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七月開始,我離開台灣來到美國,接了台灣案主的寫手工作,正式進入全職寫作的遠端工作模式。
這一年來我都在美國做台灣的工作,也跟著旅行社出差了幾次,帶著工作在台灣歐洲來回。寫這篇文時,人正在希臘雅典。
其實在美國的時間不太能算是遊牧(因為已經定居了),照定義,我大概算是數位遊牧了半年左右。
實際走這半年經驗下來,我覺得數位遊牧有三個「即便搞定了一切,也還是存在」的隱藏風險,以及一個最重要的好處,讓我願意繼續做這件事:
1. 風險一:工作會影響你旅行
2. 風險二:旅行鳥事會影響你工作
3. 風險三:旅行美好會影響你工作
4. 意外發現的好處:更容易進入心流
▋ 風險一:工作會影響你旅行
第一個要搞清楚的是:數位遊牧跟一般「旅遊」完全不一樣。
度假一次 10 天長假,你可以完整專注在假期跟旅行上,玩出層次感,排你喜歡的行程,耍廢十天,多爽。
你在工作轉換期去做背包客,你可以放空整整一兩個月、三四個月,多爽。
但數位遊牧的本質是工作,你一樣在過生活,過日子,只是工作留在台灣,生活搬到外地。
數位遊牧一個月,真正休息的時間看你的工作而定,如果照週末來算可能就只有 8 天,不見得比一次性的長假還長。
如果你的工作有波動,那你真正旅遊的時間也會被影響——還沒算進去工作本身的壓力,以及你的旅程可能得被切割成一天遊玩一天工作、一個下午、一個晚上的。
這會有點精神分裂,一開始會搞不清楚現在自己到底是在玩還是在工作。我剛到德州時就走向了一個極端,幾乎只工作,不去探索自己的城市。我在歐洲時,則有點走向另一個極端:很想玩,難以進入工作狀態。
說老實話:如果單純是為了旅行,我可能根本不會想要「數位遊牧」。
靠,旅行就好好沈浸啊,竟然還要工作,那真的蠻分裂的。
數位遊牧聽起來真的很爽,但其實爽的部分是「你自己決定上班時間表」,睡到自然醒的部分。這點你單純待在台灣,做遠端自由業工作就足夠了。
加上「出國旅居」這個變數,整件事會變得很複雜:你得在兩個極端之間保持平衡,同時讓自己把工作做好,也能在新環境裡安心探索,這是一種「中庸之道」的技巧。
數位遊牧是很不一樣的旅遊方式,你可能會喜歡旅行,但你不見得會喜歡數位遊牧。
▋ 風險二:旅行鳥事會影響你的工作
數位遊牧的狀態下,你的時間跟精力要優先保留給工作。這時候遇上任何國外該遇到的鳥事,工作都會有被影響的風險。
東西不見、遇到搶匪、遇到渣男癡漢偷心賊、生病受傷等都有可能。
這次五月在希臘,我的行李箱一整個被幹走了,同時間手機竟然還壞掉,要去當地的 Apple store 送修;同時間還因為累積工作壓力太大身體出狀況,處在生病邊緣,每天狂嗑感冒藥…
在這個情況下,我還要維持工作產出。
人在國外遇到生活上的鳥事,最麻煩的其實不是那個狀況本身,而是你要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下處理鳥事。
例如生病,麻煩的不是你要去醫院看病,而是要在心力憔悴的狀態下搞懂國外的醫療系統,然後同時盤算自己要怎樣撐住才可以讓工作如期交差。(然後還有旅平險的文件...)
