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死我了」。
一個人坐在高雄總圖窗邊,看著這本書嘆氣。
氣死我,因為活到三十歲這年,我才終於搞懂了「怎樣讀書」。
重點是,這個讀書方法根本一點也不難。只是一個觀念上的轉移,加上幾本書的快速練習,就可以大大翻倍自己的閱讀量跟知識整理能力。
目前測試了五本書,方法是真的簡單有用,讓我覺得至少白活了十年。
不過還是很慶幸,遇到了這位作者與他的兩本書《零秒速讀法》、《雪球速讀法》,慢慢改變對閱讀的恐懼。
這幾篇文章,我想分享我找到的這個「閱讀方法」是什麼,以及我目前的個人實作方法長什麼樣子。
當然,這僅供參考。
100 本書有 100000 種閱讀方式,我們都可以找到自己最舒服的閱讀姿態。
這是一篇系列文章,總共有:
《零秒速讀法》1:讓人上癮的跳躍閱讀法
《零秒速讀法》2:不是求快,而是求效率
《零秒速讀法》3:卡片筆記,如虎添翼
開始吧。
閱讀是作者與讀者兩方資料庫的連結過程
「閱讀」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零秒速讀法》作者認為是這樣的:
「閱讀」=「看見」+「回想」
當你在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你實際上在讀的,不是這段文字,而是你腦海中「回想」出來的「意義」。
例如,當我寫下這樣的文字:
那帶著檳榔花香氣的風,從山坡上輕輕地爬下來。
你想到什麼呢?
如果你對詩詞沒什麼興趣,你應該只會覺得這段對風的描述,用了擬人化的修辭。
如果你大概記得國中課文,那你可能會覺得我在炫技,引用一些新詩好像很厲害一樣。
而如果你記得「山坡上輕輕地爬下來」出自楊喚的《夏夜》,你可能可以在這句話中讀到更多的潛台詞:夜晚,夏天,加上檳榔花,這句話可能在描寫的是台灣南部的夏夜。
這句話是我亂掰的,它的意義是什麼不重要。
重點是,隨著你的個人資料庫不同,文字能激發你的「回想」不同,你所能讀到的理解也不同。
事實上,你的個人資料庫越豐富,讀書的速度就越快。
閱讀這件事,表面上看起來只是在讀手上的文字,實質上是調動全身心資源,同時投入「看見文字」、「回想理解」、「聯想自身經驗」三項任務的過程。
這個過程的唯一目標,就是讓「讀者」可以連接上「作者」大腦中的資料庫。
其中媒介,是一維線性的文字。
作者的任務,就是盡量地,讓他所寫的文字更好理解,好讓讀者可以看見他的大腦裡在想什麼。
讀者的任務,就是盡力從文字的線性敘述中,描繪出作者立體資料庫的全貌。
當雙方資料庫成功連接時,讀者心裡就會出現「啊哈!」的感受(Aha moment),看見了作者所看見的風景。
這個「啊哈!」時刻在大腦中會出現大量的多巴胺,是閱讀一大樂趣來源。
傳統閱讀法是緣木求魚
傳統閱讀法中,通常我們會一字一句慢慢讀,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就停下來在這一段落反覆閱讀、推敲、思考,直到讀懂為止。
我以前會這樣,也許你也會。
《零秒速讀法》作者認為,這完全是浪費時間。
作者在書中舉了一段短文:
「雙手握著鐵鍊不停地來來回回,一開始還得有點慢,但速度會漸漸提升。然而,不管是慢慢來,或是加快速度,律動還是常保一致的。可以站著、可以坐著,就連與人並肩一起進行也沒問題。」
—— 石黑圭
應該完全看不懂這段文字在供三小吧。
但如果我告訴你,這篇文章在描述的是「盪鞦韆」呢?
那應該馬上就懂了。
(不說我還以為在甩戰繩)
因為文字是線性的,當你遇到一個看不懂的段落,那很有可能是因為「讓你看懂的關鍵資訊」其實不在這裡,而是別的地方,因此讓你無法理解。
不去別處尋找關鍵資訊,反而停留在原點反覆苦讀,這就像是看一本俄文書卻不翻字典,自認為只要反覆讀好幾遍,就可以看懂俄羅斯文一樣。
聽起來這麼蠢的事情,卻是我苦撐爬著從台大畢業的方法。
相信也是不少人讀書的方法。
這樣的閱讀方法不只是浪費時間,還會產生濃濃的挫折感,讓你更加討厭閱讀。
是時候把這套方法丟掉了。
跳躍閱讀法
《零秒速讀法》這本書是寫給考生的,描述了一套非常高效率,且可以馬上實作的考試準備方法。
雖然是為了準備考試而寫,但對於提升一般人閱讀能力而言,仍然是非常夠用且精彩的。為了簡化書中考試相關的內容,我重新稱這套閱讀方法為「跳躍閱讀法」。
什麼是「跳躍閱讀法」?
