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在 Medium 上發了第一篇文章。
從那之後,我開始在網路上寫作。
這中間經歷過無數次撞牆期:寫喜劇演員介紹,再來寫書摘、寫電子報...
不斷開始新的方向,然後放棄。開始,放棄。開始,放棄。
整整有六年時間,我卡在這道輪迴裡。
六年。
最大的原因是:我非常在意「寫得好不好」這件事。
我以為作家就是這樣。有好多日子,我窩在客廳角落,不斷刪刪改改 Medium 上的文章,覺得這句話應該放在最後面、這邊要多寫兩句...
必須字字斟酌,不斷重寫同一篇文章,不斷受苦掙扎,十年寒窗無人問,默默地修改我的作品,並且希望有人可以看到。
因為這樣,一篇文章,可能要寫一個月才能發布。
直到有一天,我讀到美國寫作大佬 Nicholas Cole 的《The Art and Business of Online Writing》。
其中一句話徹底打破我對寫作的認知,讓我突破這持續六年的關卡,真正開始大量寫作。
這句話是:
「社群媒體只是一種工具。」
就這樣,沒了。
是不是有種「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感覺?
但我花了六年的時間,才悟到其中的道理。
其中,真正的精華,是「公開練習」的概念。詳細說起來,我認為有三個部分:
別讓錘子控制了你
公開練習是最快的進步方法
不只寫作可以公開練習
如果你正卡在「不敢開始寫作」的關卡,這篇就是寫給你的。
▋ 1. 別讓錘子控制了你
社群媒體只是一種工具,就像是早期的「家用電話」一樣。
你不會對家用電話上癮。
你不會用家用電話證明自己的存在價值。
你不會用家用電話炫耀人生。
你不會用家用電話打發十個小時,然後發現自己充滿焦慮。(少數婆婆媽媽除外...)
在社群上面寫作,就像是用 slack 傳訊息一樣單純。
過去的我,跟社群媒體距離太近了。
以至於,我產生這個錯覺,好像臉書是真實世界,我在裡面是真實的人。
而臉書恰好就是靠這樣的錯覺,在收割你的注意力賺錢。
社群媒體只是一種工具,
跟這個工具保持距離,我們才能最大化利用工具的價值。
以及更重要的——不要讓工具控制了你。
就像那句老話:「當手裡拿著錘子,看一切都是釘子」;
當手裡滑著臉書 IG,看世界的一切也都是社群媒體的影子。
社群媒體只是一個帳號,就像你不會沈迷在家用電話一樣,臉書上人們的想法,只是對那張頭像與帳號的想法,跟真實生活的你無關。
使用錘子,別讓錘子控制了你。
▋ 2. 公開練習是最快的進步方法
既然把社群媒體當成工具,那這個工具的功能是什麼呢?
Nicholas Cole 進一步闡述:社群媒體最好的功能,是「公開練習」。
過去我在 Medium 上寫作,發文出去都像是瓶中信,不知道到底誰看了,以及看了有什麼想法。
但在社群媒體上寫作發文,等於是直接把你的想法丟給大眾「瞧瞧」。
馬上就有數據出現,也馬上有留言回覆,告訴我看完之後的想法。
例如,前天我寫了黃山料的評價文,馬上獲得各路高手的回饋,說我不懂胡適、說我的論述太常見,已經有幾百人說過了。
我覺得,真的太棒了。
因為,這篇文章是我在 #週日AMA 裡用 10 分鐘寫好的。
發文才過兩天,現在我已經從回饋知道:這個主題切角會中但太多人寫一樣的東西了,要改進我對胡適的理解、我的想法很常見沒有獨到之處,必須要更深挖分析才行。
我直接有了「大眾」這個極度嚴格、冷眼且直球的編輯,檢視我的寫作。
我從這些批評指教學到的成長,比我自己鑽研要快多了。
如果我今天是在自己的日記上寫作,要獲得這種等級的回饋,我得拿著本子一個一個人敲門,問他們的意見。
你說,社群媒體,是個威力多強大的工具?
因為臉書的存在,我根本不用像傳統作家那樣,還要擔心去哪裡找編輯,怎樣獲得意見回饋,怎樣被看見...
而且最精華的是:這個檢視我的編輯(大眾),最終也是我的顧客。
就跟駕訓班「原場地考試」一樣,我可以推測,內容測試階段的回饋,跟最終市場反應相去不遠。
(推測,因為我還沒賣過內容產品。)
這是「公開練習」的哲學:從新手村 day 1 的時候,就直接開始接受大眾的檢驗。
當然,這也要有一定程度的心理素質。
大眾的回饋,沒有在幫你修飾的。叫你去死的、說你沒水準的攻擊謾罵,絕對少不了。
但即便是謾罵,也可以分析究竟是觸到了誰的軟肋,哪根軟肋。
(例如這次黃山料評價文,很明顯就是觸碰到文學愛好者軟肋,有人說胡適的棺材板快壓不住了,非常傳神。)
只要能放下面子,「公開練習」是我目前所知最強大的學習方法。
▋ 3. 不只寫作可以公開練習
其實我第一次學到「公開練習」的案例,並不是寫作,是 coding。
我曾經花一段時間自學寫程式(在 AI 還沒有那麼紅的 2021 年),那時候程式設計圈就有這樣的經典做法:
解決你遇到的所有問題
把解決方法記錄下來
發布到你的社群上
對自學程式的人來說,這樣做有非常多好處:
第一個,你會對解法非常熟悉,畢竟都寫了一篇文章。
第二個,你可以幫助到其他人,更快速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個,你在學習新技能的 day 1,就開始建立個人品牌與影響力。當你程式設計能力學成了,雇主願意開的薪水會遠比一般工程師高。
我在做的事情,其實把這個方法,應用到學習寫作上。
而我認為你學習任何一個技能,都有機會應用這個方法。
例如:
想成為網紅健身教練?從學習重訓、飲食的第一天開始,就拍短影音紀錄自己學到的知識,學員會從這裡來。
想成為超強房仲/保險業務?從學習業內知識的第一天開始,就把自己學到的內容整理成文章,客戶會從這裡來。
想成為創業家?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就整理自己的失敗經驗公開發布;把你創業題目領域內所有主題都寫一輪,客戶與投資會從這裡來。
想成為太空人?抱歉這方法不行。
我甚至認為,這個方法尤其適合從零開始的學習。
因為這個時刻,你會遇上的問題是最初階的,因此也是大眾最在意的。解決你的問題,分享經驗,你同時就是解決超多人的問題,因此獲得回報。
這是極強大的超速學習術。
而落地的關鍵,就是認清楚:「社群媒體只是一種工具」。
網路上的我,不是真正的我。
於是學會不在乎臉書上的評價,於是開始敢犯錯,敢發出不完美的文章。
於是開始以超乎常人的速度進步。
你真的太棒了,激勵了我。我也要公開練習!
認同,我在某書上看到,有公開宣告自己正在做某件事的,達成率會比較高,表示自己的決心而且眾人都能是你的督促或鼓勵
跟你說的公開練習有同樣的道理
社群上也有看到創業家正在分享他們的經驗,很有幫助
P.S.這是不是漏字?↓
我甚至認為,這個方法尤其從零開始的學習