畢竟,沒有一個案主會接受「我人在清邁海邊手機泡水了,所以沒辦法即時回覆...」這種理由。
因為旅行影響到工作,完全是自己的責任。
數位遊牧會一直考驗你在國外的危機處理,跟安排工作的能力。
但這個算是有解。
最好的解決方法是「盡量減少移動頻率」,最好在一個地方一次待久一點,剛到的第一週減少案量,保留大量的緩衝空間,最好是斷線兩天都不會出問題的餘裕。
這樣你可以租房、認識超市、認識健身房、知道哪間咖啡廳最好工作...慢慢認識環境。這會減少花費,也降低鳥事發生的風險與傷害。
▋ 風險三:旅行美好會影響你工作
數位遊牧我感覺有個本質矛盾:
如果你想要數位遊牧,代表你是喜歡旅行的人;
但你越是喜歡旅行,到了新奇好玩的地方,要專注在工作就越難。
所以你在工作的當下,美景就在外面誘惑著你,認識的新朋友說晚上要不要出去喝一杯,但你得在家裡趕稿剪片追進度。
就是那個,小學時代看著客廳的電動,趕著要把工作做完的心情。
工作當然是一定會做完,因為有案主在追殺你(或你自己就是案主)
但是這個情況下,你的產出品質肯定會是下降的。
寫這篇文章草稿時,我人正在雅典利卡維多山上景觀咖啡廳,等著看鼎鼎大名的雅典衛城日落。
我現在超想趕快把這篇文章給發了,然後趕快去山上排隊(夕陽已經出現了!!!我還沒寫完!!!),這種時候文章當然品質就很有疑慮了。
(放心,這篇文章我回美國家裡重寫過了。)
所以有時候數位遊牧會更容易進入心流,有時候則會影響工作,端看你去的地點對你吸引力多大而定。
但這點也算是有解,不要太常移動,第一週盡量不要工作,好好給他玩一下,認識環境,新鮮感過了之後,工作產出也比較可以專注。(新朋友約喝酒的部分,可能就沒解了。)
而我猜上述的風險,可能也都是因為我工作量比較大的關係。如果你一天只要工作三小時就搞定,那你應該完全沒有我這些問題。數位遊牧就真的很適合你。
結論:「慢慢來」是數位遊牧的最重要心法。
不要接太多工作,不要到了當地馬上開始工作,慢慢進入,慢慢開始,保留大量的餘裕。
▋ 數位遊牧的意外好處:更容易進入心流
雖然說這麼多風險,但我是很喜歡數位遊牧生活型態的。
交當地朋友、學新的語言,打開自己的視野,這些都是很棒的人生體驗。例如,在歐洲我已經看過五種馬桶沖水的設計了(其中一種竟然只是打開水龍頭沖水,誰想得到?)
但更重要的是,我發現,只要你控管好外在的雜事風險,數位遊牧有機會讓你做出更深度產出。
我是那種工作累了會出門散步,讓大腦放空重新開機的人。但是在德州,平常散步的路線習慣了,有時候走起來會有點無聊。
《心流》這本書中講到,進入複雜且不可預測的環境裡,會迫使大腦必須要提升認知頻寬,能幫助你進入心流。所以換新的咖啡館工作、去大自然裡散步...都有機會提升你進入心流的效果。
這幾週換到新地方(希臘小島跟雅典),出門散步光是街道長相就完全不一樣,耳朵聽的都是陌生的語言,四處都是「複雜且不可預測的環境」,這點很意外的沒有變成分心,反而讓我的工作更集中。
佛洛依德熱愛旅行,他對希臘與義大利的觀察都融入在他的著作;村上春樹在希臘米克諾斯島上寫《挪威的森林》;JK Rowling 也在葡萄牙醞釀出《哈利波特》。
歷史上太多作家,都是數位遊牧的始祖——他們知道要運用旅行帶來的大量的新素材,以及更高的心流機率來幫助創作。
只要你能把三大風險控管好,數位遊牧對創作者來說,其實是一個很有潛力的靈感爆發方法。
大概這樣。
祝你 出國永遠不生病、行李箱永遠在身邊、手機永遠不會旅遊到一半壞掉,以及這三件事不會同時發生。
帥
祝 觸底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