把所有看不懂的地方都跳過,只讀看得懂的地方,並且一本書反覆讀好幾次、幾十次的方法。
這就叫「跳躍閱讀法」。
跳躍閱讀法有五大原則:
1. 先讀書名書背書腰、目錄、章節主題、大標、小標、文章結構等「結構性資訊」。
當你拿到一本陌生的書,千萬不要從第一章第一節第一句開始念。
反而,用反覆掃描的方式,快速抓出作者的大腦輪廓。
作者在《雪球閱讀法》中甚至提倡一種「用半小時時間讀一本書」的方法
就是先讀快速閱讀目錄十次(五分鐘)、快速閱讀前言和後記三次(五分鐘),掃描整本書的章節、大標題、小標題(十五分鐘),剩下五分鐘看自己感興趣的部分。
這算是讀完一本書嗎?當然不是。
但是你是否會因為這樣抓到作者大概用意,以及這本書寫作想解決的問題?會。
這就是跳躍閱讀的起手式。
2. 跳過看不懂的地方,只讀看得懂的地方,流暢地讀下去。
如同前面說的,停在看不懂的地方反覆思索,是沒有效率的。
你應該做的是繼續往下,搞不好那個關鍵資訊就在別處。
克服想要搞動的衝動,流暢地讀下去,這是學習跳躍閱讀的第一個課題。
3. 讀到卡關就翻回目錄
目錄是一本書的骨幹,也是作者大腦資料庫的完整輪廓圖。
當你讀某一段落特別卡頓,覺得讀起來特別辛苦時,翻回目錄重新定位你在作者大腦裡的哪一個位置,可以幫助你理解那些看不懂的資訊,讓閱讀過程更流暢一點。
4. 同時不斷回想「我讀到了什麼」
速讀最讓人詬病的就是,讀得很快,但似乎什麼都沒有讀進去。
這個現象有兩個可能:
你的大腦資料庫不夠豐富,無法馬上理解作者在說什麼(想像你現在去讀霍布斯的《利維坦》,應該很少人可以流暢地讀懂吧)。
你因為追求速讀,只強調「看見文字」,而沒有進行「回想意義」與「聯想自身經驗」其他兩項閱讀時的重要工作。
第 1. 點我們很難強求,只能盡量累積自己的閱讀資料庫,並且在讀一本新書的時候盡量跳過那些看不懂的部分,搜集看得懂的資訊,作為破解其他困難點的線索。
第 2. 點則是迷失在速讀的「效率爽感」裡了。
這時候「回想」就很有幫助。
讀到一個段落時,把書蓋起來,想一想剛剛讀到了什麼?翻回目錄,想想這個章節在說什麼?那個章節在說什麼?
這會加強大腦進行「回想意義」的工作,提升閱讀的深度也加強記憶。
5. 用大量反覆閱讀取代一次的精讀
大量反覆是跳躍閱讀的精髓。
在第一次閱讀一本書時,會跳過許多看不懂的部分,其實可能只理解了書本的 10%。
但是看第二次時,腦袋裡面已經具備某些作者資料庫的線索了!這時候閱讀的速度就會更快一點,理解的量也會更多一點。
到了第三次、第四次閱讀時,你會本能地跳過那些已經搞懂的段落,只專攻前幾次看不懂的段落,速度是越來越快的。
反覆多次下來,可能讀完一本書的時間跟「只精讀一次」的時間是一樣的,但是理解的深度會有非常大的差異。
真正愛看電影的人,通常會反覆看一部他們喜愛的電影,每次看都注重在不同的細節上,稱之為「拉片」。
有效的閱讀方式也是如此。大量反覆刷過一本書內容,來掌握作者的資料庫輪廓,每次都搞懂一點原先看不懂的部分。
跳躍閱讀法,與其說是「讀書」,更貼切的詞可能是「刷書」。
把時間價值翻一百倍的跳躍閱讀法
我們都知道怎樣拼拼圖(吧)。
第一步「找邊」。
先把一看就知道是邊邊的碎片們拼湊在一起,最後形成該幅圖畫的外框,也就是「輪廓」。
接下來,不斷參照封面,把拼圖碎片拼上。
跳躍閱讀法,本質上就是用拼拼圖的方式,來理解作者的大腦。
第一次、第二次的快速刷書,相當於拼圖的「找邊」,把作者資料庫的整體輪廓框出來。
(因此特別強調先讀這本書的結構性資訊:目錄、章節、大標、小標...)
