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躍閱讀法除了「跳過不懂的」、「大量反覆刷書」以外,
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
「隨時回想自己讀了什麼」。
回想:主動提取讓記憶更深刻
上一篇講完跳躍閱讀,我猜你可能會想問:
「這樣跳來跳去的快速瀏覽,我會不會根本不知道我讀到了什麼?」
這個確實有可能。
雖然在大量反覆閱讀一本書的情況下,終究會把書本內容給讀進去的
但是如果可以搭配「回想」的技巧,會讓讀書的效率又更快一些。
這個「回想」技巧也非常簡單直白:
閱讀到一個段落,就蓋起書來回想一下剛剛讀到了什麼。
閱讀覺得卡頓時,翻回目錄回想每個章節在講些什麼。
就這樣,國中生都做得到。
這個技巧就只是「看著剛剛讀過的章節,試著用自己的話重新說一遍究竟讀了什麼」。
無他,但手熟耳。(汝亦知射乎?)
不過,回想時你很可能會發現:原本覺得自己讀的嚇嚇叫,看著目錄卻半句話也說不出來。
沒事,正常。
大腦本來就不是設計來記憶的。
重新翻回去看個幾眼,讓大腦意識到「這個資訊很重要」,因此在重新記起資訊時,讓記憶更加深。
多重複幾次,大腦就會自然記住這個資訊。
甚至,習慣在閱讀時不斷「回想」到一個程度後,即便手上沒有書本,也可以隨時隨地讀書。
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就非常擅長應用回想的技巧。
在清軍入關後不久,顧炎武開始他的天下行走,考察中國各地的山川地勢,隨後著成了地理志長編《天下郡國利病書》和《肇域志》。
旅行途中,隨行攜帶的除了乾糧盤纏,還有兩匹馬和兩匹驢的書卷,供他隨時閱讀。
(真希望我出國玩也可以這樣,後面跟兩台嘉榮貨運幫我載書)
而他的讀書方式是這樣的:
或徑行平原大野,無足留意,則於鞍上默誦諸經注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 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
顧炎武這趟旅行主要目的是地理考查,若路途經過平原大野,沒有什麼可以考察的,他就在馬鞍上默背「諸經注疏」,只要有想不起來的地方,就馬上打開書本去查。
即便在搖搖晃晃的馬背上,他仍然在讀書。
這就是一代學者的閱讀術。
很難嗎?其實你我都可以做得到。
無他,但手熟耳。
帶著問題閱讀,快速找出重要資訊
「回想」這件事,還可以搭配一個組合技。
除了單純記憶資訊,問自己「我剛剛讀到了什麼?」。
同時也可以帶著一個特定的「問題」,在閱讀的過程指引自己找到重點。
讓你的閱讀,是為了解答某一個大問題而進行。
這樣做的好處是,你很不容易迷路,也很容易篩選出這本書哪些資訊是對你有意義的精華。
我讀《卡片盒筆記的數位應用》這本書時,我只有一個問題:「我如何優化自己的卡片盒筆記系統?」
因此閱讀過程形成一個循環:
帶著問題閱讀,每讀完一個章節闔上書快速回想一次:「剛剛讀了什麼?」「有哪些資訊對我有幫助?」,然後回想我的筆記流程跟作者的流程差異。
有時會出現「啊,好像忘記這章在說什麼」的感受。這時回去大概翻個幾頁,快速重新複習忘記的資訊,就馬上進入閱讀下一個章節。
重複第一個步驟。
心中帶著問題,就像是帶著 GPS 進入叢林。
這個問題,讓我們隨時記得「我是誰在哪做什麼」,只專注在和我相關的資訊。
不過值得注意:閱讀過程也不能「完全只為了回答那個問題」而進行
否則也很容易略過那些「不知自己不知」的盲點,讓閱讀反而成為加深自己偏見的過程。
中間如何斟酌?那只有靠自己的經驗能拿捏了。
「跳過」是最自然的記憶法
剛開始練習跳躍閱讀時,一直跳過的感覺並不是很舒服,腦海裡也會出現這樣的聲音:
「啊,看不懂呢。可惡,只好跳過了。」
接著心裡也會想:
「這樣一直跳過,我真的有在讀書嗎?」
「一直跳過,會不會後面看不懂?」
然後過去的肌肉記憶會一直想要我停下來,搞懂後再繼續往下讀。
但是當我試著忽略這個肌肉記憶,反覆快速閱讀後,我發現這些擔心是多餘的。
一直跳過,真的不會有事。
第一個原因是,你很難真的忘記這個被跳過的段落。
大量反覆閱讀同一本書五次、十次下,那些看不懂的段落可真是冤家路窄。
不只會遇到一次,而是會遇到很多個一次。
每次遇到,你都會多一點知識,準備好攻克這段困難點。
第二個原因是,跳過的不適感,反而會讓大腦產生更強烈的印象。
這個不適感,多少來自於一種「可惡啊,還沒搞懂就要跳過了嗎」的「遺憾」。
大腦對遺憾是很敏感的。
看看《新不了情》的歌詞:
回憶過去 痛苦的相思忘不了
為何你還來撥動我心跳
愛你怎麼能了 今夜的你應該明暸
緣難了 情難了
黃郁(歌詞原作者)的愛情生活如果一路順遂,大概不會費心思來寫這樣的詞。
遺憾,最是令人難忘。
這個現象有個名詞,叫做「蔡加尼克效應」。
相對於那些已經完成的事情,人們更會記得那些還沒完成的。
我們鮮少記得圓滿,卻總忘不了遺憾。
你發現了嗎?
