就離神更近一點」。
我總覺得,許多基督徒對於道德失敗太過緊繃了。我們汲汲營營於維持聖潔的樣式,卻忽略了稱義不在我為了聖潔所做的努力,而是信,以及因信而來的相愛。
為了聖潔而忘記相愛,我們不就成為了濾出蠓蟲卻吞下駱駝的法利賽人?
所羅門王的啟示是珍貴的。
這故事告訴我們,即便耶和華直接賜給你無比智慧,都還是會走鐘了,我們的反覆失敗更是一種日常。
但只有在這反覆面對失敗、悔改的過程中,我們才看見信仰的光芒。
畢竟,神造人時設下肉身侷限,那麼隨侷限而來的失敗也同樣是神所賜予的。
害怕信仰上的失敗,就是害怕神的啟示。
所以,上帝幽默嗎?
當然,祂是幽默之神。
祂將永生放置於人的心中,又不讓人理解,這玩笑可幽默了。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人不能參透。」(傳 3:11,新標點和合本上帝版)
但祂讓我們在苦難中看見祂的慈愛,因著這個愛我們堅信「盼望不至於落空」,讓我們在死蔭幽谷中,坦然無懼地活著。
這個幽默,是展現祂的愛的必需手段。
喜劇是關於人世的真實,是對於「苦難」的一種描寫手法。
許多喜劇愛好者會說:「悲劇加上時間等於喜劇」。
但,這有些簡化了。
悲劇要轉變成喜劇,確實需要時間。但別忘了,在這時間中有多少神的作為,不斷澆灌祂的愛在我們心中,才使我們真正放下了悲劇中的恐懼痛苦與哀愁,昇華成為喜劇。
聖經是神為我們所寫的一個「笑話」,這笑話並非貶義嗤笑,而是在這充滿苦難荒謬的人世中,神以此引領我們看見祂以愛與無懼所寫下的喜劇。
「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約翰一書 4:18)
死蔭幽谷
對我而言,「做喜劇」是神帶領我操練信仰的一條道路。
我始終相信,喜劇演員的使命與基督徒是一致的:「彼此相愛」。基督徒在群體中為彼此放下重擔;喜劇演員則在表演中,為觀眾放下重擔。
2001 年,美國 911 國難,全國陷入震驚與悲痛,經濟停止運轉九天。政府呼籲人們全面復工,而當時著名全國深夜秀 “The Daily Show” 也必須開錄,但主持人 Jon Stewart 卻陷入了一個困境:「這個時間點,我們還能講笑話嗎?」
無論如何,他還是得做,就在美國被徹底撕裂的時候。
Jon Stewart 的節目開場白講了近九分鐘,一度中斷忍淚。他說起小時一段記憶,是馬丁路德被暗殺後全國陷入暴動,學校老師將當時只有五歲的他和同學們藏在桌子底下,並且給他一塊起司當作午餐。五歲的他開心地吃起司,全然不知道外面正發生另一場國難。他繼續說:
「美國在這之前經歷過種種悲劇,都走過來了。…他們毀了雙子星大廈,任何笨蛋都可以毀滅,但是災後的重建,我們彼此幫助,不分人種膚色。我們實現了馬丁路德的夢想…這點,他們絕對奪不走。」
同時,在悲痛震驚的情緒中,他仍盡力調配了一點點幽默,例如:
「政府告訴我們,回去工作吧,畢竟目前 104 上面並沒有『縮在桌子下嚎啕大哭的成年人』的相關職缺…」。
Jon Stewart 在那一刻肩負起喜劇演員的使命,把全國人民心中說不出的痛苦說出來,並且用幽默與喜劇化解。
基督徒的使命,和這點有什麼差異嗎?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裏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 我心裏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裏就必得享安息。 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 11:28-30)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基督徒為人卸下重擔,因為耶穌基督先卸下了我們的重擔。
喜劇演員何嘗不是如此?
演員走在人世的死蔭幽谷中,用幽默解除彼此的緊繃與恐懼,試圖讓我們對悲劇一笑置之。讓人們笑,放下擔憂,這是屬於演員的服事**。
因為,如果我們不能笑,恐懼就留存在集體記憶裡了。
一個不能笑的社會,那會是多麼黑暗的世界呢?
「當社會撕裂之時,就是藝術家上工之時。沒有時間絕望,沒有空間自憐,沒有沈默的必要,沒有恐懼的餘裕。我們訴說,我們寫作,我們操練語言,這正是社會療癒的方式。」—— 美國小說家 Toni Morrison
*:考證上當然有疑慮,可能是當時作者借用所羅門王的名義寫的。這邊先假設這三本都是他所寫。
**:當然這是我對喜劇的看法,不能代表每一位演員都是抱持這樣的心態(這是另一封信的主題了),也不見得即便抱持這樣的心態,就能夠成功做到這點(這更是另一個大主題了)
橘皮疙瘩, A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