再來反覆刷書,就是不斷地拿起知識碎片審視,同時對照目錄(也是一種拼圖封面),把知識碎片拼到對應的位置,與其他已經搞懂的知識點連結。
這是一種刻意「見林不見樹」的閱讀法,先從模糊的大輪廓開始,藉由反覆閱讀讓每一個細節越來越清晰。
這樣閱讀的好處是:就算你只讀了一兩次,也會對該書有大概印象,即便還有很多不懂的,你已經掌握了作者兩成思維了。
而要做到這樣,根本不花多少時間。
常看書的人,閱讀速度平均在每分鐘 1000 字。
一本書篇幅大約落在 6-10 萬字之間。
也就是說,順順讀完一本書,約需要 1-1.5 小時。
就算只掌握作者 10% 的思維,以心智密集度來看,怎樣都是非常划算的交易。
假設寫一本書需要作者一週 20 小時的時間連續寫作一年,也就是總共 1040 小時的心智投入量。
你用一小時的時間讀完一本書,換取作者一成的思維,相當於 104 小時專業人士的心智投入量。
跳躍閱讀,讓你的時間價值瞬間翻一百倍。
做到這點,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走進圖書館」、「拿起書本」、「開始閱讀並且跳過看不懂的地方」。
這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划算的交易嗎?
(你現在知道我為何生氣自己沒有早十年學會這點了)
跳躍閱讀法會讓人上癮
跳躍閱讀法不只是高效率,最強大的部分是,跳躍閱讀還會讓人上癮。
第一個原因是,跳躍閱讀的體驗是非常流暢的。
學會跳過困難點之後,讀者可以隨心所欲調整閱讀難易度。
跳過越多困難點,就越輕鬆容易,跳過越少,就越難。
掌握跳過的技術,你就握有一個難易度調節鈕,隨時依照你的狀態調整。
這是何等威力強大的閱讀技巧!
這個技巧,讓你我這種凡夫俗子,都可以拿起《善惡的彼岸》、《資本論》、《論自由》、《總體經濟學第四版》、《利維坦》這種高深書籍,成為書本界趙子龍七進七出,每一次閱讀都毫無罣礙。
你絕對做得到!因為,有罣礙,那就跳過。
這一點也不難。
第二個原因是,當讀懂一個段落,成功將個人資料庫和作者資料庫連結時,我們會很自然擦出一個「啊哈!」的火花。
因為跳躍閱讀法的流暢與快速掃讀,會讓你更常發生「啊哈!」時刻。
不要小看這些星星之火。
每一次「啊哈!」都是一次大腦多巴胺的愉悅噴發,讓你在流暢的閱讀體驗中,不斷地被多巴胺小型高潮給正增強。
一次又一次的正增強,這讓人絲毫不覺得是在「苦讀」。
反而是「我又讀懂啦!我又讀懂啦!」的快樂。
這非常可怕。
「流暢體驗」結合「啊哈!」時刻的火花,在不斷反覆刷書的過程中,幾乎每一次閱讀我都進入時間感扭曲的心流。
而心流是當今科學理解中,我們的大腦天生設定會上癮的東西。
沒錯,上癮。
你能否想像,今天你對閱讀這件事已經不是「高效率」可言,而是「閱讀成癮」,每天一定要讀書才睡得著覺,那會是怎樣的怪物?
要做到這點,並沒有任何秘密。
掌握上面說的這套方法,你我都可以。
好,以上大概介紹了跳躍閱讀的概念,包括:
閱讀是作者與讀者兩方資料庫的連結過程
跳躍閱讀法介紹
為何跳躍閱讀法會讓人上癮
下一篇文,我會介紹更多跳躍閱讀的實作細節。
下一篇:《零秒速讀法》2:不是求快,而是求效率
整個是跪著讀完、讀完跪著膜拜~~
好奇加恩這篇花多少時間寫呢(不包含下筆前的構思架構)(阿阿構思架構時間另外問好了XD)
我是有信仰要把整本書從頭讀到尾線性讀完的人,
但如果要分享的話,
我會再多次的重複讀第一次讀的時候有折頁的部分(代表有新觀點),
第二第三次都相當於是概讀略讀,在來把整本書以架構性記錄在腦中,
相當於堆疊到至少兩倍線性讀完的時間。
好處是書讀得透徹,有助於分享時旁徵博引整本書都在腦中;
缺點就是讀得有夠慢,人家以為我說書人讀很多書,殊不知我幾乎只讀我分享過的那幾本XDD
大大感謝加恩,最近開始會拿這方法試試看,
期待跟你多交流!
快啊!好想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