跳過看不懂的段落,就是在用遺憾來標記「困難點」,
這反而是用大腦最自然的方式在記憶,讓你怎樣都很難忘記。
「看不懂就跳過」並不是無效的閱讀,
而是運用大腦自然的認知偏誤來幫助我們記憶。
Nature, to be commanded, must be obeyed.
— Francis Bacon
「跳過」反而是超速學習
運用跳過產生的「遺憾」來讓大腦自然標記困難點,不只是一種幫助記憶的方式,
甚至,可能也是超速學習的一種方式。
你可能聽過「達克效應」這個詞。
達克效應的意思是,當一個人對一個陌生領域所知不多,因為「不知道的知識」的太多了,反而會產生一種「這個東西也沒什麼嘛,這麼簡單誰不會」的認知偏誤。
簡單的例子:我一直覺得釣魚不過就是放個蟲子到水裡,等魚來吃而已。(真心)
但,這句話我可不敢真的對人講:)
重點是,討論「達克效應」時,常常會用一張學習曲線圖來看:
這個曲線描述了學習的四個階段:
「不知自己不知」(愚昧山丘)
「知自己不知」(崩潰谷底)
「知自己知」(漸入佳境)
「不知自己知」(大師養成)
例如,我現在最想要看懂的書是塔雷伯的《反脆弱》。
(別小看這本書,真的看懂的人很少。)
(怎樣少?高雄總圖書館竟然把這本討論機率的叢書分類在心理學類別,心靈療癒類...)
好,假設現在,我拿起這本書閱讀。
第一輪閱讀,也許我只能掌握 5% 的知識,剩下 95% 是似懂非懂與「哩洗咧公三小」的總和。
但是假設,即便 95% 看不懂,我還是堅持把整本讀完了第一輪。
這 95%,其實是相當有意義的。
從學習曲線來看,看不懂所以跳過 95% 段落的過程,就是讓我快速地從「愚昧山丘」滑落到「崩潰谷底」的過程。
雖然,我的內心會跟下圖那隻崩潰柴柴一樣。(嗚嗚什麼反脆弱,就我最脆弱)
但是,我還是會非常開心的。
因為,這時候我已經把 95%「不知自己不知」的知識點,
推進到「知道自己不知」的進度了。
這些知識,原本可是都在我的思維盲區裡面,這輩子從來沒有想過的。
《反脆弱》這本書 568 頁,整本書約三十六萬字。
完全不停下來,讀完《反脆弱》這本書,我需要六小時。
六小時,一個下午的時間,我就可以在這本「機率與風險領域」經典名著裡,推進到哭哭柴柴的進度。
想想這已經超前多少只看了書摘,連第一章都讀不完的朋朋們。
「跳過」不是偷懶,而是一個非常高效率的學習方法。
如上圖,當你跳過看不懂的段落時,這些困難點就一個一個從原本的紫色(不知自己不知),進入成為橘色(知道自己不知道)
即便讀到這時候,內心是一隻哭哭柴犬。
但是習慣這個痛苦,持續反覆閱讀,可以非常快速推進你的學習進度。
因為持續反覆閱讀的過程中,一定有少數部分先被你搞懂,成為綠色知識點(知道自己知道)。
這些綠色知識點,就像是拼圖已經拼出來的部分,可以幫助你找到下一片拼圖的位置一樣,
已經搞懂的知識,也會成為線索,幫助你搞懂那些困難的橘色知識點(知道自己不知道),往下推進變成綠色。
當這本書越多知識點變成綠色(知道自己知道),拼圖拼到越後面,會越快
不知不覺間,你就掌握了這本書八成知識。(理想上啦)
而這一切,全都從「跳過看不懂的部分」開始。
從這個角度來看,跳過並不是偷懶,反而是高效率的超速學習法。
相比之下,一字一句讀,遇到困難就停下來思索的傳統閱讀方法,
就像是拼拼圖不先找邊,而是拿起一片碎片,就一定要找到他的位置,
沒有找到正確位置之前絕不拿起下一片碎片。
聽起來很荒謬吧?
但事實卻是如此。沒有人會這樣拼拼圖,但大多數人都會這樣閱讀,
結果讓閱讀看起來是一件超級難的事情。
其實根本不用這麼難的。
我亦無他,但手熟耳。
好,寫到這邊大概講完了「跳躍閱讀」的概念與實作方法,包括:
回想:主動提取讓記憶更深刻。熟練回想,也可以做到手上無書亦可讀書。
跳過是最自然的記憶法:讓遺憾成為心智標籤
以退為進:「跳過」反而高速推進學習進度。
寫到這邊,其實已經講完了《零秒速讀法》、《雪球速讀法》這兩本書(對我的)精華。
我非常推薦你去找《零秒速讀法》、《雪球速讀法》其中一本來看!
畢竟現在的你,應該可以立即開始拿任何一本書,開始練習這個速讀方法。
而讀書是非常個人的事,同樣這兩本書,你一定會讀出跟我不一樣的體悟。
不過,接下來我要問一個問題:
讀懂了,然後呢?
要怎樣才能確保這些「體悟」不會被忘記?
下一篇文,我會分享如何連接「跳躍閱讀」和「卡片盒筆記法」,以及我的實作方法,讓學會的資訊進入妥善的知識管理系統,隨時可以回頭存取。
心愛的人會離開,那叫做緣分;
但知識可以永遠留存,那叫做本事。
喜歡的話,可以幫我分享:)
棒棒!來買書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